“心别去找那个咸味”

咸和淡,生和死,
此时在我心里,
仿佛画了一个完美的圆。

文 | 微尘

老妈爱吃咸。

家里又是她掌勺,所以做饭做菜的口味都偏咸。

老妈心灵手巧,其实她做菜很好吃,口味口感把握地非常好。只是,那个偏咸的味道,更多是与老家农村的饮食习惯有关。

因为现代城市的饮食习惯越来越清淡,所以这些年,每当我从城市回到老家,都会很明显地感受到那个咸。

再加上老妈一直有高血压,所以为了健康起见,过去我就经常提醒她,做菜时少放点盐。可是不管怎么提醒,都不管用。

尽管她自己也很清楚,少吃盐对健康有好处。可是,每当做菜要放盐的时候,总忍不住要最后再加上一点,否则,总会觉得缺点什么。

后来,我就在厨房的白色瓷砖上,贴了一张醒目的纸条:“低盐少油”,字体加黑加粗,以便她做菜的时候能够留意。

可是依然不管用。虽然我不知道“低盐少油”的饮食习惯,对健康、对高血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但我确切地知道,这张纸条的提示,并没有真的改变老妈吃咸的习惯。

多少年过去了,“低盐少油”那四个字的颜色已经褪去,字迹都模糊了。老妈手中饭菜的味道,还是一如既往地“偏咸”。

多年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

老妈自己都说,总是“失败”在最后那一点盐上。有时候,原本是少加了盐的,但总担心味道会不够,好像有一股本能反应,最后就又加上一点点。

而就是最后那一点点盐,让老妈这个吃咸的习惯维持了下来。

老妈属于聪慧型的,心里也透亮,再加上多年的厨房手艺,她做菜放盐的时候,好像口腔能够准确感知到,手也能清晰分辨出,放了多少盐,一会儿炒出的那个菜,会有什么样的咸淡味道。

她似乎有一个埋藏很深的身体记忆,这个记忆在提醒她:一会儿那个淡味在口中,好像是缺了点什么的。

于是,最后总要再加上一点点盐。

现在,随着我的年龄渐长,慢慢开始理解了这个咸味的意义。

老妈生于1960年代,那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他们这一代人是有穷苦记忆的,穷苦的人有一个很深的味觉记忆,就是咸。

他们这一代人,过去要吃很多的咸菜,每家每户都以腌制的咸菜度日,拌饭维持生计。甚至在他们小时候,咸菜都不舍得吃,多吃一口咸菜,都得征求长辈的同意,吃多了甚至会被骂。

因此,吃到嘴里的每一点咸味,都很珍惜。

前几天,偶然一次机会,在饭桌上我跟老妈说了一句话,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我要说这句话,而说完之后,我似乎懂了那个“咸味”的意义,无论对于老妈,还是对于我自己。

我说:妈,你试试下次吃东西的时候,心别去找那个咸味。

说完之后,我心里好像有一点触动。

是啊,心不去找这个咸味,心就能够安于淡味,不就是这样吗?

可是,她为什么非要去“找”那个咸味呢?

在过去漫长的穷苦记忆里,咸味意味着太多太多。

咸味,意味着生存。有了咸味,就能够吃下饭去,就意味着能活。有了咸味,也意味着有劲,能够出力干活。

于是,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体记忆里,总会本能地追逐那个“咸”,寻找那个“咸”。当获得了以后,也会格外地珍惜那个“咸”,甚至抓住那个“咸”,不肯放手。

这个“咸味”,跟她的生存和生命记忆,连得如此之深。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不让她去“找”那个咸味,会不会有点太残忍?

然后,我又反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执着地让她少吃盐呢?我想很简单呀,是为了她的身体健康,说到底,不也是为了生命能更好活着,更长久地活着吗?

“心别去找那个咸味”,此时,这句话又好像是在对自己说:“你的心也别去抗拒那个咸味呀”。

说到底,老妈不是在寻找咸味,而是在寻找一个叫“生命”的东西。我也不是在“拒绝”咸味,而是在拒绝一个叫“死亡”的东西。

咸就咸吃,淡就淡吃。

生连着死,死也连着生。

咸和淡,生和死,此时在我心里,仿佛画了一个完美的圆。

在这一刻,我与“咸”,和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