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调气血阴阳的针灸方——“手足十二针”
五输穴,是特定要穴之一,是一些根据其性能而给予特别称号的穴位。
五输穴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要穴,又称本输穴,包括井、荥、输、经、合5类穴位。这些穴位,都分布在四肢十二经脉的本部,对头面躯干的标部及其所属的内脏和器官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是经络之间联系的一种枢纽。
古人曾形象地用水流的大小来形容这五类穴位的作用特点,并以比喻的方法,根据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别用井、荥、输、经、合5个字为它们命名,形象地说明气运行过程以及每个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经气所出,如的源头,故称为“井”,以比喻刚从地下涌出来的泉水;
经流过之处,如刚出来的泉水微流(溜行),故称为“荥”;
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注于深处,故称为“输”;
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像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行)过,故称为“经”。
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十二经各有自己的五输穴,共计六十个,再加上阳经之原穴 (阴经无原以俞代之,或称“通用”),共计六十六个。
1
根据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的原则,从六十六个输穴中选择上肢的最常用而且具有特殊作用的合谷、曲池,与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输穴中之精粹。
一、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的原穴。
原穴与人体的原气有关,正如《难经·六十六难》所说:“所止辄为原”,是脏腑经络中原气驻留的部位。
原气起于脐下肾间(当石门、关元穴部),通过三焦,散布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气集中的部位就是原穴。
原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对运行于经络中的原气,可以理解为推动经络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动力。
二、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的合穴,所经之处,气血流注于此比较旺盛;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能间接调理肺气,搜风逐邪,宣气行血;其性走而不守,凡一切络客邪,气血阻滞,皆能调之。
三、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为胆经的合穴,筋之会也;由于肝与胆相表里,肝又主筋,故有搜风利胆,舒筋利节之功。
四、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足三里为足明胃经的合穴,为土中之真土;脾与胃相表里,主水谷之化与受纳。
如此看来,这四个输穴都属于阳经范围,而且均多为合穴。
2
又根据“阴阳互根”和“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理论,在上肢又增选了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以阴配阳;在下肢又增选了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以阴配阳。
五、内关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其经脉走胸腹,具有调气开郁之功,即所谓“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内关又为八脉交之穴,通于阴维。
况且心包为心之外围,可以代心受邪并代心行令,心主神明,主血脉,故有通脉活血,宁心安神,清心开郁之功。心包经别走三焦,因此内关可以通三焦,故通调三焦气化,行气利水之功。
内关与曲池、合谷相配合,能调节手阳明与足厥阴的气血阴阳。
六、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会穴,补脾之中兼顾肝肾之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可互化,故有培补精血,益阴固阳之功,即能理肝、脾、肾三脏。
若与阳陵泉、足三里相配,则又能调节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的阴阳。
3
因其穴位均在手足的肘、膝以下,故定名为“手足十二针”方,其组成为:
双侧的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
“手足十二针”方,总的功能为:调和阴阳,通经活络,调气和血,清热开窍。
由于补泻手法之不同,产生的相应效应也有异。
从其选穴组方的意义来看,主要是着眼于整体机能的调节,也就是从大的经脉和远程广泛的作用出发,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
本方有它自己的特点,其一是:利用五输穴的特殊意义,并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因为穴位均在四肢,完全能够避免损伤内脏之弊;
其二是:穴位少而精,运用起来比较灵活,可以组合于其他治疗方法之中,也可以单独使用。
大家都知道气血对于我们身体生命很重要,一谈到补充气血,很容易就想到吃好点、多吃点,或者补品、营养品等。其实气血并不是吃多吃好就能够补充的,因为凡是我们摄入的东西都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够转化成为我们身体的精气,所以补养气血的根本方法是调养脾胃,合理饮食!
真正的“补”是固摄的概念
在每个人的健康方面,脾胃所起的作用真的是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量来生活、工作,也就是说脾胃是健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真正的认识到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而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
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
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
脾胃就是气血的来源
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没有仔细想过,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
补气血就是好好吃饭
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成为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
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会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
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身体的元气与气血就将消耗殆尽。
其实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了我们:鱼生火、肉生痰。对于肉类、蛋、奶,这些人们一直认为比粮食、蔬菜水果有营养的观念,现在仍然是需要慢慢来扭转的。黄帝内经中就直接指出经常大鱼大肉的人,体内的邪气会难以疏泄,产生内热,身上就会长疮疔、湿疹、溃疡、痔疮。
比如现在的很多婴儿都是长一身湿疹,发痒流水,孩子遭罪大人焦心,其实这都是大人们长期大鱼大肉、嗜食辛辣生冷的结果,孩子吃的奶水是母亲的血转化来的,而母亲长期嗜食大鱼大肉、辛辣生冷,生了孩子又大量进补,这样产生的的燥热、湿热也就随着奶水喂给了孩子。小儿的各个脏腑还都很娇嫩,面对这些,没有办法解毒没有办法代谢,可是身体会自救,为了不让肝胆和脾胃被热毒湿毒给消灭了,所以只有把这些湿热从肌肉皮肤中逼出来。肉食多吃了还会增强性欲而消耗肾精。肾精我们先天之本,肾精一但衰微人就急剧衰老直至死亡。所以肾精尤其需要固摄!
如何才能算好好吃饭?
如何才能算好好吃饭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养脾胃的关键和具体的方法。
一、每顿饭只吃七分饱
这就是吃够而不吃过!每顿饭都不要吃的过饱,因为胃消化食物也需要消耗气血能量,吃得过饱会加大胃肠负担,而且吃下去的东西也不能够全部吸收。所以每顿饭都要注意不要过饱,七八分饱是最好的状态。过量的食物只会给脾胃带来负担,给身体带来垃圾的。
二、粥与主食要足量
在一顿饭中,粥与主食的总量要占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肴。这样吃下去的五谷杂粮、豆类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制造气血的原料,也能让体内的阴阳平衡。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晚餐就以粥、糊为主。
三、细嚼慢咽是关键
说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做到过。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吃饭的时候经常都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把每一口饭菜充分的咀嚼。而我们吃下去的饭到了胃里是要依靠胃腐熟成糊状才能让身体吸收的,大家想想胃里又没有长牙齿,只能全靠胃不停地蠕动,胃内的黏膜就像我们口腔内的黏膜一样,这样我们吃下去的冷的、热的、辣的、硬的、大块的,在胃的蠕动中对黏膜的刺激会多大呀。
我们长了牙齿就是为了咀嚼的,不要把牙齿的任务交给胃来完成,这是对胃的摧残!希望大家都不要做这种残忍的事情,应该尽最大努力来爱护我们的脾胃。要尽量的将入口的饭菜充分咀嚼成为细细的糊状,这样咽下去以后可以减轻胃非负担而且可以充分吸收,这就和让大家经常喝些米糊的道理一样,是能够利于吸收的。
四、冷饮与辛辣猛如虎,是脾胃杀手
自从出现了冰箱冷饮就占据了很多人的胃,夏天没有了冷饮很多人就觉得活不成。尤其是夏季酷暑难耐的时候,一瓶冰镇饮料、一个冰淇淋似乎会让你爽快无比,但是大量的低于体温三十多度的饮料会让您的胃内所有的血管剧烈收缩,胃部需要的气血就会急剧增加,心脏和脾脏就必须调动大量的血来帮助它,要用自身的热量来把冰凉的饮料暖热,你想过吗,您嘴上的痛快是需要消耗脾胃多少能量啊?!
这样的冰凉多了自然就转化成了寒、寒又转化成痰湿积存在了脾胃当中。大量的进食冷饮、生鲜果蔬是使脾胃大量积存痰湿的主要原因。经常这样脾阳就会严重受损,心脏也会跟着受累。
五、素食并非没有营养,清淡也并非是不放油、盐
很多朋友认为素食没有营养,吃的时间长了人就会很虚弱,事实并非如此!我从小就素食,一切动物性的食物都不吃,也不喝奶,因为受不了奶的腥味,就是吃五谷杂粮加各种蔬菜、豆制品,我现在身高一米六三、体重108斤,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学校舞蹈队的队长,老师都说我的柔韧性非常好,每天下了学还要进行舞蹈训练一到两个个小时也不觉得累,这样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在学校里每次运动会都是全年级女子一百米和二百米的冠军,体能比其他人都好。如果说是先天体质好的话,不瞒您说我是个早产儿,早产了将近一个多月,而且妈妈生我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身体非常不好。可见我真的不是天生强壮的人啊,都是后天靠着每天好好的吃饭养的气血,可惜的是上大学住校的时候吃辣椒把胃给伤害了,现在正在努力的养护脾胃啊!
六、不要靠不吃饭来减肥,尤其一定要吃早饭
前面说过了,肥胖不是因为吃主食,而是脾虚体内痰湿过盛,难以运化。所以减肥靠不吃饭是错上加错。好好吃饭,细嚼慢咽,不睡懒觉,多走路每天步行一到两个小时,每天早晚摩腹,多练习深呼吸,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品如薏米、茯苓、白扁豆、山药……就可以有效的去除身体的垃圾,垃圾排出去了,身体自然就轻松了。
如果湿气过重,还可以通过经络按摩,服用一些健脾利湿的中成药。千万不要饿着肚子还去健身房跑步跳操,这样只会加剧气血的衰败,一但胃气虚弱到极点,就会形成厌食症,就是胃气没有了,所以很多减肥减成厌食症的人最后让吃也吃不下了,因为胃气已经没有了,最后只有死亡。这就是无胃气则死啊!其实现在很多女孩就开始减肥,并不胖的人,非要把自己饿成皮包骨头,说是骨感美,唉,她们将来还哪有气血能量来当母亲呢?
七、便秘并非就是上火
便秘,很多人都认为是上火了,拼命的吃生冷水果,蔬菜,还有下火药、通便茶,真上火的管用,不是因为上火的还会更糟糕。为什么呢?便秘可以分为气秘和血秘。气秘是因为肺肾气虚造成的,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肾司二便,所以这两脏气虚造成推动无力就会形成便秘,这样的便秘大便并不干硬,但是排出困难,排便后还会觉得气短、心慌、疲倦。
血秘是因为血虚肠燥,津液匮乏造成排便困难,这种便秘的大便干硬,很多老人或是产后、病后血虚的人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两种便秘的治疗方法都必须是调气养血才能见效,如果乱吃生冷和寒凉药,只会雪上加霜的。所以有便秘的朋友一定要辨症,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够很好的治疗。
八、饭桌上不要说令人不愉快的话题
很多家庭都是到吃饭的时候才能聚到一起谈天说地,有的时候难免会因一些家庭琐事拌两句嘴,或是教育孩子进行训斥,这些都要坚决杜绝,有什么事都放在吃饭以后再说。因为人一生气就会造成肝气上冲、肝胆郁滞,然后导致胃气受制,无法好好工作。
西医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生气和焦虑的时候会大量的分泌胃酸腐蚀胃黏膜,造成泛酸烧心。其实这正好证实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中肝胆五行属木,脾胃属土,肝胆之气要克制脾胃,正常情况下起到疏土的作用,而木的五行在味道上表现为酸味,所以当人生气的时候肝气上冲到胃里,才会表现为胃酸增多,这就是肝气犯胃造成的。
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一定要记住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令人不快的话题,就是平常也要记住不要生气动怒,否则损伤肝胆和脾胃。人只有心平气和才能身体调和,这也是中医注重情志养生的重要性。
九、饭后静养一个小时
要坚决的杜绝饭后马上看书、看报、上网、看电视的行为,因为饭后气血要尽量的供应给胃来消化食物,这个时候看书看报上网,就要调动气血到大脑和眼睛,就会减弱胃部的供血。而胃又必须有足够的气血供应,于是乎心脏就要加力泵更多的血给这几个器官,连锁反应就是让心脏、胃、大脑、眼睛都很累。而胃和心脏都受到了损害,所以最好保持饭后一小时内不要做这些事情,可以静静的坐一会,让气血充分的去胃部工作。
十、晚饭要早吃,坚决杜绝吃夜宵
晚上不要熬夜,就要求晚饭尽量的早吃,而且不要吃得过饱,要清淡一些,避免油腻。因为十点钟要睡觉,吃饭晚了,又吃得非常饱,胃还没有充分的消化完饭就要睡觉了。睡觉的时候血液循环都会减慢,胃里还有大量没有消化完的食物就会让胃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来工作,而且胃也不能够充分的休息,因为胆汁要参与消化这样还会连累肝胆跟着受累,长期这样就会形成胃病和肝胆结石疾病。所以晚饭要早点吃,距离睡觉要最少要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针刺、艾灸是如何实现补虚和泻实的?是如何帮助身体排出风、寒、湿等邪气而实疾病痊愈的?这一切,只是中医的理论推导,还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本文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我们知道,用药是先进入中焦,再进入人体大循环,然后发挥作用的。针灸呢?
针灸有点像警察站岗。针灸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经络的流量。
针灸像是警察站岗
经络好比交通网络。人体气血的运转是有规矩的,就像城市的道路,有既定方向和规则,到了下班高峰,某个路口堵车了,警察往这儿一站,一指导,大小汽车自然会顺着指示走。
《黄帝内经》的「留针以置气」,把针放在某处,该处气的流量就会自然变化,与整体相和谐。
补泻不是医生完成的。如果你是一个虚人,一针轻轻扎进去,最终的结果会趋向于补。
如果一个杯子已经没有水了,想把水倒出来容易吗?所有的治疗,都是立足于杯子本来的状态,然后才是医生的意向、目的。
针灸作用的层次,是人体的能量/信息层次。比如当你收到礼物或者给予礼物的时候,无论礼物是什么,这个礼物的背后是有意向的,仔细体会,里面投注的情感是有厚薄的。
有的礼物,虽然很微小,你收到的时候,会觉得若有所得,好像是补你的。有的礼物看起来挺值钱,但感觉「有形无气」。
所以,活在「有形有象」世界的现代人,如果能体会到「无形有象」和「无形无象」的东西,学中医就容易了。
学习针灸,除了需要学习经络穴位这些具体的知识外,重点是培养感受和调整无形神气(能量/信息)的能力。
如同想象给朋友一朵莲花,非常清晰地想象。这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在想表达一个善意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阻碍,或者犹豫,「我傻不傻呀?他会不会当我是神经病啊?」这就是障碍。
还有,遇到某个有趣的场景,当下那个势、那个机,你觉得好笑就笑,或者感兴趣把它拍下来。但是,这事过去三天了,大势已去,这个时候你还思前想后的,就很干瘪无气了。这类犹豫的、思路不清的人,学习针灸会比较困难。
因缘和合中,你我心领神会
《黄帝内经》里讲针灸,说当刺之时,是「间不容瞬」的。当你决定扎的时候,其实是一瞬间的事情;《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这东西容易说,但不容易深入。
后面讲「空中之机,清静而微」。针刺的时候,有训练的、敏锐的医生能体会到细微的神与气的变化。这种感觉「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不是守株待兔,那个「清静而微」的出现,是医生和病人,与当时的时间、空间一起感应出来的一个东西。
就像今天上课,我们讨论到的所有内容,是我们大家一起创造的,这就是因缘和合。有可见的、可想的,还有我们没有办法讲的、不可言语的、想都想不到但与此刻的我们有关的。
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瞬间,所有事情的生灭浮沉,都是因缘和合,是所有的力量一起出来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不要那么累,做事顺利一点,有一点空闲的时间,还有足够的收入维持正常的生活。
要达到这个目标,能不能先从习惯性地只关注自己的目标、想法的状态中,往后退一步?从习惯性地用力达到目标的习惯中,往后退一步?
如果一群人兴奋地开会,每个人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没有能力去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求,而是被自己的情绪、意图、各种想法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思维的小漩涡里,这样的会议只是一个人的表演,人很多,但其实没有观众,更不要说大家讨论出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合理方案了。
我们很多人的人生都是这样,不抬头看一下,大家需要什么,对大家有利的是什么,只顾闷头玩自己的,只顾做自己认为很好很赚钱的「事业」,很辛苦,也没有期望中的回报。
有没有可能往后退一步,定神看一下,此刻「势」是什么?我有什么?何时有合适的「机」切入?「度」是什么?何时「开」?何时「阖」?我们要睁开眼睛,学这个东西。
如果你在生活中慢慢有这种体会的时候,学中医就真的是笼中捉鸡。
虚实是感觉,不是推理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每个周末就帮妈妈做艾灸。当时还帮一个老师灸。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在他后背做膀胱经穴位,做到某个点,感觉穴位里就像有喷泉一样往上鼓,像是把悬空的艾条顶起来的感觉。
这种感觉,说明是实,「实则开」。人体内部有多余的能量,自然会向外扩散。「虚与实」是实实在在的,训练之后你能感觉到,不是推理。
虚是什么感觉?艾灸悬在穴位上有被吸进去的感觉。当时我一下子就理解了穴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古人不虚言也。
虚的地方,灸到一定时候,好像下面就满了,满了之后,就没有吸力了。
后来,我甚至发现,如果自己足够放松的时候,拿着艾条的手会自己动,病人后背的气场会在艾灸过程中变化,把你的手,其实是艾条,推到身体需要的地方。
这个状态常常发生在双方都很放松,艾灸师「虚己忘我」的状态。如果艾灸师心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强,虽然专注,但执着、用力,就感受不到这些了。
补泻是顺势,不是妄为
这个时候,还需要考虑补泻吗?前面说过,补泻的功效,第一是建立在病人本身的状态上;第二,和操作者的意向有关。
但是,是病人本身的状态决定了你能够补还是泻,而不是操作者主观想要怎样。
如果病人不虚,你却要补,就会干扰到他;反过来,病人需要补,你却去泻,也会干扰到他。
所以诊断与辨证的目的,是如实了知病人本来的状态,以及当下的神气形决定了开阖补泻方向。医生只是顺应趋势的精巧执行者,而不是妄作妄为的主导者。
比如灸前面腹部区域的时候,常常会有病人说「我觉得热量好像灌到腰里面」「灌到了小肚子」。说明这个人本身下焦虚。
如果把人体当做一个动态的太极球,跳出皮肉筋骨和经络穴位的习惯思维,你不管从哪个位置补,能量都会自动灌流到它需要的地方,最后达到均匀。
均匀之后,虚实的势能差别逐渐消失,成为平常。平常就是无病,这就是针灸作用的真实面貌。
当经气补满之后
灸腹部关元,敏感的人会有热能灌到腰里的感觉。腰里灌满了之后,「实则开」,会有两种可能。
一是往下肢足部走,经过关节,最后通到脚上。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感觉到原来集聚在下肢、腰部的风、寒、湿、火,会从手脚的缝缝里流出来,就像小空调在往外吹一样。
同时,患者的局部肌肉还会有轻微的抽动和调整。操作者常常会感觉到寒湿或者郁热从病人的艾灸处,甚至整个下肢、躯干部散出。
这个过程当中,患者的肚子里有时候还会「咕噜咕噜」响,肌肉自己会跳,还会出现排气、打嗝。
灸到这个状态,意味着人体气血得到补充,原本迟缓的气机开始复运,阻滞的经络重新接通,内外的开阖交流恢复了。
医生所要做的不再是补虚泻实,而是保持这个稳态,帮助机体在这个状态维持得久一些。「经气已至,慎守勿失」,人体会自己完成一切调整。
第二种可能,腹腔后腰里面的热能充足了以后,中焦、下焦气已经能通到脚上,然后就会往上向表面走。这个阶段,肚子里像开了锅一样,会放屁、大便增多、打嗝,这提示中焦的郁积开始外排。
而且会出汗,甚至出一些很脏、很黏的汗,或者会有皮肤过敏,长一些疙瘩或者轻微的疮疡出来。这就是艾灸增加了人体的能量,气进去了,该通的通,该排的排,它在鼓荡、在游行,这就是正气的作用。
针也是这样。学针灸,可以拿出一个小时,没什么事情,待在房间里给自己扎一针。
扎上之后呢,静心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以前说的,像扔一块石头在池塘里,一层层地播散出去。自己身体哪里堵塞、哪里通利,慢慢就知道了。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