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金匮要略》类方条文】(分类学习版)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分类学习版)

一、桂枝汤类

(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七)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令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不外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比衄,宜桂枝汤。

(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十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五)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六)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虚者,宜发汗。下之与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二十一)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二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十三)烧针令其汗,针被寒处,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二十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二十五)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二十六)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二十七)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厚朴杏子汤主之。

(二十八)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二十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十)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尝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身必瞤,瞤即胸中痛。又以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痛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十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三十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三十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三十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五)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六)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三十七)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八)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三十九)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宜服当归建中汤,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四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四十一)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四十二)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

(四十三)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主之。

(四十四)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四十五)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四十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四十七)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四十八)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四十九)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疾,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愈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五十)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五十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五十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三)虚劳诸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四)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五)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五十六)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五十七)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五十八)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五十九)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六十)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六十一)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就麻细附子汤主之。(六十二)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未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六十三)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六十四)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六十五)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二、麻黄汤类

(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二)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三)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四)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

(五)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六)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七)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八)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九)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十)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十一)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十二)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十三)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十四)肉极,热泽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泻,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加术汤主之。(十五)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十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十七)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时轻,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十八)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十九)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气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一)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二)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二十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二十四)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二十五)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六)病家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七)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二十八)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二十九)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大续命(三十)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三黄汤主之。(三十一)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三十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三十三)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三十四)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三十五)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三十六)黄疸,麻黄醇酒汤主之。

三、葛根汤类

(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与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五)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四、柴胡汤类

(一)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二)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三)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五)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六)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七)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八)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九)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和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十一)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十二)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小柴胡汤主之。

(十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十四)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十五)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十六)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八九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十七)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十八)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十九)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二十)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二十一)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二十二)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二十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二十四)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二十五)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二十六)心腹卒中痛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二十七)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二十八)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宜柴胡桂姜汤,服一剂如神效。

(二十九)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十)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五、栀子豉汤类

(一)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二)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

(三十)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三十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三十五)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三十六)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三十七)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三十八)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三十九)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四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三十)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尝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身必瞤,瞤即胸中痛。又以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痛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十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三十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三十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三十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五)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六)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三十七)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八)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三十九)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宜服当归建中汤,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四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四十一)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四十二)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

(四十三)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主之。

(四十四)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四十五)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四十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四十七)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四十八)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四十九)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疾,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愈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五十)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五十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五十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三)虚劳诸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四)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五)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五十六)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五十七)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五十八)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五十九)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六十)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六十一)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就麻细附子汤主之。(六十二)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未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六十三)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六十四)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六十五)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六、承气汤类

(一)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二)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但硬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三)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四)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五)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六)下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七)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八)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九)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一)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三)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十四)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五)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六)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七)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