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黑夜,至少还有灯光将你照亮
©
23点,对于大城市来说还不算太晚,NAN走出写字楼,这里依然灯火通明。一天中NAN最自在的时刻,就是下班之后独自开车走在无人打扰的城市街道上,好像所有道路两旁的灯光都专为他点亮,车子驶过弯弯绕绕的西直门桥,路上仍有不少和他一样一个人的车辆,倒也不会孤独。北京的6月总是多雨,好在雨下的不大,细雨朦胧将灯光晕染拉长,和他敲的代码很像,他点了一支烟,以此来庆祝本周之内难得一次零点前的“早归”。
零点,纹身师阿林正准备开始工作,今天的客人要纹一个满背,又是一个通宵长夜了。阿林的工作室位于劲松的一个90年代的老小区里,这里也是他的家,来的都是熟客,他们知道阿林“话少活好”,每次都是寻灯而来,从不惊扰。显然,整晚亮着的灯光与老小区格格不入,但“邻居们都很友善,不觉着我怪,也从不投诉,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深夜总有一盏灯是亮着的。”
凌晨2点,最后一桌客人离场,从晚上7点开始,成都的酒吧老板小晃几乎每晚都要接待100位客人,他习惯在百十平米的小世界里看人来人往,几乎快忘了这七个小时酒吧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几乎快忘了自己的真实样子。直到热闹散场,一整晚嘈杂瞬间安静下来,小晃会给自己倒一杯酒,把音乐调小两个音量,只留下吧台处的灯光,音乐伴随残余的酒精味,这是每晚唯一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此时此刻,这就是我,也挺好。”
电影《春光乍泄》剧照,城市的夜,酒吧、街道、世界尽头的灯塔、向往的爱情与生活,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凌晨3点,老于的早点铺已经开始营业了。你一定会惊叹,三点是不是太早,但对于此刻还在上班的年轻人和熬夜外卖党来说,可一点都不早。老于是浙江人,来上海20年,和爱人一直经营着早点铺,小店挨着产业园,生意很好,从凌晨3点开到下午2点。深夜小店透出的微光,就像这里最受欢迎的馄饨和小笼包一样,充满热气腾腾的暖意。疲惫之后的饱腹,是城市里犹存的确幸。“挺累的,但挺知足,来我这里吃早点的年轻人多,看着他们大口吃饭叫我添汤,也有吃了包子说想家流泪的,我也觉着自己在大城市里是个有用的人了。”
深夜食堂,微缩的城市关系。
凌晨5点,天蒙蒙亮,武汉临江大道东侧,方阿姨清扫着清晨的街道,环卫工人的工作很固定,从街的这头走到街的那头,每隔十几米方阿姨就会经过一个路灯,灯光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这里白天热闹非凡,和这时候的空无一人完全是两个模样。每天上班过来,天很黑,但路灯很亮,让我很安心。抬眼看见长江大桥,尽管已经看了上百上千遍,但依旧觉着很好看,我生活了40多年的武汉一直很美。”
这是孤独又温暖的一夜,城市,人,灯光,三者构成暧昧而和谐的关系。
希腊摄影师Aristotle Roufanis用全新拍摄手法捕捉深夜城市,在城市高地,静静等候黎明和黄昏的到来,点滴灯光让城市水泥森林似乎也有了几分柔情。
日本学者中野牧说: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孤立封闭“罐状”容器。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孤独又会指引着人们不自觉地站到同一序列里,审视自我,观望彼此,这种情绪蔓延至城市上空,变成月亮、变成星空、变成光。城市夜晚,人们释放着孤独情绪,却也沉浸于灯光所给予的安全感中。
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开始,人类与光就结下不解之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活环境与居住方式,但高频高压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精神负荷也随之而来。灯光所承担的角色已不仅仅是街角点缀与照明,它更是一种公共艺术文化的塑造,一种居住情绪的诗意表达。灯光越来越多被赋予更多概念。我们用灯光创造着无限想象的内心世界。
傍晚时分的阿那亚孤独图书馆礼堂。@aranya
法国里昂,光之城。1989年,里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总体照明规划正式引进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之一。每年里昂政府都会拿出专门的财政预算用于城市灯光方案,其城市照明系统最大的特点便是在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打造具有公共属性的灯光艺术,并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功能特征科学融入。
比如,绿色代表植物茂盛的自然景观区;黄色代表城市道路的照明;蓝色因其高辨识度成为城市远景的灯光代表。这里的广场、纪念碑、建筑、文化遗址,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延伸,当这些历史被赋予灯光,交织间是一座城市的未来。
灯光节已成为法国里昂的传统欢庆节日和城市名片。
图为:2019年里昂灯光节。
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一部分,灯光承载着城市的见证者的角色,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图为:武汉城市灯光秀。 © 武汉文化和旅游局
从城市大环境缩放到居住小环境,在公共空间与社区的光影建设中,又会如何展现?北京朝阳「里巷」是城市更新中关于照明探索的典型案例。这里紧邻一片高档社区、商业中心和轨道交通,集聚商业、住宅与办公多项综合诉求。
“人”是其中最重要的流动因素,所以对于灯光人本理念的思考成为「里巷」改造的主旨。打造一处可以激活空间包容性与生命力的“城市洲岛”,聚焦都市人群的内心,以沉浸式的光感体验来抚慰城市躁郁孤独的情绪,这是现代城市灯光设计需要关注与洞察的社会需求。
城市社区更新迭代的照明探索,构建人文光影环境。
灯光设计 © PROL光石
建筑设计 © Kokaistudios
项目摄影 © TOPIA图派视觉
卡尔·戛德纳在《城市建筑灯光》中写到:“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介,包括电影、光纤、大型屏幕以及将剧场效果应用于建筑,灯光技术能够给建筑提供人工照明的可能性,几乎超过了阳光和日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建筑内部还是外部,都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工的世界。”
自从1732年富兰克林发明了电,近300年来光的应用进展飞速,人类摆脱了自然光和火把、蜡烛等有限人工光源的束缚,工业化的光学革命不断向前挺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早已成为过往,地球环绕太阳运转形成黑白交替的自然法则,逐渐被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草间弥生灯光装置艺术《无线镜屋》,彩色的灯光与镜子搭配,营造出神奇的立体空间。
美国艺术家Barry Underwood擅长将LED灯光与自然世界融合,以此让人们直面人口扩充、环境污染等一些列问题。
但光也不是多多益善。人造光如果肆意蔓延,就会造成光污染。某些无厘头的创意设计,除了哗众取宠,也无太多的助益。在城市居住久了之后,回到照明不充分的乡村,我们会怀念那里的宁谧与深邃。
从街巷里弄到城市名片,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究竟需要怎样的灯光?对灯光和内心的探索会一直继续下去。光与影不可分离。要善于用光,还要善于留影。人需要找到在城市中适合自己的位置,光也是如此。当我们考察一片城区的灯光布置是否合理,就要看居住者能否通过灯光点燃内心的明亮。
©编辑部的话
人们喜爱城市灯光,是因为在黑夜将我们的孤独感放人们喜爱城市灯光,是因为在黑夜将我们的孤独感放大到极致之后,光又让这份黑暗充满了希望。我们隐匿于城市之中,在灯光里寻找治愈孤独的良药,心向光亮,才是城市丛林生存的法则。
文| 侯雨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侯雨
监制 | 西坡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图片来源 | 大作、unsplash.dogedoge、网络
新媒体战略合作 | 人间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