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
那天小孙子从幼儿园回来,他高兴地告诉我“爷爷、爷爷,今天老师教了我们一首“儿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孙子年幼,他弄不清楚诗歌与儿歌的区别,误把骆宾王的《咏鹅》诗当成了儿歌。他很喜欢动物,经常要我们带他去动物园,和家庭农场。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农场,他看到鱼塘边有一群鹅,贡嘎贡嘎叫过不停,心里十分高兴,便伸出手去逗鹅这些鹅,哪知道这些鹅伸长脖子,用嘴来咁他,吓得小孙子赶紧跑回来向我们求救。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的一种,属于家鹅。家鹅的祖先是雁,《尔雅》里有记载,大约在三四千年前人类已经驯养。鹅是高傲的动物,脖子很长,身体宽壮,它的头在比例上似乎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能游泳,吃谷物、蔬菜等,它是鹅类中的素食主义者,根本不会吃荤食,不要以为鹅长期生活在水里就会吃鱼虾等,而且长得比鸭子肥壮。不仅仅是我小孙子喜欢逗鹅,我也十分喜欢鹅。时常念着那个鹅的绕口令:“天上一只鹅,地上一只鹅,鹅飞鹅跑我(发鹅音)赶鹅,鹅下鹅蛋我抱鹅”。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为了维持生计,父母每年都要饲养一些家禽,其中鹅是一个“主打产品”。家里最初饲养的几只小鹅仔,是从外公家里引进的。有灰色的,也有白色的。经过母亲的精心饲养,几个月之后,小鹅仔渐渐地长大了,短短的尾巴,一对大翅膀,张开就像两把大扇子似的,灰色的小鹅仔长出了一对灰白相间的翅膀,一行行羽毛间有白色的纹路,好像一排整整齐齐的鱼鳞片。白色的小鹅仔,长出了雪白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色,总是干干净净的,没事的时候。鹅走起路来非常的滑稽,它总是要先把脚掌往上抬一抬,再合上脚蹼,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后才不紧不慢地把脚掌放在地上。鹅即使有狗在后面追,也不会奔跑,自顾自的寻食或嬉戏。鹅应在野外放养,那样的话长得快,肉质也特别好。但是由于白天父母亲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这些鹅只能圈养在家中的后院里,待傍晚父母亲收工以后,再放出去吃草,这活有时是父亲干有时候也是母亲干的。我五岁那年,父母便将放鹅活交给了我去干。初次干放鹅的活,我似乎即兴奋又紧张。我按照母亲的吩咐,手拿一根小竹竿,将这七、八只成年鹅赶到离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鱼塘边吃草。可能是“禁闭”得太久了,这群鹅一见到鱼塘开阔的水面便兴奋不已,一只只扑通地跳进鱼塘里。时而浮在水面上,时而潜入水中。不大一会儿,有的在梳理自己的羽毛,有的钻进芦苇丛中,伸着脖子在里面寻着什么,有的在水里悠闲地划着水,划起一层层涟漪。大概是在水里玩得太累了,它们终于开始吃草,嘴巴像把镰刀,所到之处草便变成了半截。有三只鹅可能是吃饱了,便从鱼塘里爬上来,静静地站在塘基上,侧着脑袋,好像在认真地倾听着什么,背上的羽毛蓬蓬松松的,泛着淡淡的黄色,橙红色的嘴,显得很光滑,嘴巴上方比别的鹅少了一块突起的红色,小眼睛镶在雪白的绒毛间,温柔地望着前方,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腿上的羽毛一直垂到鲜红的脚掌,好像穿着裙子似的。天夜渐晚,母亲在离鱼塘不远处呼唤我,赶鹅回家,我拿着小竹竿,学着父母的模样,吆喝着,说来也怪,这些鹅似乎很听话,都齐齐地爬上塘基,按照我的“指挥”走在回家的路上。快到家门口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正当我放下小竹竿,冷不防一只大灰鹅威风凛凛地从队伍中冲出来,一口咬住我的裤腿,紧接着是一阵嘎嘎的声音,吓得我大声地哭起来。其它的几只鹅在一边神气地叫着,好像在呐喊助威似的。母亲听见我的哭声赶紧从屋里走出来,呼喝了一声,拿着小竹竿敲打了那只咬我的大灰鹅,这时咬我的大灰鹅才松了口,低下头走到一边去了。后来,我吸取了教训,不将鹅赶到圈子里,手中的小竹竿是不会轻易放下来的,所以,再也没有出现过被鹅咬的事件了。动物也通人性。经常性的放鹅看鹅,久而久之,我跟它们混熟了,这几只鹅不但不咬我,还任由我摸它们的脑袋。有一年,家里的两只母鹅开始下蛋了,一连下了二十多枚蛋。这些鹅蛋成椭圆形,个体很大,母亲没有将这些鹅蛋拿到市场上去卖,也舍不得吃,只是拿来孵化成小鹅。母亲给鹅弄个窝,其中一只母鹅不愿意孵小鹅,另一只愿意孵小鹅的母鹅,由于鹅蛋太多孵不了那么多,只能给一只正在孵小鸡的老母鸡帮忙孵化小鹅。大约一个月之后,母鹅和老母鸡一共孵化出了二十只小鹅,有几枚鹅蛋没有变成小鹅,成为“寡蛋”,我问母亲为什么会是这样?母亲回答说:“有两种可能,其一是鹅不会翻蛋,没办法让蛋均匀受热。其二是有不受精的蛋。”对母亲的这种解释由于我年幼,无法全部弄懂,只能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母亲用没有变成小鹅的“寡蛋”与韭菜等配料做成了一道可口的菜肴,我们几个小孩吃得津津有味。那一年的年底,母亲将十来只大鹅拿到农贸市场上去卖,换来了“一叠”钞票,使我们过了一个“肥年”,母亲帮全家人都添置了新衣,还给了我们几姊妹每人几毛“压岁钱”。在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家禽中,我们要捉住鸡或鸭,是比较难的。鸡或鸭看见有人靠近它们时,立刻便会逃走。可鹅就与鸡鸭不同,看见人走来时,它傲然地站着,根本就不害怕。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对于这种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曾经问过许多大人,他们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人说:鹅在农村里生活得比较散漫,如果一家人养了一、两只鹅,那么这一、两只鹅和家人的关系就会显得十分亲密,因此鹅的地位就会显得很高,它就不怕人。仔细地想了一下,这种说法不靠谱,将鹅比如独生子女。长大以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明白,原来鹅不怕人的原因是:鹅的眼睛相当于凸透镜,从它的角度来看人的话,它会觉得人比它小,所以它不怕人。对于鹅,不仅小孩子喜欢,历史上一些十分著名的人物也是这样的。史料记载,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出了名,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鹅走起路来不急不徐;游起泳来,悠闲自在,王羲之爱鹅,也喜欢养鹅,在他居住的兰亭,他特意建造了一口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池边建有碑亭,石碑刻着"鹅池"两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人们看了赞叹不绝。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从鹅的体态姿势、行走姿态上和游泳姿势中,体会出自然就是美的精神以及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王羲之爱鹅之深,可谓是空前绝后,简直就是一个“鹅痴”。唐朝,是有史以来最喜欢养鹅的朝代。也不知道唐朝人的脑子是抽了哪根筋,还是半夜睡觉翻下了床,社会养鹅成风,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跟风养鹅,而且还不止是一只两只,是一大群,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作为唐朝普通家庭的日常三件事,就是吃饭,睡觉和溜鹅,在当时的社会养鹅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你不养几只鹅都不敢说自己是唐朝人,甚至在某些地方官府中,饲养鹅同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会专门安排官属奴婢负责,妇人工巧者入于掖庭,其余无能,咸隶司农。鹅那么受唐朝人追捧,究其原因,还真的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的。养鹅不仅成为了唐朝成功人士的标配,还深受许多文人的喜爱,就连那个穷得叮当响的骆宾王,家里也曾经是一个养鹅大户,还写出了《咏鹅》这种接地气的诗。唐朝之后的养鹅之风渐退,但在民间老百姓还是喜欢养鹅的,许多农民家庭把养鹅作为补充家庭经济来源的一个举措。几十年前,我的放鹅看鹅经历,使我对鹅印象特别深刻。鹅最有趣的是飞的时候。它扑起翅膀,脖子向前伸,嘴里一直发出怪叫,好像在说,我才是真正的家禽之王。鹅,给我那曾经贫穷的家庭增加了收入,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