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老刘说民俗:清明送钱粮,拜山不过社
乡村农夫·民俗作品
清明送钱粮,拜山不过社
文/刘亚
我们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祭扫先人的节日,俗称扫“墓节”。农村有句俗语说“早清明,晚十一”,但早,早到什么程度,到底啥时候祭扫为好呢?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留话了,叫“清明送钱粮,拜山不过社”,只是我们没留意罢了。
“清明送钱粮,拜山不过社”,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何为是“拜山”?什么又是“不过社”呢?下面我就来说说,据我所了解的“拜山不过社”,是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据传说清明节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又有“介之推”的传说“寒食节”,三月初三“上巳节”融入其中,更加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
清明节,是古代八大(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节日之一的节日,从唐代开始就是“假日”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唐朝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清明节为四日假,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改为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假日加到七天,及至宋代一直沿袭放假七天。现在清明节放假三天,已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内;纵观当今,春节和国庆节才放假七天,可清明节就放了三天假,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
“清明送钱粮”,这当然也是源于古人崇尚的孝文化。老话说“百善孝为先”,而清明节祭祖,也是后人对先人孝顺的一种体现。要知道古人对孝顺可不是只停留在嘴上,据传说,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举孝廉”的说法,只要是孝顺廉洁的人,就可以通过地方举荐而做官。比如魏武帝曹操,就是举孝廉出身,最后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所以在古人看来,孝顺就是立足之本,清明节的到来,家家户户的男丁们,除了添土固坟外,还要烧香、点烛、敬献猪头三牲、水果等,最后跪拜、燃烧币泊(草纸)。清明节时,有了这一系列活动,所以就有了“清明送钱粮”一说。
清明节,到底哪一天上坟好呢!古人曰“拜山不过社”。古人常以“天地君亲师”,为价值观念取向,不论遇到任何重大的事情之前,都会举行祭天、祭地、祭祖的仪式。
我首先来说说什么是“拜山”,古人在“祭祖”时,分为两种,一种晃“家祭”,另一种是“族祭”。“家祭”,指的是祭拜自己的父母以及三代以内的祖辈;“族祭”,是指祭拜宗族先祖,俗称之为“扫大众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拜山”。
那么“不过社”又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社”,“社”是指古代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年内有两个“社”,即“春社”和“秋社”。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即是“春社”,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戊日”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戊日是道教的一个术语,也是道观诸多讲究之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仙道的禁忌;通俗称之为“戊日”或是逢戊。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顺序从老黄历上推,每六十天为一轮,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六天就叫戊日,也称“六戊”。
“清明不过社”的意思是说,对于刚过世的先人,要提早拜祭。相传,阎罗王对所有新鬼都有优待,让他们提早享用亲人送来的祭品。因此,孝子贤孙可以预早拜祭,不必等到清明。“春社”却又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为了避免神鬼争食,清明节祭拜过世不够三年(我们这里清明祭扫习俗,是新坟不足三年的,在添坟时,不添坟头)的先人,必须赶在春社之前祭拜才行。
古人认为,对于刚刚离开的先人,要提早祭拜,也就是说新坟要提前祭拜。如果在春社日之后祭拜,就会造成土地爷与祖先抢食的现象。这是因为每个地方对新人都有优待,当然阴间也不例外,可以让他们提早享用亲人的祭品,如果在春社日之后祭拜,就会造成土地爷与祖先抢食的现象,所以对新坟的祭拜,要在“春社日”之前。因此就有了“拜山不过社”的说法。
朋友,你知道“清明送钱粮,拜山不过社”的意思了吗!如有不妥之处,请友们,点评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