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斋耕书《琼崖志》

编者按:读书(指自主阅读)有不同的境界,基本的境界是求知识,再高一些的境界是养情趣,更高的境界是托情怀。往高级境界发展需要修为,而到了高级境界自各级兼得,往往乐此不疲。明斋先生读书,已至更高境界。

我来海岛二十四年,不曾用心了解过这块土地的过往,也不曾思考她的将来,享受这里的一切却与之保持一种客边的客气与隔漠。而明斋先生上岛所耕的第一本书是《琼崖志》。这让我做了二十多年海南人未免脸红。于是,转发此文,一是学习明斋先生带着情怀读书,二是告诉自己:爱这块土地就好好了解她。

下面是明斋先生耕书录:

每到一地,或工作,或休闲,总爱寻觅记载该地风物文化之代表著作,研究之,学习之,借鉴之,以期增进对于地方历史和文化物舆的了解与热爱。此一习惯,伴随终生,至今难改。

廿二年前,只身到琼岛工作时,详加阅读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崖州志》,清代张雋、邢定伦、赵以谦纂修,郭沫若先生点校,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1版1刷。全书二十二卷,分为“與地”、“建置”、“经政”、“海防”、“黎防”、“职官”、“选举”、“宦绩”、“人物”、“艺文”、“杂志”十一大类,正文五百一十六页,后面附录有郭沫若先生撰写的《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考证唐相李德裕谪贬崖州一事,甚为翔实。

我国历来重视纂修史志工作,其地方历史之沿革、政治之得失、民风之厚薄、宦绩之高下、物产之繁约、文化之盛衰、與地之风貌、气候之变化、祭祀之时序等,均可从史志中得以窥见。因此之故,对于该书,记得拿到手后,便挑灯夜耕,细细耙梳,详加圈点,不忍释卷;后来则时时摩挲,常读常新,每有收获。

《崖州志》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志述所及,上溯汉唐,下至清末,凡疆土沿革、风土人物、典制艺文、气候潮汐,搜罗既广,纂集详备。惟当时印制不多,且五十年间历经潮蚀虫蛀,几至绝佚。崖县县委久拟重印,因整理乏人,迁延未果,直至一九六二年春节期间,郭沫若先生来琼岛考察,寓居崖县鹿回头椰庄(今属三亚市)时,得知此事,遂慨然自任。但该志崖县仅存一部,且多有蠹蚀糜烂之处,于是又从海口市委借来一部欲加以勘校,但海口方面说“亦仅存一部,深恐折落”,有不忍借阅之意,后便从广州市委统战部借来一部抄本,从广州中山图书馆借来一部完好如新的印本,这样,才得以将点校勘定工作从容进行。

郭沫若先生不愧为史学大家,对于该书倾注了诸多的心血与智慧。他抛却休闲时光,不惮烦琐,循文标点,勘查校订,字字落实,又常为印证史实而广与各方联系,搜求佐证。甚至为了印证一处磨崖石刻,他亲自踏查鳌山之滨,缘藤觅径,攀登磨崖,对于七百多年前久经风化的《海山奇观》石勒,亲手摸索之,亲眼辨识之,以勘正原书,足见其治学精神之严谨求是,驭事风格且半丝不苟。

崖州地处南陲,封建皇朝曾目之为极境异域,是官宦贬谪之所,是蛮荒烟瘴之地。唐代贬相李德裕曾有五言绝句云:“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又有七言绝句云:“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江山只恐人归去,百匝千回绕郡城。” 可见其视崖州为畏途,心境凄凉悲苦之状。尝记领袖诗词云:“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建国之后,特别是海南建省并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励精图治,海南早已成为中国人民之宝岛,崖州也已建成国际大都市,物舆繁盛,百姓富足,椰林婆娑,海韵迷人,环境清嘉,社会祥和,不啻人间天堂,仙简直境一般。生活于此间,何其幸福快活乃尔。

晚间茶余,徘徊书斋,抚摸崖州史志,不禁古今之慨。抚今追昔,愈觉江山多娇,生活静美,则当心怀感恩,珍惜当下也。此9月5日事,率尔记之,不计妍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