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者,饮下对生活的一往情深
《牡丹亭》的题记中有句深情的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爱茶的人,或许已经忘记自己第一口喝茶时候的情形,但是随着生活和茶越来越紧密关联在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茶。
茶是药,是疗愈自己心灵的妙药,是生活困境中的一味解药,也是生命的保鲜剂。
喝茶,对茶上瘾,又何尝不是对茶的一种深情,对生活的一种深情。当为茶生,不为茶怨。
1.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跳转相关文章
2.
存茶,独属于茶人的浪漫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跳转相关文章
每一个阶段的我,每一个阶段我喜欢的茶,都那么真实可爱,有血有肉。我时常想起我第一次喜欢的茶安溪铁观音,如今想起来那股醉人的花香依旧袭上心头。
而那个给我喝第一口铁观音的学长也慢慢清晰起来,如同电影回放,他的面容,他的口音,还有他装着茶水的银白色保温瓶,历历在目。不知是那茶水温存,还是与我喝茶的那个人温暖,每每提及铁观音便不觉心头一热。
看似存住是那几泡茶,可是唯有当事人知道,存住的都是过往时光,提及这一泡茶我可能想到的是陪我走过一段路的人,或者这一阶段的自己。
3.
茶忆,最是一杯情浓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跳转相关文章
父母头发都已花白步履已经蹒跚,眉眼间却还是我幼时不变的深情。我便不再坚持,给他们买些花茶或是普洱,然后看着浓浓的茶汤入口,嘴角啧啧连声,“好茶,好茶!”
这茉莉花茶,于父母来讲,是源于味蕾的记忆。而这经年普洱,却是他们静观岁月之后的安详,和对于我的认可依赖。而于我来讲,却是源于脑海里关于父母、关于亲情等的记忆。
和老家一山之隔有另一种更为粗陋的茶——老干烘。最初见老干烘,只觉得那里面全是些老茶叶和茶棒棒,满里面也挑不出一支茶芽嫩叶甚或完整的叶子,乌黑的的颜色带着浓重的炒糊的味道。
4.
不做神,不做仙,做个天天喝茶人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跳转相关文章
生活里有很多种可以解渴的水,而我们却因缘际会选择了茶。茶不仅解口之渴,还解心灵之渴。被茶选中的我们,在繁忙的尘世中获得了片刻的安宁,只有片刻的悠游,才会体会生活中不经意的美好。
和每一个人遇见都是一种缘分,都是一种选择。世间千千万万未明白我,在遇见茶之前;世间千千万万皆可以明白我,在遇见茶之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茶香气氤氲,总让人感到心安。
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5.
爱茶之人,有恨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跳转相关文章
茶,是通向清澈的道路。可博大精深的味觉世界,树立了太多可能让旅客迷失所爱的路牌。
爱茶之人, 因为无法到达而怨恨,因为错误到达而忿恨。总有一天这类茶爱好者也会走向更加美好与自恰的境界, 开始找寻自我的认同,而不是“公认”,开始找寻生命的体验,而不是“别人说”。用耳朵喝茶与用心喝茶,有一段路要走。
以上这类爱茶人毕竟是为茶而来,只是经验尚在初级阶段,可以理解,但还有一类,却并非为茶而来。他们表面看上去痴迷于茶,流连茶城,辗转茶会,在一个个茶席里走一步三回头。
6.
这茶席之间,花枝皆为实,春秋为虚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跳转相关文章
此刻,禅便是茶,茶便是禅!好茶,配得起山间明月,配得起松涛晚钟,配得起一竿修竹,配得起一壶春秋。
那日,却在伟姐的桌上,与那朵成了杯垫的莲蓬相见欢,难相离,原来,秋日,这壶珍藏多了数年的茶,与这枯莲座,才最相得益彰的。
其实,在汉代之前,人们饮茶对茶具的使用并没有过多的苛求,但求其洁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在盛唐得到空前的辉煌。“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诗人卢仝的诗句霸气十足,但是也恰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茶文化的重视。
饮茶之乐,饮茶之雅,从而对茶具的要求也日渐精美,金银为优富贵汤,宋元陶瓷名扬天下,明清则返璞归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修竹可做杯盏,林木亦可馨香。
7.
茶,饮者的心迹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跳转相关文章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详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师微信(wecha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