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一)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十一
太平闲适的生活,大家都奢望。能在工作中收获赞誉,得到群众爱戴,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许多敬业的基层公务员心中的理想。
但命运之皮,让人始料未及。特么的,你想舒坦,他偏不。不服,咬他么?
当年离开帝都到地方工作,已经过去了八九年。苏轼从密州、徐州,到了湖州。离开了中央高层,本来以为就是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苏轼十分超然洒脱。
不与人争东西,真好。苏轼这样想。
但想到当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和欧阳修等人坚决反对,朝廷大部分干部被分成了两派,政治意见完全相悖,大家斗争简直就是剑拔弩张。
为了最大化避免新法造成的社会动荡,苏轼曾先后两次给神宗皇帝写信提建议,措辞十分激烈。于是,苏轼又想到了自己当年在熙宁四年(一千零七十一年)三月写的《再上皇帝书》(一千七百五十六字),里面对皇帝批评的言辞十分直白,一点也不委婉:
“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皆不与治同道。立条例司,遣青苗使,敛助役钱,行均输法,四海骚动,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争……臣以为此法,譬之医者之用毒药,以人之死生,试其未效之方。三路之民,岂非陛下赤子,而可试以毒药乎!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而不已,则乱亡随之。臣非敢过为危论,以耸动陛下也……”
一通怨气发完,结尾,他甚至顺便给皇帝来了一句威胁:
“今天下贤者,亦将以此观陛下,为进退之决。或再失望,则知几之士,相率而逝矣。岂皆如臣等辈,偷安怀禄而不忍去哉?猖狂不逊,忤陛下多矣,不敢复望宽恩,俯伏引领,以待诛殛。”
仔细想来,苏轼忍不住唏嘘不已,辛亏皇帝没有较真,否则就没有然后了。
神宗皇帝也说过,只有调研才有发言权。
当年,苏轼在杭州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和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有着深入的了解。朝廷“青苗法”等一系列事关“三农“的政策推行后,有不少地方领导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昧着良心邀功请赏,强制推行新法,导致群众意见很大。
群众不舒服,但是,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是表达不上去的,半路就遭截停了。但苏轼却把这些见闻写出来,表达对新法的不满。比如,他曾经写过的《吴中田妇叹》(前文已记)。
苏轼是有公众号的文化人干部,他的言行,就如同现场直播,只要一发朋友圈和博文,很快大家就扩散了。
他在文章中表达的对新法的不满,搞得很多人不舒坦。
既然你让我不舒坦,我也不能让你舒坦。他的对手们这样想。
杀人灭口的事情是不敢做的,虽然很想做。毕竟苏轼这个人,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通过“合法”的渠道给搞下课才好。于是,就开始着手收集苏轼的“黑材料”。
性情十分耿直以至于“如蝇在台,吐之乃已”的苏轼,经常性的口无遮拦,于是,他的笔墨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写作一时爽,但这些东西,都成了他今后倒霉的伏笔。
当年,他刚到湖州上班,按照惯例,给神宗皇帝写过一篇《湖州谢上表》(三百三十字)。
按理说,这文章为谢恩而写,里面写正能量、写感激就行了,他却毫不知趣,故意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的不爽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
重点是以下这几句: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
这里面的“新进”,是在讽刺以当时的御史中丞李定为代表的这种,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得以上位的小人。
李定在御史台上班。这个御史台,是大宋的中纪委,权力大得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拥有生杀大权。李定是王安石的门生,在中了进士后,先后当过定远尉、秀州判官等,也算是在基层干过。在王安石推行新法需要人才的时候,他被推荐了出来。由于十分擅长拍马,得到了王安石的信任。
当年,李定的母亲病逝,按照规定,应该辞官回家,守孝三年。但这个李定却为了“把工作搞好”,对这件事情隐瞒不报,行径十分卑鄙。
这种小人,苏轼各种瞧不起。
于是,就用“新进”这个词,表达嘲讽。李定知道这个事情后,十分老火。给老子,必须整死才爽!于是,他就和舒亶、何正臣等几位同事一道,把苏轼的《谢表》中几句牢骚话摘抄出来,然后还选择了苏轼在大宋元丰二年(公元一千零七十九年)写的《灵璧张氏园亭记》(六百三十五字)中几句: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翻译过来就是: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
他们认为,这是在“侮慢圣上”,请示皇帝逮捕苏轼。
皇帝看了片面之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信了这几个土贼的邪,果断签署了逮捕令。然后,御史台的官差,马不停蹄,直奔湖州。
七月的某天,苏轼正在院子里面晒书。弟弟苏辙突然派人过来报信,说是御史台有人要来搞事情。原来,是苏轼的好兄弟驸马都尉王晋卿听到了消息,说给了苏辙,然后前来报信。
苏轼当场惊呆。他知道这些人是烂贼,但完全不谙他们会烂到这种地步。这个时候,如果跑,反而证明心虚。苏轼选择了一种大义凛然的态度,等。
不久,官差果然赶到。苏轼淡定地和家人道别。家人痛哭不已。
行到宿州,御史台又发来通知,要求查抄苏轼的文章。于是,州郡的干部派遣官差,把苏轼的家,翻了个遍,收走了不少诗稿。苏夫人吓得半死,果断把家里的书烧了。
那个喵的,这次,绝对凶多吉少。苏轼这样想。
卧槽,难道人生就这样洗白了?他又表示各种不服。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