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好经验:病人服完中药出现什么反应,就知道药物起到什么效果!

病人服用了医生所开药方以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根据这些反应判断是否发生药效(药已中病),对于分析疾病预后,把握病情变化,确立或修正治疗方案,很有必要。《金匮要略》中就有根据服药后的各种反应,指导判断药效的内容。
    出汗
对于外感风寒湿邪或病位在肌表而服用发表药者以服药后的出汗反应判断药效。服药后,当以全身微汗出为佳。若无汗,为药力不及,难以发挥祛邪之效;若汗出太过为药力过大,不但不能达到应得的效果,甚至会造成亡阳伤阴的恶果。如《金匮要略》论以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而见“身体疼痛”者,指出服药后应以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说明服解表方桂枝汤后全身微汗为正常的药效反应,病易向愈,若大汗则易伤正;以栝楼桂枝汤治疗柔痉,指出服药后“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说明服药后无汗则不能散邪,故当进食热粥以助药力发汗。论风湿在表治法时强调“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说明服用治疗风湿在表的药物,应以微汗为准则,微汗为正常药效反应,可使风湿俱去,大汗则会致风去湿留之弊。
    小便
痰饮、水肿、黄疸等病人服用利小便药后,以小便反应判断药效。这些疾病都有小便不利症状,小便不利又使邪无出路而直接影响疾病的向愈乃至加重,因此治疗这些疾病务必使小便通利。如服药后小便通利,为药已中病,小便不利,为药力不及。如《金匮要略》论以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支饮重症,云服药后小便“微利则愈”;以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病,云服药后“小便则利”;以栝楼瞿麦丸治疗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小便不利,云服药后“以小便利……为知”;以茵陈蒿汤治疗谷疸,云服药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黄从小便去也”,这些均说明小便通利是上述诸病服药后药已中病的反应。
    大便
阳明里热,腑气不通,或痰饮、瘀血内积而服用攻下、消瘀之剂者,以服药后的大便反应判断药效。服药后若见大便得下,或有痰饮、瘀血排出,则为药已中病,邪有出路,疾病可愈;若大便不通,或无有形之邪排出,则为药力不及,药不胜病,不利病愈。如《金匮要略》论以大承气汤攻下阳明里实证,谓服药后“得下止服”;以小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之下利,谓服药后“得利则止”;以十枣汤破积逐水治疗悬饮,谓服药后“得快下后,糜粥自养”,均说明大便得以通下,为阳明里实及悬饮内积证服药后药已中病的反应,然攻下药不可久服,大便不可久下,以防伤正,故强调中病后停服原药,或辅以食疗护胃。又如论以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兼瘀血,云服药后“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说明服药后排出黑大便,为瘀血得去之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云服药后“大便当下(脓)”,“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说明服药后大便排出脓血,为肠痈病药已中病的反应。
    阴道下血
妇人胞宫有瘀血而服用攻破瘀血之药者,以服药后的阴道下血反应判断药效。若服药后阴道排出瘀血块,为药已中病,无瘀血排出,为药效不佳。如《金匮要略》论以下瘀血汤治疗妇人产后瘀血留着脐下的腹痛,云服药后前阴“新血下如豚肝(即刚排出的瘀血如猪肝)”;以大黄甘遂汤治疗妇人产后血水互结胞宫的闭经,云服药后“其血当下(瘀血从阴道排出)”,均说明瘀血从阴道排出,为胞宫瘀血病服药后药已中病的反应。
    体温
阳虚之体或寒湿病证而服用温阳散寒祛湿之药者,以服药后的身体温度变化判断药效。阳虚则生寒,寒湿易阻遏阳气,致身体有寒冷感,用药后若仍觉寒冷,为药力不及,若自觉转温,为药已中病。如《金匮要略》论以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湿在表兼表气虚证,云服药后如“从腰以下如冰”,是药力不及,湿阻未除,阳气未复之征,故云令患者“坐被(子)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以助阳气,使局部转温,以祛邪愈病;以甘姜苓术汤治疗腰部感受寒湿而冷痛重着的肾着病,云服药后“腰中即温”,即为药已中病的反应;以栝楼瞿麦丸治疗肾阳虚寒所致小便不利,云服药后以“腹中温为知”,显然,服药前腹中是寒冷的,服药后转温,为药已中病。
  “瞑眩”
“瞑眩”反应是指服药后出现眩晕、呕吐等症,可见于阴寒证服用了药力峻猛有毒之品如乌头、附子之类以后,为药已中病的反应。如《金匮要略》论以乌头桂枝汤治疗寒疝腹痛兼表证,云服药后“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所谓如醉状,即象醉酒一样眩晕、呕吐,但无呼吸、心跳、脉搏、神志等方面的异常改变,为药已中病的“瞑眩”反应,有时尚可伴有唇舌肢体麻木等症。如果眩晕、呕吐的同时,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间歇甚至神志昏迷等症,则为药物中毒反应,当即时救治。此外,以白术附子汤治疗风湿表阳虚证,云服药后“其人如冒状(头晕、目眩)”,亦为“瞑眩”反应,是药力驱邪外出所致,故原文曰“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上述“瞑眩”反应,虽可作为判断服用某些有毒药药效之依据,然并非所有服药者皆有此反应,不可不知。
    “如虫行皮中”
对于患寒湿在表之证而服用散寒除湿之药者,可以服药后“如虫行皮中”反应判断药效。如虫行皮中,乃服药后卫阳振奋,正邪抗争,正气驱邪外出皮表所致,为药已中病之征。如《金匮要略》论以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湿在表兼表气虚之证,云服药后“如虫行皮中”;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疗阳虚阴凝,饮停心下兼表寒证,亦云服药后“如虫行皮中”,这种现象为服药后卫阳振奋,鼓邪外达肌腠之征,为药已中病的反应。证之临床,运用扶正祛邪,散寒除湿法治疗寒湿郁表或留滞关节之证,“如虫行皮中”服药反应确非少见。
口中津液
津液输布障碍性疾病 (如痰饮、水肿、瘀血等)服药治疗后,以服药后口中津液的变化判断药效。口渴一症,是津液输布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后,口中津液的改变是判断药效的重要依据。服药后口中有津液而不渴者,为药已中病,反之为药力不及。如《金匮要略》论以己椒苈黄丸治疗饮结肠间而见腹满、口舌干燥等症者,服药后如水饮去,气化行,津能上承,则口渴可除,为药己中病,故方后云“口中有津液”。若仍口渴,为饮盛而药不胜病,故方后又云以原方“加芒硝半两”,加强化饮散结之功。
医学书生

传承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经方,技法,手法,药材知识。发扬中医文化,造福人类。
公众号
白衣郎中

传承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知识。
公众号
医学秘方

关注可领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共20本
公众号
臭氧医学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