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何风光不再?也不看看请的都是啥人

《百家讲坛》的轰动,其实是新世纪之初,国学渴求的一次爆发。但是,我们对这次爆发的理解太肤浅了,以为,听众都是凑热闹的,所以,有点“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味道,于是,讲坛上的主人,也就良莠不分了,于是,新的明星无法产生,对平庸的背书式的讲坛,老百姓当然不愿意付出自己宝贵时间消磨。事实上,质量第一,这就是一个金的定律。对于《百家讲坛》这样的高层次讲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还是有很高期待的,因为,我们对国学的要求是有了很大提高的。

大图模式于丹的出现,是《百家讲坛》走向一蹶不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第一,于丹本人的学术水平,根本不符合《论语》这样内容。她基本就是现代人取代古代人,这是一个严重的学术学风问题,如果古代经典之作都可以任意解读,那怎么对得起起码的历史?孔夫子入党,这不会不是天大笑话吧?问题不止于此,据说,有不少研究生集体抗议于丹的演讲。但是,《百家讲坛》没有从这里面看出于丹问题,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信息,这是最要命的,所以,于丹《论语》完了之后,《百家讲坛》又为于丹推出一档《庄子》的演讲。

大图模式从《论语》到《庄子》虽然内容风格大不相同,但于丹的老调子没变呀?她那种中学生式的思维,还是中学生啊。再说了,短短一年半载,于丹有什么天大的本领再造一次自己面对经典呢?我们都知道,一个时代发生重大转移之交,谈论经典,其实是意义非常重大的,这基本意味着通过诠释经典,要达到新的思想的解放和统一。中国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新世纪,我们的改革进入了深化的新阶段,我们如何包容改革开放和传统精神,这需要有深刻的新思维。

大图模式举个例子来说,“忠孝”是我们传统深厚的一种精神支柱,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对“忠孝”还是有批判的。而进入新时代,我们对“忠孝”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一方面“忠孝”没有错,一方面,传统的“忠孝”与现代的法制理念还是有一定矛盾的,因此,我们肯定需要一个新时代的“忠孝”思想嘛。如果作为一个学者,你没有很高明的理论,这“忠孝”二字都够你研究一辈子的。于丹的争议和失败,反映出《百家讲坛》不但在现代传媒时代没有什么敏锐的嗅觉,就是基本的传媒观念都有问题,所以,造成了观众对《百家讲坛》亲和力和学术信誉的失望,因此,《百家讲坛》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衰落的格局。

大图模式我们在这里说于丹,不是对于丹个人有什么意见和不满,而是对于丹的学术深度和学术沟通方式非常不满。在历史文化学术方面,我们如何“古为今用”能不能“古为今用”,这基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历朝历代,都有研究历史,鉴古知今,为现实汲取历史经验的传统。问题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精神层面的交流。比如说,孔子再伟大,不会万能到把今天的深刻矛盾都给解决了吧?但是,我们听一些学者的那意思,好像孔子就是当代导师了,你以为中国人都跟你一样浅薄啊? 《百家讲坛》也有一些观众朋友满意的老师,例如王立群,易中天,蒙曼,郦波等,这些学者,主要是以学术朴实,亲和沟通见长。所以,广大观众朋友是满意的。我们当然高兴看到这样的学者多一些,观众的满意度,或许也能维持一定的稳定吧?但是《百家讲坛》的致命弱点,还是传媒技术有问题,包括学术的平庸化,这是最难以改变的。

大图模式例如,有的学者对资料没有什么新的研究,有的学者对历史人物过分偏爱,这都会影响学风。例如,讲唐玄宗的,无不提到开元盛世的一个标志之一,就是养了多少匹马。但他们都引用的是开元十三年的老账,四十三万这个数据。其实开元十五年,唐玄宗就下了一个进口大单,大约计划每年引进突厥十万匹马。而天宝三十年,仅陇右监牧使一个养马基地就有三十三万多匹马!而唐代有大型牧马基地八个!唐玄宗时代,历史没有具体的记录最高有多少匹马,只有唐高宗麟德年七十万匹马的一个最高纪录。但我们从理论上保守估计,唐玄宗时代最高的养马规模,也会有八十万匹马的! 我真不明白,学者那么多,怎么就没有一个,为唐玄宗算算这笔账的人呢?至于没有深度的,我就不多说了。例如有一个讲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他在说到王国维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的时候,引用了王国维自己的话说:王国维自己说,我对古人的理解,古人肯定不满意,这只是我的理解。知道王国维这句话有多厉害吗?我就等着,我们的老师解释解释,王国维这句话。但是,老师没话了!

大图模式嘿,这么大的学问,他不做了?你说你这个学者在干嘛?王国维之所以说,我不能代表古人,就是说,欣赏别人的作品,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理解,但是千万不要把你的意见强加于古人。这不但是学者的一种风度,更是对诗歌研究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啊。知道,怎样继承文化遗产吗?绝对应该是接着古人没有说完的继续说啊。 因为我们有一个“诗无达诂”的美学传统。但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以“诗无达诂”甚至乱诂,而我们乱诂的情况,从历史到哲学,以至于文学太司空见惯了。王国维说自己的意见不能强加于古人,正是一种不“乱诂”的深刻美学思想,这值得我们思考,是不是?如果《百家讲坛》还没有新举措,退出历史舞台是迟早的事情。汉字的多元性也是它的魅力之一,一个字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一个字可以有很多的读音,一个字放在不同的词汇中便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有些字我们明明认识,却经常会读错两个汉字,小学生和专家发音一致,两者之间文化水平普遍发音不同笔者看到一些有关汉字魅力的阐述,说得很贴切,在这忍不住分享给大家,许多人都说汉字很美,但到底美在哪里?许多东亚国家都有书法,中国的书法即是鼻祖,又其中的佼佼者,若是将英语用书法写出来,恐怕会有中不伦不类的感觉,泼墨挥毫,洋洋洒洒的汉字跃然纸上,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所以汉字之美,美在形体。

大图模式汉字培育了中国五千年文化,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每一个字上都沾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风骨,所以它美在风骨,美在精髓,更美在真情。除此之外,汉字的多元性也是它的魅力之一,一个字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一个字可以有很多的读音,一个字放在不同的词汇中便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有些字我们明明认识,却经常会读错。

大图模式石这个字简直是太简单了,相信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它年shi,但同时它也是个多音字,用作计量单位的时候念“dan”,包括字典中也是这么解释,所以文化水平稍微高一些的,在用作计量单位的时候都会读作“dan”,而文化水平不高的小学生可能会念“shi”,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字在有些专家的眼中,无论何时它都念“shi”。

大图模式曾经深受大家喜爱的《百家讲坛》中,王立群先生将吕不韦门客俸禄600石读作了“shi”,引起了大家广泛地之一,认为他不应该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学富五车的余秋雨先生也曾在公开场合将计量单位石读作了“shi”,引来一片唏嘘,其实这种示例不仅仅是这两位文学专家,还有许多,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读音?关于这点,吕叔湘先生给出了答案:在古代,一石的粮食刚好是一个人能挑动的重量,所以说一石又被称作一担,写的时候仍写作石,所以在“shi”之外又添了“dan”的音,而新华字典上对石用作计量单位的注解也很明确,古时候不读“dan”读“shi”,所以说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专家的读音似乎都没错。

大图模式月这个字也非常的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事情中隐藏着不被察觉的复杂,比如说将“月”放在“大月氏”中,读过几年书的下意识的会想到“da yue zhi”这个读音,并且异常的肯定,若是有人读成了“da yue shi”恐怕会被嘲笑没文化,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撇开剩下的两个字不说,单说这个“月”字在这个词中的读音,其实“yue”和“rou”的两个读音一直争议都很大,大月氏其实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贵霜帝国”,在我国第一次明确出现是在《史记·匈奴传》中,历史上有记载“rou”的音,但也有记载读“yue”的音,即使现在的《新华字典》还有《辞海》读音都改成了“yue”,在国际上用的多的也是“yue”的音,所以将“大月氏”读作“da yue zhi”是非常正确的读法,相反像是受过高等教育,但又不是太高的人普遍会读成“da rou zhi”。

大图模式因此王力先生打趣的说:常常听人说,最少文化的小学生与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发音是一致的,而介乎两者之间的普遍文史爱好者会有不同的发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