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尽利名”锁“,还回自性清静

“我”的名利得失,成败好坏,皆是假象,是枷锁。你以为争来了,就能安心,扬眉吐气,最终却仍如水泡,如灰飞烟灭;你以为拥有了是福,是乐,失去了便是悲,是苦,谁知不过用执著给自己筑造了一把枷锁,它让你笑你就笑,让你哭你就哭,它绑缚着你,你便不敢移动半步。

唐代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向南泉普愿禅师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一个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小鹅慢慢长成了大鹅,在瓶子里出不来。现在不能把瓶子打碎,也不能伤着鹅,和尚你怎么样把鹅弄出来呢?”

南泉普愿禅师没有立刻解答这个问题,而是喊了一声“陆大夫”。

陆亘大夫就答应了一声。

南泉普愿禅师笑着说: “出来了。”

陆亘大夫马上开悟,即刻向南泉普愿禅师施礼答谢。

其实,被困的不是鹅,而是人罢了。自性本是天真自然,无染无缚,只因妄自分别,终日为名枷利锁所囚,若想跳出烦恼深坑,重获自由自在生活,即如瓶中之鹅,如何才能安然而出?只不过需要我们点醒迷失的自己,将身心的锁缚剪断,找回一颗清明、自在的心。
心有所碍,执著于“我”之所在,就容易落了形迹。若能忘我,便能超脱于世。同样的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若太执著于“我”,就容易被“我”的成绩,“我”的面子,“我”的输赢所绑缚,也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相反,若能做到“无我”,舍弃“你”、“我”的差别,事事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那就能减去许多人我的纠纷。

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得”,便不会陷入欲求的烦恼痛苦之中。所有的欲望、执著都由“我”而来,若能放下自我,寻回无染的自然本性,也就不会被“自我”和欲求的藤蔓所缠缚。

世人常常不知该把人生价值安放于何处,故而执著于“我”的拥有,以为拥有的越多,越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实则所有关乎“我”的存在和拥有都是暂时的身外之物,终归要流转于他人。而心灵的清净,充裕才是最好的财富。因为这种财富永不会流失。所以,无论好坏,顺逆,都别把自我的遭际看得太过重要,要把心放空,过好自己的真实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