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关于岭南印学审美特征及发展方向的一点思考
点击加载图片
《蛮府参军》(篆刻)
邓尔雅 作
点击加载图片
《计利当计天下利》(篆刻)曲斌 作
●尹广
岭南篆刻最早可溯及秦汉,但形成明确的“岭南”风格和“岭南流派”大致在清代。黄牧甫的出现促使岭南篆刻形成自身独有风貌,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进入20世纪中叶,以容庚、商承祚等印人继往开来,保持了一定的印学水准。但因各种原因,岭南篆刻主要流行于珠三角地区,未能充分在全国印学界发扬光大。
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的汪新士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振兴岭南篆刻,离不开印社平台。1992年11月,由汪新士为名誉社长兼导师、其弟子李海为社长的“岭南印社”在广州注册成立。印社成立之初,由于组织、经费等原因,一度发展举步维艰,直至2008年11月,印社举行第二届理事会,李海的弟子、企业家、岭南印社现任社长曲斌被推选为社长。在他的一系列举措之下,印社的成长进入了稳定期。
具体说来,岭南印社的经验有三:一是建设基本设施,完善内部机制。在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下,集创作、会议、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岭南印社和岭南书画院得以落成,还建立健全了岭南印学研究中心、岭南印学美术馆及一系列学术委员会等机构设置,让众多篆刻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二是保持常态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中国画、书法比较起来,篆刻相对小众,要将这项传统艺术活跃起来,必须要经常不断地开展活动,使得篆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亮点”。近年来,岭南印社每月举办两次公益性的培训班,截至目前,已开办了100多期;同时,每年还举办两次篆刻作品展,以广州办展为主,也在上海、安徽、江浙地区及梅州等地办展。岭南印社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注册建立了岭南印社网站,与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实行动态式、互动式的交流。网络平台的搭建,不仅令印社社员的创作激情和整体面貌得到充分的展示,也起到了凝心聚气、集思广益的作用,实现了作品汇集、声音汇聚、情感汇融的目的。
今年初疫情暴发,给全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打乱了印社正常的培训和活动的开展。印社化危为机,将原定的面对面培训改为线上进行,原定的现场活动改为视频互动。为配合抗疫斗争,印社通过网上“微展厅”,发起《众志成城,共抗时疫——全国印社书法、篆刻作品网络邀请展》,共有逾千件作品参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注意梳理岭南印学脉络,打造艺术品牌。岭南印社不仅打造了“岭南艺术大讲堂”“岭南学堂”“印说岭南”“岭南说印”“岭南红”等一系列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启动了“印人数据库”建设项目,主要收集、整理各个历史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和生活过的岭南地区篆刻名家和印学名家的事迹和成就。不仅如此,从2016年迄今,印社还连续三年举办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羊城,共同探讨印南篆刻和岭南印学的过去和未来,填补了岭南印学在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常务副社长陈振濂亲临研讨会并表示,岭南印社把岭南印学推到了中国印学研究的前沿。
客观来说,岭南印社的一系列品牌项目和学术研究活动,对于提升岭南印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岭南风格的篆刻?岭南印学的发展方向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有识之士进一步共同探讨。所谓艺术流派,是指要某种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审美趣味基本相同或相近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艺术集团或派别。岭南篆刻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印人以广东尤其是广州为聚集地;印人既有广东出生的本地人(如谢景卿、茗柯、大厂、邓尔雅、简经纶等),也有外地移居广东的(如黄牧甫、汪新士、李海等),还有从广东出生,后来长期在外地居住的(如蔡守、谈月色、丁衍庸等);印人之间师承有序,风格得到继承和延续;形成平实、苍劲古朴或开放、包容的基本审美意向。
就审美渊源而言,岭南篆刻最早可溯及秦汉,但形成明确的“岭南”风格和“岭南”流派大致是在清代。 黄牧甫的出现促使岭南篆刻形成自身独有风貌。其简洁、出奇的创作风格深受岭南印人的喜爱,也应合了岭南地区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风气。邓尔雅、易大厂、简经纶等一批代表性的印人,将黄牧甫的“黟山印”特点不断延续并加以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岭南风格。尤其是邓尔雅积极响应黄牧甫的“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构建了比较系统的印学理论。
就岭南篆刻的审美特征而言,基本上可归结如下:一是篆法由严谨到宽泛。岭南篆刻摹拟古玺,取法汉代金文,取楚简文字,攫六朝碑文人印类仿元人花押字,还有瘦金体入印。前辈印人在遵守《说文》“六书”的基本准则上,追求印文的形式美感,并尽可能应用新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以求创新突破。二是硬朗傲骨的线条。岭南篆刻的线条,既没有北方的粗犷,也没有江南的阴柔。纵观岭南篆刻经典作品,凡朱文印作,其线条虽都比较细,但决不柔弱,于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中透露出一种硬朗的傲骨。如黄牧甫以线条浑厚大度、刀法劲健,曲斌印文“苍古而无雅弱,浑厚而无牵强”。三是个性不羁的刀法。综观岭南派先贤的作品,其刀法包含了切、冲、蹭、敲等若干手法。其刀法不仅灵活多变,并且带有线条老辣、印面苍茫的感觉。如邓尔雅以稳中带险的刀法运转而入印,拐弯角尤其险峻,印文显得栩栩如生、灵气再现。李海转石不转刀,执刀如执笔,刻字时,以狠辣的冲刀一刀而过,刚劲有力,苍劲爽朗。四是内敛精致的章法。岭南篆刻的章法总体近似汉印,但却比汉印富于更多的精妙的变化。其流派顶尖之作,在看似平淡的章法之中极尽了对比、呼应、穿插、错落之能事,让人反复把玩而欲罢不能。如罗叔重擅长橄核印、桃核印,冯康侯的圆朱文印和圆白文印,他们除效仿黄牧甫等人,还远追秦汉。印章布局和谐饱满,注重疏密变化和留白的安排,圆润雅致。五是高古酣畅的意蕴。由岭南派继承发展而来的字法、刀法和章法创作了大量气韵高古的作品。例如邓尔雅、容庚,虽然两人印风不尽相同,但手法相似,都是用变形的字体来展现拙朴的古韵。而汪新士和李海虽各有精妙,然而在借残损的边框营造出悠远的古风方面,可谓殊途同归……
当然,岭南篆刻艺术的未来发展,需要团结更多的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印人的力量,也需要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岭南篆刻的印人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在坚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据曲斌透露,明年将举办第四届岭南印学国际研讨会,将进一步研究和阐述岭南篆刻的审美特征,以强化传统、兼收并蓄为原则,以更加科学的姿态去弘扬岭南篆刻艺术,积极进行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探索,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新时代岭南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