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如果诸葛亮取阿斗而代之结果会怎么样?
作者:许平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的能人。为辅佐刘备打江山,他可谓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后人评价刘禅,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要看着蜀国毁在他手中,而不废掉他呢?
《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生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同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上述一段话的意思是:刘备对诸葛亮说,你诸葛亮是个安邦定国的能人,比曹丕强。我家子孙如果能帮他们就帮,如果他们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作了誓死效忠的表态。然后,刘备又对其儿子刘禅说,我死之后,你要像对待父亲我一样对待丞相诸葛亮。
多么动听,多么感人呀!估计刘备说上述话时,也是眼泪汪汪的。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爱哭。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刘备的眼泪好像总也哭不完。别看他结义哭,喝酒哭,打败仗哭,兄弟死了哭,甚至看到小孩子哭他也跟着哭。他每一哭都有动机,有目的;他每次哭都能笼络人心,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所以有人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可以说刘备的哭是枭雄之哭。
你以为刘备真的想将好不容易到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吗?
大错特错。我们只要看看,他在世的时候,对待其二个结拜兄弟与对待诸葛亮的感情之差别即可看出。刘、关、张的感情是真诚、真挚的。而诸葛亮只是其实现雄心壮志的一张云梯而已。
刘备是将诸葛亮当成工具使的,用的是其满腹经纶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那么大的罪都没杀而是用一缕头发代替,将诸葛亮的军令状当成了一纸空文。刘备托孤时,关、张已亡,其时诸葛亮位为丞相,自然成了托孤的不二人选。
有人可能会说,刘备托孤之词好像是说刘备早就知道刘禅就不是当天子的料,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不是。
如果刘备真的那么信不过自己的儿子,从一开始他就不会让刘禅继承他的事业,毕竟刘备的儿子又不止一个,一个儿子没用还有别的儿子继承,他既然最终选择了刘禅,那就已经表示了自己对刘禅足够的信任。在足够信任儿子的情况下还那么跟诸葛亮说,无非就是帮儿子说几句谦虚、客气的话,想打感情牌。
真实的刘禅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刘禅,他也不是一无是处。诸葛亮死后,刘禅在位很多年蜀国才亡的。三国之中,蜀国国力最弱,被他国灭亡是在情理之中的。说刘禅献城好像显其无能,其实也不无免使民众遭涂炭之初衷。待刘禅被俘,其乐不思蜀,被后人耻笑,这或许是历史的谬误。他刘禅思蜀又能如何?李后主不就是因思故国而亡的吗?!为了保身,假装不思蜀是智,因为别无他法,只得如此而已!蜀国灭亡,势也!
刘备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说那些话,一方面是为了考察诸葛亮能否做到善始善终,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拉拢并稳住诸葛亮,使其不改初衷为其刘家江山效犬马之劳。其本意还是要诸葛亮竭诚辅佐阿斗。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在刘备死后取代阿斗呢?
一方面,本人觉得诸葛亮没有取代阿斗的动机。所以说,诸葛亮取代阿斗是个伪命题。
诸葛亮一介书生,能够攀上刘备这样的明主,而一展才华抱负,是他的幸运。知遇之恩不可不报。其满脑子匡复汉室的理想,说明他本人具有强烈的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意识,认为曹操是窃国大盗,其所作所为不仁不义。以至于后来抱病六出祁山进行北伐,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另一个方面,本人觉得诸葛亮也没有取代阿斗的客观环境条件。
其一、刘备死后,按当时的蜀国情况分析,兵权基本上掌握在对刘备忠心耿耿的李严、魏延等人手里。
其二、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尽举国之力攻打吴国,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兵败后的蜀国,元气大伤,亟需休养生息。如果诸葛亮冒然废主,蜀国一乱,则魏、吴必乘虚而入。
其三,刘备当初称王的时候,自称中山靖王后裔,云集响应者众多。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拥护刘氏继续称王的。所以诸葛亮如有称王之心,也是孤掌难鸣。
其四、虽然诸葛亮拥有雄才伟略,终是一介平民,缺少根基,没有羽翼,如若取阿斗而代之,多少会背负篡国夺权、忘恩负义的骂名。
因此,即使刘禅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诸葛亮等人也不会废掉他,而是依刘备临终之托,恪尽职守尽量辅佐。
诸葛亮这样做赢得了身前身后名,成就了智慧和忠义的化身。
抛开忠义不论,如果诸葛亮取阿斗而代之,不仅不能顺顺当当、太太平平做蜀王,而且会前功尽弃、身败名裂,甚至遭有杀身之祸。老老实实辅佐阿斗,是他明智且不二的选择。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