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传习录》经典话语,品读“心学”第一书

《传习录》经典话语

作者:许平

《传习录》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

另有两篇短文,阐发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现将该书中的经典语句用白话文分享大家:

01、心中毫无私欲便是至善。

02、心就是理,心外无理。所以要去私欲,存天理。

03、人应做到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因为没有真知。

04、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05、求精是达到根本的功夫,博览多学是达到简洁的功夫。

06、心的本体是人的本性,天理是人性的本源,因而把人的本心尽力发扬就是把人性彻底发挥。

07、穷尽天理就是明明德,就是弘扬崇高德行。

08、良知得到了,思想也就能够真诚专一。

09、“礼”“理”是一回事。“理”表现出来的是“文”,“文”中隐藏看不见的就是“理”。

10、“博文”就是“惟精”,就是要在万事万物上广泛地学习存养天理,而目的就是求得至精至纯。“约礼”就是“惟一”,就是用礼来约束人与天理的统一,而天理只有一个。

11、“道心”即纯正之心,是无私心杂念的人心。

12、天下纷乱的原因,正在于盛行标新立异,各抒己见,为了取得功名不惜哗众取宠,扰乱天下人的思绪,混淆大家的视听。

13、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14、与朋友相处,应该少一些规劝指责,多一些奖励鼓舞,这样才对;与朋友讨论问题,应当委婉谦让,宽厚待人。

15、圣人只有处于恰当的时代,才会有恰当的作为。

16、善无穷尽,恶无穷尽。

17、人必须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磨炼自己,才能稳,才能“静也定,动亦定”。

18、那些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嘴巴说得出,心里想得到的都是“下学”;而那些用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巴说不出、心里想不到的,就是“上达”。“上达”不会被人干预。学者只需在“下学”的功夫显用功,自然而然就能达到“上达”的功夫,而不必要在别的地方去寻“上达”的功夫。

19、认识是实践的起点,实践是认识的成果。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功夫,认识和实践不能当作两回事。

20、做学问首先须有一个根基,然后从根基上面下功夫,慢慢地循序渐进。

21、除了人情事变(从看、听、说、做,再到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是“事变”),世界上再无别的事了。而事变都只在人性里体现,它的关键是要做到“中正平和”,而“中正平和”的关键就在于“慎独”。

22、因为平日里不积累善心,因此心中有鬼,才会怕鬼。如果平时的行为合乎神明,有什么害怕的呢?

23、凡事不可过分。

24、见善即近,有错就改,便是真切功夫。

25、治学贵在立志专一。治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26、人需有为自己考虑的心才能克制自己,能够克制自己,才能让自己有所成就。

27、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对学者的本心而言的。学者的本心需在日常事物中体察、探究、实践、落实,实实在在用功,这期间分很多阶段,也有很多积累!

28、知和行虽有先后顺序,但没有时间差,知即要行,知行须并举。

29、真正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实践的,而不实践就不足以称为认识。

30、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31、心的本体就是性,人的本原就是理。能尽其心,就是能够尽其天性。

32、求得我们内心中的良知就是致知的功夫,而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便是格物的功夫。

33、所有天下的学习,没有能够不实践就算作学习的,因而学习的开始,本身就已经是实践了。认识和实践不可分开,是缺一不可的。

34、学、问、思、辩即是笃行。

35、重视外在知识,忽视内心修养是错误的。

36、用功的要领全在一个“穷”字,用功的对象全在一个“理”字上。

37、一般来说我们做学问,最关键的只是立志。有困惑、遗忘的毛病,也只是因为志向不够真切。

38、对于良知而言,平常人同圣人一样。

39、用言语诽谤别人,这种诽谤是很肤浅的;如果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去实践,而仅仅是从耳朵听进去双从嘴吧吐出来,成天夸夸其谈,实际上就是在自己诽谤自己,而这种诽谤是很厉害的。

40、人性善的发端必须在气上才能看见,如果没有气也就无处可见。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

41、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要义。

42、良知是天理昭然灵觉之所在,所以良知即是天理,思索是良知的运用。

43、义,就是宜。

44、一心一意就是真诚,三心二意就是虚伪。

45、世间讲学之人有两类,一类是用身心来讲学,一类是用口耳讲学。

46、人做功夫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那才会有益处。

47、身患疾病,常常有快恬的心态,那就是功夫。

48、学识需要“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把学识都滞留在肚子里,是患了痞病。

49、人如果太过矜持,始终也是个弊端。

50、凡是作诗写文章,要根据自己的才智尽力而为,如果说得太过,也就不是“修辞立诚”了。

51、人如果切切实实地用功,任凭别人诋毁诽谤、欺负轻慢,处处都能得益,处处都是推进品德修养的动力。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有如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

52、学习必须能够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53、读书在于理解,而不在记得。

54、所谓“浩然正气”即将心修养得充沛,没有缺欠,使其能够纵横自在,活泼泼的。

55、天地万物和人原本就是一体的。它最精妙的发窍的地方,就是人心的一点灵用。

56、尽性至命的学问即是能看得破、想得彻,心的本体能自由、无阻碍。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翻译理解不对,或摘录不全的地方敬请亲们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