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谚语不太科学。曾国藩学不了,这个晚清名相和古今第一完人,智商和能力都普普通通,是硬靠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苛刻的自我习惯成功的,等能读懂曾国藩时,一个人能培养本性的少年时代早已过去。胡雪岩则不必学,别看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中国首富、红顶商人,以会做生意著称,但终究镜花水月一场空。借鉴意义大,学习价值少。胡雪岩祖籍安徽黄山,从小在浙江“杭漂”长大,因家中贫困,先后在粮食店、杂货铺做打工小哥,最后因为聪明伶俐踏实肯干,当上了杭州信和钱庄的总经理,本来是稳稳当当的中产生活,但胡雪岩早已瞄上了当时的“创新业务”:代理地方财政。清朝的省、府、县垂直管理,货币是实物白银,交税时,各级层层把白银押送到上级库房,拨款时,上级再把银两拨付到下级财库,来回倒腾、效率低下,而且计重麻烦、成本很高。但如果采用钱庄汇票的方式,问题就圆满的解决了,各级只要把银子存进钱庄,根据钱庄出具的票据来回周转,最后统一核算即可,票据的威力了解一下。
当然,钱庄也不是雷锋,这笔存款,他是可以拿来周转赚钱的,互利互惠。胡雪岩如何起家已无法考证,民间流传他是砸了500两银子给“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去跑官,王有龄当了湖州知府后投桃报李,起源于作家高阳的小说。
但胡雪岩的确是从代理湖州公库起家的,他拿着湖州的税收款找农民收购生丝,再运到上海高价出售,变现后再交银子到浙江省藩库,完美的打个时间差赚钱。
王有龄后来一路做到杭州知府、浙江巡抚,胡雪岩也水涨船高,一边当中间商赚差价,一边替王有龄采购粮食军火抵抗太平天国,掌握了浙江一半的战时财经。
然而太平军名将李秀成最后攻破了杭州,守土有责的王有龄自杀身亡。虽然失去了靠山,但胡雪岩已然模式大成,又用这套方法与新来的浙江巡抚左宗棠打成一片。市场的威力是无穷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月,胡雪岩不但保证了浙江战时财政和军费的正常汇兑运行,而且筹饷有功,帮助左宗棠组建了纯洋枪的“常捷军”,并攻克了绍兴宁波。
1864年以后,胡雪岩已经彻底获得了上至闽浙总督左宗棠、下至浙江政商各界的信赖,税收、军费、财政拨款、私人积蓄等纷纷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他也一跃而为浙江首富,资产过千万。虽然利用省府县的财政资金当中间商赚差价属于监管套利,钱庄占用朝廷钱做生意也不付利息,但并无法律禁止,而且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确实堪称创新。这套模式是晋商创立的,但胡雪岩玩的大、玩的猛,他还要在这条路上继续深入,户部不改变,他就要去改变户部。1868年,左宗棠从主管浙江福建的闽浙总督任上调任陕甘总督,先是去平定陕西的回乱,再是抬棺上阵去收复被沙俄侵占的新疆,然而西北五省土地贫瘠,军费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户部的解决方式是各省一起出钱,分摊西征军费,如果还有不足,再向民间和洋人借款。1870年代的清廷,刚剿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还在大办洋务运动,一副“同治中兴”的架势,信用极为刚硬,抵押物是各省的海关关税,还款来源也十分坚挺,也就是说,帮朝廷借款是一门大生意。和左宗棠关系密切的胡雪岩自然就近水楼台,7年西征,左宗棠一共花了6080万两军费,胡雪岩就经手借了1710万两。英国人的报价是年息8%,胡雪岩倒手就变成了15%,吃了小一半利差。为了让西征军少从地方筹款、少向洋人直接借款,自己多切一部分份额,胡雪岩还操纵舆论热炒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激发在京的浙江籍官员联名上书,逼走了左宗棠留在杭州筹饷的浙江巡抚杨昌浚。当时的两江总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知道底价就很反感,而曾国藩的长子、收复伊犁的功臣曾纪泽《使西日记》中说:
“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
但毕竟胡雪岩的借款效率高,采办的银两军械物资经常是最危急时刻送到,虽然朝臣反对声音很多,但西太后认为这是于国有功的。用600万两利差,买回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身就是大赚,而且胡雪岩这种市场化的效率、创新式的实干,也有利于朝野思维扭转,很值得肯定。因此胡雪岩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成为晚清独一份的红顶商人。
在给予名誉肯定之后,太后还给了胡雪岩一个巨大的蛋糕,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省的税收管理和财政汇兑大权交给了胡雪岩,由他代理“四省公库”。相当于交出去了小半个央行和财政部。既然户部不改变,你已经改变了户部,那么就要继续创新,为国效力。太后从感情和实惠上都给的很足。这一段史实,用陈道明老师演的《胡雪岩》一段最为贴切:
演慈禧的赵奎娥老师是陈宝国的夫人,真属羊。既然都说你吉祥,过去的吃利差、做小动作的那些龌龊事,就不提了,出发点只要是为了大局,都好说。
胡雪岩:不敢,不敢。小人只盼着国家安定,百姓安康,我能经营好我的阜康钱庄。慈禧:好,既是经营钱庄,就把江苏、江西、福建、和浙江四省的税收大权交给你代理。
朝廷酬功不小气啊,代理“四省公库”,是把东南半壁江山的税收管理和财政汇兑大权都交给了胡雪岩。背后也是有深意的。
慈禧:国之税务乃朝廷的命根,国库的血脉。你要如实办好,以不负众望。
太后给了这么多,甚至让渡部分国家的公权力,对胡雪岩的要求无非两点,第一是充实金融的血脉,支持社会的稳定;第二是坚固东南的海防,办好马尾船政和南洋水师,维护国家的安全。用意很明确,从一个赚钱的生意人,转型成一个典范的企业家。胡雪岩回去后怎么干的呢?他利用庞大的现金流,打造了一个巨无霸的平台型经济体,在当时最赚钱的生丝产业中,胡雪岩搞了一个封闭的业务场景,从桑田主、机工、缫丝工、小工厂主一路放贷,垄断了上海产量的2/3,控制了市场价格。而在10个通商口岸城市中,阜康钱庄一家独大,占据了内资放贷体量的40%。阜康是不谈什么准备金的,用2两白银的开办费驱动100多两的高利贷,杠杆高的吓人。
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是理财专家,指出放贷生意不能贪大求广,在蒙古,晋商们诱惑大家过度消费,从牧民到王公到都负债累累,羊群卖光了都只能还得起当年利息的1/3,蒙古与内陆实际已离心离德,胡雪岩这么搞下去,不是做大规模,而是做大风险。但此时的胡雪岩,已经手握两千万白银资产,触角伸到金融、实业、商贸、流通、媒体的方方面面领域,还大搞慈善医药,名震天下已经不甩户部了,阎敬铭68岁了,老年人俱乐部。至于老佛爷的期望,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位子上时,胡雪岩办福州船政还是用心的,但等到左宗棠调走后,接任的是和老胡闹过不愉快的沈葆桢,沈既懂金融又清廉,胡雪岩刮不到油水,撂挑子不管了。四省税收的庞大现金流被用于放贷,朝廷给予的信用背书拿来搞垄断经营,坐庄高风险的生丝期货交易——太后想让胡雪岩去闯一闯,激活各界活力,用国库资金的市场化经营,来反哺海军坚固东南和充实财政血脉的两大期望都落空了。胡雪岩一直觉得,自己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能把我的阜康钱庄,变成朝廷的米袋面缸”。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已然明白,胡雪岩的败亡根本不是外界传说的什么权力和金钱的结合,而是他自己既不懂政治,也不懂金融。胡雪岩别看体量庞大,但都是流水而不是净资产,超级大户委托理财只适合做一些低风险低回报的投入,哪能用来放贷款和炒期货呢?朝廷既然给了你二品顶戴和四省税务的代理权,是希望你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不能只盯着赚钱的,朝廷缺那两个放贷的人吗?一样是经理国库,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就话不随口、事不随意,国库资金只做隔夜的同业拆借,胡雪岩却醉心放贷,宁肯一错到底。1883年,胡雪岩豪赌生丝现货失败,损失小千万两白银,再加上中法战争爆发,市场一片萧条恐慌,广大储户纷纷挤兑,胡雪岩收不回贷款,流动性枯竭,阜康钱庄只能倒闭。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场金融风暴,破产的钱庄票号登满了《申报》的版面,无数晋商徽商灰飞烟灭,胡雪岩也例外不了。
各界广泛流传胡雪岩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斗争牺牲品、盛宣怀提出“倒左必先倒胡”,完全是小说杜撰,曾李左三人,合作远大于斗争,胡雪岩母亲的尊号,是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帮着要的,而盛宣怀,还窝在天津搞电报。在阜康钱庄破产后,是西太后了解到胡雪岩占用的国库资金高达1200多万两,自己交办的事情老胡完全就是敷衍,一怒之下要求严查,李鸿章催要240万两军火电报存款,充其量是风险防控措施而已。你胡雪岩四处乱放贷被挤兑、坐庄搞生丝亏一半,难道是李中堂的错吗?李鸿章难道会继续让他经理国库,拿朝廷的钱去补自己的窟窿吗?稍微有点金融知识就知道,胡雪岩死于自己的战略失误和高杠杆,怪不得别人。
在电视剧《胡雪岩》中,临终前的首富喟然长叹,
“再精巧的算盘,也有打错的时候。人间是非,是非人间哪,真算不透!”
哪有算不透的呢?雪岩在帮助王有龄守浙江、左宗棠复新疆、经营马尾船政的事情上,立足点都是为国为民,虽然也大赚利差甚至骄奢淫逸,纵有瑕疵也不妨碍论功行赏,但拿到国家名器和公信加持后,胡雪岩依然沉迷于赚钱而忽视责任和公义,半山腰上就昏了头,败亡也就埋下了伏笔。钱这东西,少的时候,是一家一姓的,多的时候,是天下万民的。就连美国首富洛克菲勒都认为他只是在替上帝管理财富,带着巨大的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金钱是最讲武德的,放眼全世界,哪里都是只有时代的首富,没有首富的时代。
为国为民,你就是时代的宠儿,利字当头,你就是时代的弃儿。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商也好、职场也罢,胡雪岩不太值得学,连日本人都知道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商道即人道,核心只有四个字:
仁者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