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欢欢
“参与和体验”、“阅读和感悟”,是我在驻班家长会上讲的两点提纲。这两点来源于我那所谓的教育初心和真正的生命感悟。
现在的孩子,生活里多的是教科书、作业和课外辅导班;缺的是社会经验、劳动锻炼、运动锻炼和大量的文学阅读。衣食无忧地活着,和社会脱节,从进入学校开始,就是作业,科目越来越多的作业,关键时期的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没有养成,慢慢地可能就越来越掉队了,于是乎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来越放松了;各种成长问题也会出现,于是乎可能就随波逐流了,别人干啥自己干啥,打游戏、上课睡觉、除了游戏好像对其他任何东西都提不起兴趣。这样的人生,何谈成长?只是徒增年岁罢了。成长,所谓“懂事很多”的成长,必须有触及心灵的疼痛。一同事曾经言及她们班的一男生。说这个男生遇事总想不开,同事作为班主任,就开导他说,“你看你爸白天干农活,晚上开出租多累呀?”这个男生说:“他累?不就是白天干个活晚上开个出租么?多舒服的。”这样的认知,只要让他坚持父亲的工作一周,就会改变。这个社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太多了,一个人站在道德至高地上的成本太低,有时间就够了,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不认可的人事指手画脚,无论他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普世价值观。不以孩子小为借口,让他们避开他们应该承受的苦难。家里老人生病了,甚至去世了,怕影响孩子学习,周末也不让去看望一回或者送别最后一程。孩子们知道后会遗憾,但到医院里的认识和生离死别的跨界认知,他们永远也感觉不到。
“舐犊情深”,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天性。但岁月不饶人,我们必将老去,孩子们必将长大成人,需担负起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每一个男孩都有可能成长为父亲,每一个女孩都可能成长为母亲,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成熟期,希望两个孩子教育好一个更小的孩子吗?这也是我们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更早地体现在闪婚闪离上。我们相信每一代都不是“垮掉的一代”,但我们的问题依然很严重。教育不止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它是全社会的事,但它首先是家庭的事,是父母的事。你的认知决定你的眼界和境界,也最先决定了你的孩子的眼界和境界。让孩子从小干家务,参与劳动,体验人生。普通人,不会有人一生管你的衣食住行,更多的还是靠自己。一个男孩,没有被父母引导整理自己的内务,邋遢的形象和脏差的生活习惯,凭什么在将来组建幸福的家庭?一个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的人,凭什么拥有幸福生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细微处着手,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积累起金字塔的坚实基座。
人活着,变数总是大于定数。我们用心备课,面对高中生那样的大孩子基本能应付过来;面对幼儿,用心也没用,场面可能无法掌控,因为他们还没有基本的自律概念。我在想,如果我下次去,肯定会比这次好。干任何事情都一样,第二次的规避和发扬,肯定比第一次要好。可人生很多事情不会有第二次,人生的遗憾就何其多了。于是,需要阅读,从他人的人生经验里获得启迪和教训。阅读越多,感悟越深,人生的失误可能就越少,遗憾和失落也会随之变少,才会可能觉得自己的人生路有了顺遂之方向。
可是人生之路除了上学时候最容易顺遂外,别的时候都不容易。上学的时候,只要成绩好,一切都看起来那么明媚。走向社会,成绩好也没用,同一个水平的同事,为什么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举步维艰?这是社会和教科书里最大的区别。教科书里告诉你得几就是几,告诉你做人要诚实、要坦荡、要嫉恶如仇,要不搞阴谋诡计、不媚俗不唯上、不搞小动作、不做打小报告的小人……
社会现实告诉你,课本教给你的那些刚正不阿、正直坦诚全败在了那些精明人的小动作上。如果我们早早地知道做人要外圆内方、要说话留三分、要多做事少说话,我们可能应该困境就少一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该用的事情上,而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要早早知道,除了参与过、体验过,就是看过他人的、历史人物的一生境遇,明白活着还是早早醒悟好。项羽出生于将军世家,却一生不爱学习文化知识,自以为是,硬是把一副好牌打了个稀巴烂;刘邦出生乡野,体验过最底层的民间生活,加上喜读兵法谋略史书,才能两年破秦四年诛项而后又从容地平定臧荼、利己、韩王信、陈豨、英布等人的谋反,顺利为大汉朝的政权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晚唐诗人章碣的诗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为了借讽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来讽刺晚唐的黑暗政治,当然也提及到秦楚汉历史的铺垫,这符合所有咏古诗借古讽今的特点。看看司马迁《史记》中有关项刘的详细记载,我们就很明了。
“项籍(籍,项羽的字)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比起项羽的半途而废,刘邦应当是有始有终的。《史记》载:“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这条出自卢绾的传记清晰地记载了,汉高祖刘邦曾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一同读过书。后来每每听取谋臣张良、郦食其的建议,都显示了他的胸襟和谋略,刘邦把一副烂牌打成了人生的最高境界。24岁的项羽即便占有当时所有的资源,无史书积累无谋略无城府,又怎么敌得过48岁体验过人世间所有沧桑、又饱读史书具有雄才大略的刘邦呢?正因为读书,刘邦才能识人,张良三番地逃离刘邦,归来刘邦依然视张良为宝贝;项羽不读书,怎么会识得范增的价值呢?君臣同心和不同心,结局必然相反,一次围困,就要了他年轻的命。不读书,怎么知道“勾践灭吴”忍辱负重的精神呢?怎么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呢?想起冯唐在他的《人生很短,马拉松很长》一文里说,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就是,诚心正意,不紧不慢,做心底里认为该做的事。梁实秋评价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崇拜之外心向往之。
所以,与我们普通人而言,参与劳动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体魄,更能体验更多的人间生活形式;阅读更多的书籍,才能在人海沉浮中想起更多优秀人才的优秀品质,从而让自己更优秀,让余生更从容:笑看风尘起落,无碍世间沉浮。
(作者简介:刘欢欢,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有多篇散文散见于《美文》《青年与社会》《西安日报》等报刊杂志。另有《蜜蜂和我们的低碳生活》一文获得2010年全国“蜜蜂赞”散文征文优秀奖,《学做圣人》获得2011年第一届“散文世界杯”入围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