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我自觉古人伟大之处就是把好多道理都说透说破了。今人明理者,自知之明,莫不是经事后悟出来的。不识好歹之徒,若少不更事。其实,童心可贵之至,又至纯至真。他们可没经历过什么事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的一生,从求知,到实践,再回到反思。孩子的成长过程,即为经一事长一智,在挫折和教训中成长,收获了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等,更重要的是不屈不挠的意志、坚定的毅力和持久恒定的耐心。偶读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翻译成今天的话去说,是这个意思: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明朝杨继盛的这两句诗。他说“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这一点并无惊天动地处,但从平易处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其实,毛泽东更为欣赏的是这两句诗的内涵和外延。一个人遇事了,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不管是青年,抑或老叟,都要静气和虚心,摒弃浮躁和骄傲。要静下心,更要沉住气。正如岳麓书院,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一幅长联书法作品:“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作者简介:陆文龙,曾用名冰夫,老刀。独立学者,诗人,教育学博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诗文发表于《诗刊》、《秋水》(台湾)和《散文》等报刊。作品被选入《中国爱情诗萃》、《中国散文精品选》等。诗文注重哲意,追究思辩,蕴涵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