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讲腹松?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二)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为什么只讲腹松?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二)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解曰】“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学太极拳的人人都讲放松,大多都是一般地、笼统地讲全身放松,而这里,祖师只讲了腹松,并未提到全身放松,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问题理解错了,很可能太极拳的全部要求都练错了,所以很有必要多讲几句。
这首先要弄清楚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放松。是因为前人规定了练太极拳要放松,我们就必须遵守吗?当然不是。这是由武术实战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前人只是发现了这个客观规律,而对于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不完全正确的,放松是为了能够赢人,而且赢得轻松,但必须松对了,祖师只用“腹松”两个字,就揭示了放松的全部精妙。
腹松,才能做到符合技击规律的放松。松和紧,即柔与刚的关系,《周易·说卦传》云:“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是说一切有形之物,都离不开柔和刚两种特性,人的形体也是如此,松是相对于紧而言,没有紧就无所谓松,而无论从技击还是养生的要求来说,对于人体各部位之松和紧的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
《周易》
“乾为首,坤为腹”,“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坤至柔”(《周易·坤》),可知腹部是放松的中心和关键部位,腹松则全身放松,腹不松则全身僵滞,而头和背为乾,相对于腹松而言,背是紧的,要拔背。但松和紧也是一阴一阳的关系,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坤至柔,而动也刚”(《周易·坤》),乾刚过则“亢龙有悔”(《周易·乾》),松腹则虽松而不可懈,拔背则脊骨节节上拔,而又节节松沉,故松腹是松而不懈,拔背是紧而不僵,这才是真正的放松。
腹松,才能完成放松的全部要求。放松的基本含义是松柔,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但太极拳放松的要求不只是松柔,还有很多更重要的要求,如松正、松长、松沉、松圆、松空、松活、松紧等,而作为顿悟法门,只讲其中最关键的东西,“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一言以蔽之,放松的全部要求皆在其中矣。而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就必须做到提顶吊裆,裹裆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等全部身法要求,但其中的秘中之秘在于尾闾正中,而要做到尾闾正中,关键在于腹松,如此乃能上下一气贯串,八面支撑。
腹松,才能练出一动无不动的整劲。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一个最重科学原理,就在一动无不动整劲,要练出这样的整劲,当然也离不开上述的身法要求,许多人按照这些要求练桩功,做得确实很不错,可是走架的时候,特别是做转身幅度较大的动作,如倒撵猴、大云手、抱虎推山等,只要一动,架子就散了,原因就在于腹不松则上下不能相随,故腹松实乃劲整之关键。
人体经络任脉图
腹松,才能气敛入骨。放松,也是太极内功和其他一切气功共同的基本要求,但又是普遍认为最难做到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抓住松腹这个最关键的问题。腹为丹田之所在,又为神阙、关元、气海等气穴之所在。“气海,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生气之海”(《医经理解》),又为任脉之经穴,与冲脉同起于胞中,向后与督脉、足少阴并,同时任脉与足少阴、手少阴相系,故气海又为“诸阴之海“。是以放松的关键在于松腹,腹松乃能气沉丹田,收敛入骨。
腹松,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双重之病。提起双重,这个不能以技巧赢人的最关键问题,人们都知道步大双重,这当然没错,而且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解决,但步小了也不一定就不双重。须知包括放松在内,太极拳的一切要求都是意,而“命意源头在腰隙”(王宗岳《十三势歌》),腹不松则命意源头双重,转换不灵,其他部位的双重在所难免,有一分双重便有一分迟滞,命意源头双重则全身迟滞,如果腹部放松了,则自能“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待续)
武禹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