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最费心思的诗,仅40字,诗人称写了三年多,终成经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担任京兆尹的时候,有次出行,车架被一位骑着驴的落魄书生冲撞。当时那书生便被侍卫拿下,押到韩愈面前让他发落。虽然韩愈并不是大动干戈之人,但是面对这无礼书生起初还是有些生气的。这书生骑着驴只知往前却不看路,撞到自己倒无所谓,毕竟自己有车架和侍卫守护,倘若是撞到普通百姓,那该如何是好?于是他便质问这书生为何如此。
这书生刚被抓的时候也是很懵,被韩愈质问后才明白自己闯了祸,于是便赶忙向韩愈赔礼致歉,同时也说明了自己为何失神忘记看路。原来这书生是在斟酌诗句中的字眼,他有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却觉得其中“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要改成“敲”字,但是又觉得“敲”字也有些不太合适,想得入神便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车架。
韩愈本来也是爱好诗文之人,听着书生的回答后,不仅没有责备他,相反还帮着书生一同思索到底该用哪个字。思索良久后,韩愈对书生说,还是用“敲”字更为适合,首先敲门比起推门来,显得诗人更有礼貌,其次这两句诗整体氛围比较幽静,用“敲”字会让环境中有声响,也会增加诗句中的生气。这书生听后不由拍手称赞,于是便确定了这句诗便用“敲”字,而他也因此和韩愈结缘,成为了挚友。
这个落魄书生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诗奴”贾岛。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贾岛写起诗来真的是殚精竭虑,对于字词的精准和锤炼要求极高。这其实也是唐代“苦吟诗人”的共同创作态度。他们写诗推崇的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灵光乍现,而是对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出色的诗篇。
这样的“精益求精”对于贾岛来说,其实并不是特例。贾岛有个堂弟,两人曾一同出家为僧,后来贾岛受教于韩愈,于是便选择了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一展才华。而在有次科举考试时,他和堂弟无可上人一同住在长安城外的草堂寺,等到科举放榜,贾岛名落孙山,于是无可上人也不再滞留,准备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便写了一首妙诗与他赠别。
《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山中雨后初晴一切看上去都很是新鲜,而诗人也来为无可上人送行。三、四两句则是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和无可一同离开寺庙,在蛰虫的鸣叫中和他道别。
接下来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则是对于堂弟离开途中的情形的想象,他在水潭边独自行走,只有潭底映照的孤影与他为伴,途中劳累休息,也只有身边的树木作陪。这两句可以说写得十分清幽冷峭,既是在写堂弟,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既带有一种寂寞感,又有几许无家可依的愁苦,让人读之久久怅然。最后则是诗人的释怀和祝愿,堂弟此去也并不是什么太过伤感的事情,毕竟他是应烟霞之约,和天台山作为近邻。
虽然贾岛这首诗只有寥寥40字,但写得确实不俗,历来一直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其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更是广受赞誉,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便称这两句“词意闲雅,必偶然得之,而难以句匹。”意思就是这两句写得太过出彩,全诗中其他句子很难与之相匹配,所以这两句必定是偶然得之。
而贾岛这首诗后面其实还题写有另外一首诗《题诗后》,正是印证了谢榛的这一说法。对于“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贾岛在《题诗后》中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的说法是这寥寥40字的诗,尤其是其中的两句佳句是反复锤炼了三年多才写出来的,终成经典,堪称全唐诗最费心思的诗作。虽然看似有些夸张,但是结合贾岛生平对于诗句的“推敲”和锤炼,在我看来未必不是真事。
贾岛这种“苦吟诗人”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创作态度,有些时候其实也会让我们产生疑问,在写诗的时候到底是天赋更为重要还是努力更为重要?毕竟我们看李白、杜甫等这些大诗人,总觉得他们写诗经常都是“信手拈来”,全然没有贾岛这般“费劲”。
其实这个问题是有普适性的,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对于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天赋是比努力更重要的,因为天赋决定了“上限”;但是如果是处于其他层次,那么努力则要比天赋更为重要,因为努力决定了“下限”。不过这两者也并不是毫无联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很像“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表达的逻辑。所以不管做什么,不管天赋如何,一定别忘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