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养眼:传世乾隆汉白玉碗集萃
在拍卖市场中,乾隆宫廷玉器尤其是白玉拍品表现非常火爆,当前玉器市场上“乾隆玉”是一大霸主,玉器拍卖纪录多数是由“乾隆玉”创造的。相对于其他时代的玉器,乾隆时期的玉器“天价”频出,可见在收藏家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
从造型设计方面进行辨伪,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意识。要对历史上乾隆汉白玉碗的风格变化、造型变化、艺术表现形式有概括性的认识。这能帮助我们识破伪品在风格造型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能够深刻地领会乾隆汉白玉碗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从其发展演化中帮助我们较准确地进行断代。
汉白玉碗整体保存相当完好,气韵老旧浑厚;碗型规整庄重且典雅;取材上乘汉白玉,石质细腻温润,琢工精细。从碗的造型和纹饰来看,风格古朴不失典雅,刻板而不失生动,是不 可 多 得的玉雕艺术品,藏品器身的纹理极为优美,轻浅的浮雕手法层次分明,线条看似简单但粗中有细主次分明,流畅而生动;深浅适度的刀法把缠枝花朵叶脉刻画得栩栩如生,呈现出自然奔放、热情活泼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精髓和设计理念彰显古人智慧之精华。极 具历史、工 艺、美术及收藏价值。让人看后爱不释手,为收藏品中的精品存在,值得珍藏。
玉质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圆球状颗粒,这种圆球状与表面的接触部分散开形成了白色,最 后使乾隆汉白玉碗形成全白。民国鉴赏家刘大同先生在其著的《乾隆汉白玉碗辨》中写道:“玉受地火者,皆变为白色,俗称为‘石灰沁’,即今所谓‘鸡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按鸡骨白为白玉质,象牙白为黄玉质,犹有淡青者为鱼骨白,其质乃青玉也。以地中无天然之石灰,而有天然之地火。凡玉经火,其色即变为白,形同石灰,犹之石见火,黑者赤者亦变为白,而白者变得更白,故俗名之曰‘石灰沁’也。”也就是说,乾隆汉白玉碗经过风化淋虑和渗透胶结以及受地火的侵蚀,这些都使乾隆汉白玉碗器在物理上发生变化造成“乾隆汉白玉碗外实内松”。同一块玉由于玉的质量和在地下所受的地热及地下物质的侵蚀是不同的,在玉上出现的冻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变白,有的地方还保留小块玉的原色。一块乾隆汉白玉碗器上没有完全被氧化和沁色所覆盖的地方,留有乾隆汉白玉碗本来的玉质和玉色,这就是乾隆汉白玉碗的“开窗见地”之处。这种乾隆汉白玉碗“开窗见地”钙化深入肌理与开窗见地部位过渡自然,晶莹剔透,如冻如雾,美煞人也。这种变化特点,实为作伪者无法企及。
乾隆玉碟”纹理极为优美,极其精致,呈现出自然奔放、热情活泼的艺术效果。就仿佛是一幅油画,美得动人心魄,是众多大收藏家最为钟爱的藏品,“乾隆玉碟”的收藏价值极高,是绝世宝物。温润的玉材均不作任何人为沁色,规整的器形端庄雅致,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的审美趣味,是当时汉白玉碟的杰作。且出自大师之手,其纹理极其优雅大气,是皇 室御用之物象征 。
所谓致密度就是玉石本身的密度,玉石是由无数的结晶颗粒组成的,单位体积内的颗粒越多,玉石本身的质地也就越细腻,硬度也就越大,雕刻的时候也就表现空间越大,用强光手电,斜着45度打光,在离玉石表面约5CM处,进行周身照射,可以查看玉石本身的结构,如果能看到明显的颗粒感,则说明质地粗糙,松散,反之质地细腻,紧致。
乾隆汉白玉碗有很高的保藏于增值空间.收藏家们都以能够具有一件粉玉碗为荣,一旦具有,大多秘不示人,所以说,“只需东西好,贵了还能贵”“黄金有价,玉无价”。随着艺术品商 场逐步金消融的趋势,此件以后碗身价格飙升,还能增值,一碗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