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论武松血溅鸳鸯楼的深层原因与真实目的

近年来对《水浒传》中的杀人行为有较多讨论,有人认为《水浒》中的一些场面过于血腥和暴力,如刘再复称《三国》《水浒》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1,广电总局甚至叫停《水浒传》电视剧。

杀戮场面使这部经典之作成为众矢之的,倍受苛责,有的学者认为“从普通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们这种喝酒吃肉、行凶抢劫、复仇杀戮的行为,加上自私、任性、冷酷的性格,使得英雄们的人性美大打折扣,且对社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2

但是,苛责《水浒传》的人们往往只看到英雄杀人的表面行为,并不理解其深层原因与真实目的,做出一鸣惊人的言论姿态,以显示标新立异的“新学说”“新观点”。只有把水浒英雄的杀戮行为还原到著作当中,分析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杀人的,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认识。

客观而论,《水浒传》中每一次的杀戮行为都是有深层原因的,是英雄好汉们用“拳”和“命”对“钱”“权”统治的黑暗社会所做的有力抗争与大胆破坏。作者在对英雄反抗行为的描写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故事情节的推进。如果没有了这些情节,也就没有了《水浒传》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汉,也没有了精彩的水浒故事。

下面以备受争议的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为例,对武松杀戮行为的原因与目的进行深层分析。

1

武松对强权势力的不屈与反抗

刘继卣绘《武松打虎》

认为《水浒传》血腥和暴力的人,往往只盯着英雄们挥起的刀光和溅起的血花,而忽略了心地善良的英雄们为何要挥起刀、提起拳。

如刘坎龙在《论水浒传的嗜杀与化解》中说:“武松在飞云浦杀死四个杀手,便进入张都监家中报仇,在鸳鸯楼杀死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个正身后,又杀了张都监夫人及十几个家人、侍女,直杀得‘血溅画楼、尸横灯影’,‘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31回)。这些女眷既非陷害武松的同谋,又未在武松杀人时与之打斗,却都倒在血泊里。这种嗜杀的场面是非常残忍的。”3

再如董连祥所说:“鸳鸯楼内外,他共杀死十五人,除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是该杀者之外,其余大多是无辜者。”4

他们都认为女眷、仆人等不是陷害武松的同谋,被杀死是无辜的。深究文本,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那些女眷、仆人等统统都是谄害武松的同谋者。

《血溅鸳鸯楼》

不信请看第三十回所写:

武松自从在张都监宅里,相公见爱。但是人有些公事来央浼他的,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外人俱送些金银、财帛、缎匹等件。武松买个柳藤箱子,把这送的东西都锁在里面5。

武松受到张都监虚假的礼遇后,张府上下的人都趁机讨好武松,落井下石,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

还有另一个细节,张都监中秋之夜在鸳鸯楼安排筵宴,请武松饮酒。武松见夫人宅眷都在席上,吃了一杯,就要走。张都监却叫住武松与家人一起宴饮。“张都监着丫嬛、养娘斟酒相劝。”“叫唤一个心爱的养娘,叫做玉兰,出来唱曲。”5

随后还当着夫人家眷的面,把玉兰许配给武松。这个中秋宴是武松人生当中最繁华的一场梦,前途、美人、富贵,应有尽有,但是这只是一个泡沫而已。

也就是在这个夜里,武松听人喊有贼,看到“玉兰,慌慌张张走出来指道:‘一个贼奔入后花园里去了!’”

民间剪纸武松

武松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去后花园捉贼,结果却被当成贼捉住。“众军汉把武松押着,径到他房里,打开他那柳藤箱子看时,上面都是些衣服,下面却是些银酒器皿,约有一二百两赃物。武松见了,也自目瞪口呆,只叫得屈。”5

从书中的细节可以看到张都监的家眷、丫环、养娘、仆人等都是陷害武松的参与者。

他们或者是以钱物谄媚贿赂武松,使武松在短时间内积攒了诸多的金银财物,这些都成为了日后被指正的赃物;或者是以花言巧语媚惑武松,如劝酒的丫嬛、养娘,让武松看不出这个圈套的破绽;或者对武松表现出尊敬的假相,如夫人等家眷,让武松觉得张都监的恩德是真的;武松被陷害时,他们又上前捉拿武松,人人喊打,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这些人都和张都监勾结起来,做成一个从上到下都假心假意敬爱武松、亲近武松的圈套,让武松一直都被深深的蒙在鼓里,陷在这个虚情假意织就的大网里,没有一点警戒之心。

张都监对武松的一切恩情都是假的,张府上下对武松的一切也都是假的,他们的目的则是相同的——置武松于死地。所以说,张府从上到下都是设计陷害武松的参与者。

武松生平最恨被人欺压,他先是在马院杀死一个后槽。这个后槽认识武松,这说明他跟武松有过交往,或许是泱免过武松的人,他对武松说:“哥哥,不干我事,你饶了我罢!”可以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武松当然不会饶他。

后面武松又杀死鸳鸯楼两个侍酒的丫嬛,这两个丫嬛当时也是在鸳鸯楼侍奉过武松喝酒的,她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曾经给武松制造过美好假相的人。武松杀死张都监、张团练与蒋门神后,遇到两个人“是两个自家亲随人,便是前日拿捉武松的。”5

这时夫人问话,她亦是中秋夜鸳鸯楼参与陷害武松的人,武松再下楼时,遇到玉兰,引着两个小的,都被武松杀死,还有两三个妇女,也都被武松杀死。玉兰是亲口欺骗武松有贼的人,死罪难免。

那两三个妇女是什么人?我们不清楚,但是武松却是认得的,他事后对张青说:“下楼来,又把他老婆、儿女、养媳都戳死了。”

连环画《大闹飞云浦》

可知武松认识她们都是张都监的家眷,在中秋夜鸳鸯楼家宴中都曾参与其中,是张都监欺骗武松的合伙者,所以,武松在张都监府中杀死的十五个人都是罪有应得的,并没有枉杀一个。

但凡这其中有一个人曾对武松说过提醒的话、警示的话,武松就不会一直被欺骗,也不会枉杀一个性命。

有人认为武松到最后是杀得红了眼,而且不只杀人,还拿走银器。武松是一个嗜杀并贪财的恶魔吗?当然不是。

且看后面,武松在蜈蚣岭看见一个出家人和一个妇人在调笑,武松杀死出家人飞天蜈蚣后,“那妇人捧着一包金银,献与武行者,乞性命。”武行者道:“我不要你的,你自将去养身。快走,快走!”5

可见武松并不是一个嗜杀和贪财的人,他杀人是有明确的原则的:专杀为非作歹、欺压良善的人。张都监府上那伙人,则是与张都监一样为非作歹、欺压良善。而武松就是被众人设圈套陷害、欺压的那个人。

陈衍宁绘《武松》

武松杀死四个公人之后,心头咽不下那口恶气,才返回到张府中,为自己的被欺压报仇雪恨。像武松这样有勇有谋的刚烈汉子还被他们合起伙来欺诈,对于那些无名的小辈、软弱的民众、不如武松这样有本事的人们肯定更是被他们随意拿捏、欺负。

所以,张都监等人是主宰这个社会的强权势力,他们仗着有钱、有权,耍弄阴谋诡计,作恶多端,罪有应得。武松是作者塑造的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不屈服于欺压,誓死抗争,为这个社会除暴,获取公平与自由。

2

武松本性淳正善良

武松在鸳鸯楼连杀十五人,是对强权势力的逼迫而作出的反抗行为。要知道武松本身是一个淳正善良的人。武松在柴进的庄上受到待慢,宋江把他当兄弟一般看待,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时,宋江步行十里相送,“武松堕泪,拜辞了自去。”

5

宋江的友爱让武松流下泪来,这是武松对于友人的真淳。可见,武松是一个“性气刚”的硬汉,对于欺负他的恶人毫不留情,对于知重他的人则知恩图报。

武松在景阳岗打死老虎之后,阳谷县知县“将出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给武松,武松却认为众猎户因为老虎受了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把赏钱“在厅上散与众人猎户”,这是他对于普通民众的善良。

武松对于自己的哥哥,更是一片深情,逃离清河县一年后就因为思念哥哥而回去探望,因为敬爱哥哥而敬重嫂嫂。去东京前又对哥哥做一番嘱咐,待到回来“只觉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赶回要见哥哥。”

看到武大的灵牌时,只觉“呆了,睁开双眼道:‘莫不是我眼花了’”,“把酒浇奠了,烧化冥用纸钱,便放声大哭。哭得那两边邻舍,无不凄惶。”5

这个二十五岁的打虎英雄武松,在兄长的灵前却哭得像一个孩子,这是他对亲人的真淳。

川剧《武松杀嫂》剧照

武松是一个淳正善良的人,一个不肯向恶势力屈服低头的人。有学者称武松“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6。

亦有学者指出“武松在报仇过程中表现得有勇有谋,精细冷静,有条不紊,显然不是一个只知蛮干、滥用武力的粗人、莽汉。”7这些见解都是正确的。

武松要为兄长报仇,对何九叔说:“小子粗疏,还晓得冤有头,债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5

武松获取了人证物证以后到县里告状,想通过法律来惩罚西门庆与潘金莲。但是“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说。”知县收了西门庆的贿赂不但不禀公执法,反而责备武松“不省得法度”。

在西门庆与知县的勾结之下,连潘金莲、王婆都来欺压武松。潘金莲“已知告状不准,放下心,不怕他,大着胆看他怎的。”王婆“已知西门庆回话了,放着心吃酒。两个都心里道:‘看他怎地!’”5

连环画《武松》

她们仗势欺人,逍遥法外是多么的嚣张与可恨。在告状无门、又被恶人嘲弄的情况下,武松铤而走险,在武大郎的灵前审问并杀死潘金莲。所以,本性真淳善良的武松,是被不讲法理的社会和人们一步一步逼上杀人道路的。

如果是一般人物,生活在不讲法理的社会,肯定是没有办法寻求公正的。但是作为作者塑造的英雄人物,武松自是有办法。武松在那个不公平的黑暗世界里用自己的性命做了最大胆的抗争。

知县你不办案,我武松就亲自审清这桩案子,写下供词,不仅把供词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亲手杀掉潘金莲与西门庆,实现了“杀人者偿命”的天理与公平。武松杀人是在法度之外,但却是在天理之内,他是在替天行道,用武力向那个不公平的世界讨回公平。

武松以武力和杀戮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世界,但是却因此戴上了枷锁,成为了一个罪犯。在这个时候,他还是想回归到社会,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接受国家的统制与法律的制裁。

纪念银币《行者武松》

如果他想造反,在第二十七回遇到母夜叉孙二娘与菜园子张青时,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孙二娘已经把两位押送的公人药倒了,马上就要杀了他们。武松恳求张青说:“武松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这两个公人,于我分上只是小心,一路上服侍我来。我若害了他,天理也不容我。”5于是张青救起了两位公人。

可见武松是一个有情有义,懂天理人道的至情之人。第二十八回中,武松帮助施恩醉打蒋门神,夺回了被蒋门神抢去的生意,也并没有置蒋门神于死地,而只是狠狠的教训了蒋门神一顿。

这说明,武松在打人时是有分寸的,该杀则杀,不该杀则不杀。蒋门神离开之后却并不善罢甘休,勾结了张团练、张都监,设计了一个圈套,要治武松于死地。

武松在受到张都监的礼遇时,觉得遇到一位恩人,准备与他以诚相待。武松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去捉贼,没想到却被张都监捉为了贼。不仅把他下在大牢里,在武松被发配的路上,还安排蒋门神的两个徒弟和两个公人杀害他。

如果武松不杀死那四个人,那四个人就会杀死武松。

连环画《醉打蒋门神》

武松在杀了四人之后“立在桥上看了一会,思量道:‘虽然杀了四个贼男女,不杀得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如何出得这口恨气!’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5

正是不公平的社会和奸诈的人们逼迫的武松一再杀人。我们不能苛责受迫害的英雄杀人太多,而应该怨恨张都监害人太歹毒,让自己的全家老小都上阵欺诈良善,渔肉弱者,以致于招来了杀身之祸。

后面武松杀了飞天蜈蚣,并没有杀那个女子,也没有要她的钱,说明武松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淳正善良的人。

3

血溅鸳鸯楼完成对武松形象的塑造

南帆先生曾说:“批评家应当从人物的外在言行追溯至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查找到性格上的原因,从性格上的原因看出情节的必然,进而再从情节的必然之上感受到整整一个时代的氛围。”8

戴敦邦绘《武松打虎》

从血溅鸳鸯楼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松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英雄,这与他在前面的情节中所展示的性格是相一致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并非因为恼怒而产生泄愤式的杀人行为。

作者在对武松这一人物精心构思的同时,也将其巧妙的安排为整部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武松的性格来衬托出其它人物不同的性格。

在《水浒传》108将中,与武松形成鲜明对比的人,当是林冲。二人皆武艺高强,经历也颇为相似,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林冲看到小衙内调戏自己的妻子,害怕得罪高衙内,作出的反映是忍耐。

如果换作武松,那一定是提着拳头给小衙内一顿好打,打死了自去偿命。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教头误入白虎堂》中,林冲被高衙内、陆虞侯等人串通起来陷害,发配沧州,林冲在路上受尽两个公人的欺辱与虐待,如果不是鲁智深相救,恐怕林冲在野猪林就丢了性命。

年画《武松打虎》

武松同样也是被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等人设计圈套谄害,同样在发配的路上被公人欺负,但是武松却是勇敢果断的杀掉四个公人,然后返回身去直奔张都监家,把谄害自己的人尽力铲除。

林冲一路吃尽苦头到了沧州,看管草营时,又一次被陆虞侯等人设计放火烧死,林冲这一次忍无可忍,杀死了三个人。

如果说林冲的经历让人觉得窝心,那么武松的经历则让人拍手称快;林冲身上隐忍的成份太多,武松身上更多的则是伸张;林冲与武松这两个人物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英雄形象,林冲的懦弱多虑为后面武松的勇敢善断做了铺垫,武松的不屈不挠把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在相同遭遇的不同表现中,体现了武松的性格,也突出了林冲的性格,从而达到了《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9的艺术效果。

邮票《武松打虎》

综上,通过对武松血溅鸳鸯楼的分析可以看到,《水浒传》中的杀戮行为是英雄们在强权势力的压迫下做出的正当反应,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与正义感,具有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性质。

作者通过对英雄除暴行为的描写,塑造了众位好汉的鲜明形象,以三拳打死郑关西写鲁达的粗鲁,以抡起板斧劈人塑造李逵的莽撞,这些都是有深层原因的艺术行为10。

《水浒传》虽然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是它毕竟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评论者在接受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其文学性与艺术性,不能把虚构的行为与现实的行为相混淆,对其进行误导性的苛责与菲薄。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刘再复.刘再复散文精编卷六八方序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98.

2、雷天旭.论《水浒》英雄人性美的缺失[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3-26.

3、刘坎龙.论水浒传的嗜杀与化解[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3):83-85.

4、董连祥.重论《水浒传》塑造的武松形象[C]. 水浒争鸣第十五辑孙权故里论水浒,2014.

5、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6、曾良.《水浒》的性观念及理学对它的影响[J].内江师专学报,1991(3):52-56.

7、魏文哲.谈《水浒传》《金瓶梅》中的水浒形象[J].明清小说研究,2013(3):82-92

8、南帆.文学批评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35.

9、朱一玄编.《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13.

10、曾凡安.吸收·分解·延深·传奇化——从元杂剧水浒戏看《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塑造[C].水浒争鸣,20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