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菲丨《清初诗文与士人交友考》评介(明清文学论著推介之五)


1

序幕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谢正光(Andrew Hsieh)先生的《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一书,谢先生早年辗转求学于香港、日本、美国三地,以中文系出身在耶鲁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于晚明清初之学,造诣颇深,出版专著《明遗民传记索引》、《明遗民录汇辑》(与范金民合编)、《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与佘汝丰合著)《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等多种。

我们拟从其承前启后的学术定位开始,继而思考本书的高妙之处以及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启示。在对本书研究方法“诗史互证”进行观照后,进入“与作者谈”的部分。

承前启后

对清初诗文作历史研究的学者以邓之诚先生为先,他所著的《清诗纪事初编》首开“以诗证史”的先河,此后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又将“以诗证史”的研究进行的淋漓尽致。

谢正光先生在此书中继承的正是这一种传统。同时他的研究又为明清之际遗民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此书为论文集,共收论文12篇,借资于当时之诗文考述文人交游,分为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两大研究主题。

在阅读本书后,我们认为十二篇两个主题互相关联、印证,故而不是一个主题一以贯之,却也无生硬凑合之感,更可以从目录见出这本书以“顾炎武、遗民、贰臣”为重心,由点到面,借此得以观照理解明清易代,文化如何接续的命题。

高明之处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承继前人学问的基础上又有独创,重视“文学发展的內缘性”,又兼顾社会经济的外缘实质;关注官方的定论如何干扰其他文人的书写,对于入手研究明清文学极具指导意义。

一是谢先生在考订、材料的选择上非常下功夫,文辞简练畅达,考证详实。

二是不因循蹈旧,为前人所困。他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也填补了当时学界的部分研究空白。

下列三例:

近百年来的学者,对顾炎武和同时士人的交游,也依然用“政治操守”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尺,局限于儒家“忠节”的思想观念,对遗民和贰臣在文学诗词等方面完全可以取得共识的事实避而不谈。

谢先生认为,清初士人在政治上的歧异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移民和贰臣在文学诗词等方面完全可以取得共识,对他们人际关系的理解不应限制在这种“阐释架构”之中进行解释。摘下“政治操守”的紧箍咒,而纯粹地以清初诗文入手,考察士人交游踪迹,这无疑也给研究明清交替之际士人生存空间与心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谢先生对士人群体和文人社会的研究别开生面的另一处体现在此书做时,学界鲜有以一个家族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而他从明清之际的一位普通士人方文入手,勾勒出方文一生遭际,并考察了桐城方氏家族族人的仕隐两途。

借此他指出旧史中用以衡量之标准,仅适用于个人,而不适用于家族群体。这对后继的研究者来说意味着思路的开拓。

最精彩的一处当是最后一篇《评孙著〈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这一篇中,谢先生订正了陈寅恪先生所著的《柳如是别传》中几处错误。如陈寅恪先生认为陈子龙所作的《采莲赋》是为柳如是而作。而谢正光先生通过详细的考订,以及对陈寅恪先生的“名字象征法”的有力反驳,指出陈子龙所作的《采莲赋》只不过是一篇社课作业,与柳如是完全无关。

有意思的是,研究陈子龙、柳如是颇负盛名的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所著的《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也将这个错误也同样承袭下来。谢先生对对汉学大家孙康宜的批驳言辞犀利,颇见功力,学术上的交锋,酣畅淋漓,读来令人称奇。

他能够跳出传统观点的圈子,或许是出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或许是出于对求实的追求,在继承了陈寅恪“诗史互证”的考据方法的同时,亦将实事求是的考据之风体现在了自己的研究中。

诗史互证

而作为本书研究方法的“诗史互证”更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既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也是中国历史写作的重要参照。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了“《诗》可以观”的观点,这已经在有意无意之中与诗史互证的观念相符合。到了战国,孟子的“知人论世”把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作为诵读诗书的重要条件,已经基本符合了“以史证诗”的观点。

汉代时已有多篇著作暗含“以史证诗”的思想,并且形成了该方法的雏形。到了唐代的《本事诗》,其在主观意图上已经符合了“以史证诗”的思路,在后世形成了广泛应用。

这种应用在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中得到了第一次最充分的应用,至于清朝、近代时,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这一方法也有局限。钱钟书先生认为“‘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诗歌的真实性无法确定,文艺作品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而这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同时历史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真实的历史在被还原之时难免夹杂个人主观意识。这一方法应用于部分作品中较为合适,例如反应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是其最佳对象。

与作者谈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选定了这本书后,在种种机缘巧合的作用下,我们发现78岁的谢老先生上周正好从香港飞到南京,在南大鼓楼校区指导“诗史互证”工作坊,于是我们争取了一次与作者谈的机会,向谢老师提出了一些我们的疑惑,现略择一二。

问:为什么会从这些历史中的深藏的细节入手?

答:考察古典与今典的关系,在相悖处就有再阐述的可能。不论是文学还是历史,都不是Single cause,single factor决定的。

正如谢先生所言:世上有两种学问,一种是高明的学问,发前人之所未发,一种是承前的学问,对知识的累积有所贡献。此书显然为后一种,若有兴趣对明清之际士人的诗文与交游进行学术钻研,我们诚挚地推荐这本书。

参考资料:

赵珩,《彀外谭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三联书店2006年版。

桑荟、谢正光著:《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学海》2003年第5期。

报告人、美编:包小菲

小组成员:陈丽俏、陶然、安圆圆、吴雪、桑永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