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方』名医蒋健:经方方小作用奇
1.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本方原治虚寒肺痿之咳唾。
(1)鼻鼽案陈女,22岁,2005年11月22日就诊。主诉:鼻塞、打喷嚏10年余,每年入秋时加重,甚至影响睡眠。刻下鼻塞,晨起流鼻涕,色白质清,有时黄涕,打喷嚏甚频,嗅觉降低,面色白,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曾用开瑞坦等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为“鼻鼽”,证属肺脾两虚,以温肺益气为治则;甘草干姜汤加味:甘草20克,干姜10克,丹皮l2克,予10剂。12月27日电话询问病情得知,服上药仅2—3剂即鼻塞通,打喷嚏及流鼻涕明显减少。目前诸症消失。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鼽嚏”的范畴,主要由于肺气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壅塞鼻窍,遂致喷嚏流清涕。正如《证治要诀》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2)鼻窒案荣女,59岁,退休,2006年3月17日就诊。主诉:素有慢性鼻炎40余年,经常鼻塞,流黄涕,近3个月有所加重。顷诊因日前感冒使鼻塞加重,流黄涕,副鼻窦处重痛感,压之亦痛,素有慢性腹泻,日行3~4次,舌红,苔少,脉细弦。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炎”,中医诊断为“鼻窒”,属肺脾两虚,以温肺益气为治则,甘草干姜汤主之:甘草15克,干姜10克,予7剂。3月21日二诊(因取生化学检查结果提前来院,顺便就诊)诉药尚未服完,但鼻塞、流黄涕及副鼻窦处重痛、压痛均消失。
鼻窒是指鼻塞时轻时重,或两鼻交替性堵塞,反复发作,不闻香臭,经久难愈。若风寒袭肺,肺失宣降,寒邪循经上壅于鼻,则鼻失通利。《医学入门》卷四云:“鼻塞日久不愈者,必内伤脾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外感也。”本患者虽涕黄、舌红似属热象,然则鼻窒每遇冷发作或加重,且有慢性脾虚腹泻,其病本仍在肺脾虚弱。
甘草、干姜均入肺、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甘草补益肺脾为主,用量宜重,干姜温肺散寒为辅,主治肺脾虚寒之鼻鼽、鼻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干姜均有镇痛抗炎、抗过敏的作用;丹皮能加强抗炎、抗过敏的作用。2.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治疗寒积腹痛。
(1)寒积腹痛案周女,53岁,2008年2月12日就诊。主诉:胃脘连及脐周疼痛,着冷更甚,平素怕冷,凡气温较低时要带口罩,否则易引起胃痛,喜热饮,得温则舒,便秘,面色眺自,盗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素有浅表萎缩性胃炎10余年。证属寒积腹痛;治则:散寒温中,轻下;大黄附子汤主之:附子10克,细辛6克,生大黄3克(后下),4剂。二诊(2月15日):药后胃脘脐周疼痛减去八成,胃冷症状明显改善,服药后不需再戴口罩保温防寒;服药首日大便3次,后每日1次。盗汗、纳呆经上方去大黄加良附丸,保和丸加碧桃干、糯稻根调治而愈。寒积腹痛多因素体阳虚、饮食生冷等致寒邪停聚,阳气不运,而又有积滞成实。寒邪可致痛,不通亦致痛,故治疗需要既温又通。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并制大黄寒凉之性,此方寒热合用,温攻兼施,为后世温下剂之祖方。本案仅投4剂,即获显效。
(2)口疮案吉男,33岁,2006年6月9日就诊。主诉:近l~2年来常发口腔溃疡,平均每1~2个月发作1次,近来发作更频;顷诊下唇内侧溃疡2个,已有3~4天,大小约2—3毫米,饮食时疼痛;平素烦躁易怒,寐差易醒,食后胃胀,有时肠风下血;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偏数。此口疮属于虚火上炎;治则:引火归元,清热泻火;大黄附子汤加味:生大黄5克(后下),附子3克,细辛1.5克,黄连6克,肉桂6克,车前子15克,苍术15克,五倍子9克,予4剂。6月13日二诊:服药仅1剂,下唇内侧溃疡饮食时不痛;服药2剂后其中1个溃疡消失,现男1个溃疡仅为针尖小,不痛而将愈。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正气必虚,舌尖红示虚火上炎。取少量附子、细辛加肉桂,意不在温阳而在引浮越之火归元;黄连降泄无根之火,大黄导火从后阴走,车前子泄热从前阴出;又加五倍子、苍术燥湿敛疮,生肌止痛。
饶有兴趣的是,本案通过减少附子用量,加黄连寒性清热药并作适当加减调整,可使原本治疗寒积腹痛的温里散寒之剂——大黄附子汤,摇身一变而为治疗虚火内热所致口疮的良方。可见,只要深刻领会经方的组方含义,就能在临床上灵活应用,经方的魅力即在于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