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的安全浓度是如何得来的(2)
渔药的安全浓度是如何得来的
今天接写急性毒试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择多大的鱼。通常会以小型个体为主,因为小型个体敏感性高、易饲养、来源广。在选择时要注意的是,个体的差异不能太大,最大个体与最小个体的差异不能大于1.5倍,而且体重小于5克,体长小于7厘米最好。
为了规避外界干扰,要先将受试的鱼在实验箱里先暂养7-10天,剔除受伤的、有病的,或是有畸形的个体,然后随机分组进行试验。试验时,对水质也有要求,常规鱼,水温恒定在25摄氏度,冷水鱼水温恒定在12摄氏度,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每升以上,pH控制在6.5-8.5之间。试验期间,对照组受试的鱼死亡率不能超过5%,否则实验无效。
实验中要记录的几个重要数据:起始致死浓度(ILL)、绝对致死浓度(LC100)、半致死浓度(LC50)。通常情况下,死亡率开始上升阶段和邻近100%死亡的终了阶段,药物浓度的增加所引起死亡数量的增加并不明显,而真正体现出浓度增加,死亡数量起增加的是半致死浓度,数据稳定,误差小,所以常用半致死浓度来表示和衡量药物毒性的大小。
了解更多视频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微视视频号
半致死浓度有多种表示方法,但均有缺陷。如寇氏计算法,以及我国学者孙瑞元的改进寇氏法。对于数字公式,我想大家都不太感兴趣,这里就直接引入鱼药安全浓度的计算方法:经验公式是,安全浓度等于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来乘以0.1;律纳方法的表示是10尾或20尾试验个体,在不同的药物浓度养殖,10天内能全部存活的浓度,即为该渔药的安全浓度。(待续)
温馨提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