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作品欣赏:专栏三讲:学习经典构思三段论
上一讲说到,什么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好一件事,适合有“那一次”“那一刻”……这些关键词,比如,“记我的一次犯错”,这样有明确提示,可以写一件事的题目,或者,一个广阔的主题,可以用一件事以小见大的题目,比如《散步》,用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一件事,表现了“亲情和责任心”这个宽阔的主题。
——但,有一些题目,是一件事撑不起来的,比如“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或题目中出现了“那些”这样表“复数”的词,写多件事更能表达题目传递的内涵,比如“那些暖心的话语”,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用另一种构思方法——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就是文章去头去尾,中间有三个层次(注意不是三个段落)。它的特点是,内部三个层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条理清晰,且自然分层(读者几乎不需要思考,便可以知道文章的层次)。
比如,作家张亚凌老师,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抱抱曾经的自己》。作者以时间为轴,分别写了三个阶段时期,和三种身份的人互动时,自己所受到的委屈:
7岁——母亲——割麦:割麦受伤,母亲先误会责备,后毫无安慰。
10岁——同学——写字:操场上写字,同学嘲笑。
14岁——老师——写作:文章写得好,老师不重视。
三件事情,均围绕同一个中心:想要抱抱曾经自己,对曾经那个坚强、努力的自己表达了心疼、赞美的情感。“7岁”“10岁”“14岁”,时间点将文章自然分层,思路清晰,主旨明确。这就是三段论的写法。
什么时候,我们应当考虑用三段论的构思方法呢?当题目中明确提示,必须展现一个时间线,或可以写几件事的题目。比如“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那些暖心的话语”。或一个话题,比如“以古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以成长与磨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三段论可以用来写人写事(多件事),可以写一个主题,可以表达观点。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以“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那些暖心的话语”为例,如何一步一步用三段论的构思方法,来写好一篇以“人事”“情感”为中心的文章。
一、搜寻素材,审题布点
我一再强调,在拿到一个题目时,要深刻挖掘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的文章不能说服你自己,又何以说服读者呢?
以“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那些暖心的话语”为例,我们如何布点呢?
深度挖掘自己的生活,首先看到“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想想母亲曾为我们做过什么事,对我们又怎样平凡又热烈,朴素又深沉的爱。
我的母亲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主妇。我和姐姐,是她一手带大的,在那个谋生艰难的年代,我从未成为留守儿童,从未吃过一餐冷饭,受过一顿饥寒,这都要归结于我的母亲。小时候我总是生病,父亲常年出差,母亲就用一张毯子搂着我,坐乡下那种三个轮子的电动车,一路颠簸到村上医生家里打点滴。点滴打多久,她就搂着我坐多久。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感冒,打针吃药却怎么都不见好,她就在每一个夜晚站在窗边,探出半个身子,大喊我的名字,说“回来啦”,要我在家里回应“我回来啦”。她是那个现代的高中生,这样做不是因为她是一个迷信的人,而是一个无助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幼女能够摆脱病症,竭尽全力,用尽方法。
长大之后,母亲对我的学习很严苛,作业做得不好撕掉,考试考的不好要挨打。每天晚上六点多,吃完晚饭就把我关在楼上,不准下楼玩耍。每天日暮时分,我就在阳台上,看着楼下邻居孩子们嬉戏疯耍。后来,面临中考,我每天五点五十起床,我母亲就五点起床为我做早餐,常常在我出门之后,端着一杯咖啡冲到街上让我喝下去,嘱咐我上课不能打瞌睡。
大学临近毕业,我信心满满地参加了招聘考试,却在家里的沙发上收到了落选的通知。我的眼泪含在眼眶,背起书包跟爸妈说要坐车去学校。在小区里,低头快走。我母亲,就站在楼上,扒拉开阳台上的窗户,对着我大喊:没事儿,这里不行去那里。你可以的啊。我不敢抬头,眼泪扑簌簌地落下来。
回顾我的生活,如果要我写就这样我读懂了母爱,我想母爱代表着幼年时,事无巨细的照顾和从早到晚的陪伴;少年时,日复一日的严厉和付出;成年时,毫无条件的信任和期许。
这是我以时间为轴,找的三个点:照顾和疼爱,严厉和付出,信任和期许。
再看到“那些暖心的话语”这个题,什么是暖心?受伤时,心疼的话;失败时,安慰的话;迷茫时,激励的话;成功时,肯定的话……深度挖掘自己的生活。可以时间为轴,选择三个点,写三件事。
比如,《抱抱曾经的自己》这篇文章:
7岁——母亲——割麦:割麦受伤,母亲先误会责备,后毫无安慰。
10岁——同学——写字:操场上写字,同学嘲笑。
14岁——老师——写作:文章写得好,老师不重视。
稍微改一改,就符合我们的要求:
7岁——母亲——割麦:割麦受伤,母亲细心安慰。
10岁——同学——写字:操场上写字,同学肯定鼓励。
14岁——老师——写作:文章写得好,参加比赛,老师认可赞赏。
布点之后,要想一想三层三件事,所表达的内涵是递进式的,还是并列式的。递进式不可以换顺序,并列式可以换顺序。
二、相同句式,自然分层
三段论最大的特点,是层次清楚,自然分层,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如何做到自然分层呢?
每一层的开头可点名时间。
《乡愁》这篇诗歌四节,每一节的开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点名了时间。以时间为轴,展现“乡愁”在我内心的变迁。
我们可以在每一层开头,写上标志性的时间,比如“小时候”“后来啊”“而现在”。如果时间数字化,会更加醒目。比如,“五岁的时候”“十五岁的时候”“二十五岁的时候”。开头点名时间,不仅让文章自然分层,还能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一个漫长的时间线,更好地展现时间的变迁。
每一层的结尾,可用相同句式,议论抒情。
《抱抱曾经的自己》,每一层的结尾如下: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乖孩子。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作者以“如何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为开头,议论抒情。议论和抒情,是直接表达观点,或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每一层的结尾,是一段简练的议论抒情,能够概括这一层的中心内容,直接体现文章的主旨。
以《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为例,每一层的结尾,可以这样写:
幼时,我觉得母爱,就是事无巨细的照顾,日复一日的陪伴。
彼时,我觉得母爱,就是日复一日的严厉,不计回报的付出。
这时,我忽然明白,母爱,是毫无条件的信任,是望女成才的期许。
以《那些暖心的话语》为例,每一层的结尾可以这样写:
以后只要受伤,我就想到母亲那一句“莫哭,妈妈在”,这句话好似有魔力似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以后只要被人讥讽,我就想到同学那一句“不怕,做你自己”,这句话好似有魔力似的,让我的心灵充满力量。
以后只要参加比赛,我就想起老师那一句“你很棒,你要相信你自己”,这句话好似有魔力似的,让我能在各种竞争之中始终保持“冲锋陷阵”的勇气。
三、有枝有叶,序中有序
前面,我们讲清楚了一篇文章,如何布点,如何分层,每一层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这是一篇文章的脉络,是一篇文章的“枝干”,还不够详细。每一层的内部,如何落实呢?
首先,你要想清楚,围绕着一层的中心,你写一件事还是几件事。
比如,“就这样慢慢读懂母爱”,第一层——“照顾和陪伴”,我写两件事:带我看病;喊魂,信迷信。那么,就要安排详略,可一件事详写,一件事略写。
其次,多数情况下,每一层可只写一件事,如何写好这一件事呢?
开头直接进入,交代主体事件,时间、人物、事件。比如小时候,我体弱多病。每次生病,都是母亲,日夜颠倒地照料。
中间,叙事清晰,落实描写。看病路上,有环境描写。人物,有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如何落实描写,上一讲有提到,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议论抒情,总结这一层的中心。
比如,我们将《抱抱曾经的自己》改成“那些暖心的话语”,第一层,七岁,割麦受伤,母亲细心安慰。
开头可直接进入,交待主体事件: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
中间,叙事清晰,落实描写。母亲割麦子有动作描写,我割伤自己动作、神态,脚背上裂开的鞋面有细节描写,母亲安慰我时,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比如:“割伤了吗?这么不小心,疼不疼?”母亲赶紧跑来,一把揽住我的肩膀,让我坐下,又细心地脱掉我的鞋袜,用嘴吹了吹,边帮我整理伤口边说,“没事儿啊,妈妈在,莫哭,中午,妈妈给你做你喜欢的土豆红烧肉。”
结尾议论抒情,总结这一层的中心。
四、文末总结,紧扣主旨
文章的最后,可以有一个概括总结,再次点题,点明主旨。
《抱抱曾经的自己》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回望走过的路,点点滴滴都是付出和努力,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过去,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感谢她们一路扶持,才让今天的我没有让自己失望。
作者再次点题,要抱抱“每一个阶段”的自己,点明中心,表达对曾经的自己心疼、赞许。
除了这样笼统的概括,还可以点对点的概括。什么意思呢?“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我写了三个点,最后的结尾,便可以是: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母爱,母爱是照顾与陪伴,是严厉与付出,是信任和期许。她的平凡的爱,质朴的爱、深沉的爱、热烈的爱,一路扶持,伴我走到今天。
“那些暖心的话语”,也写了三个点,点对点的总结,最后的结尾便可以是:成长路途上,受伤时,母亲安慰的话;被人讥讽时,鼓励的话;参加比赛时,肯定的话,一次次激励着着我,温暖着我的心灵。
现在,你会写了吗?
请你以“墨香岁月,有书相伴”或“那些温暖的唠叨”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用三段论的写作逻辑行文。2. 内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3. 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主旨明确。4. 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