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蝶舞奔云岭,此地空余秦皇名--旺泉峪耷拉边长城探秘

探寻耷拉边长城的缘由

怀柔有几错错长城,包括:慕田峪的秃尾巴边、神堂峪的重边、擦石口的耷拉边,另外,在密云怀柔交界处的小水峪边墙沟,也称错长城;其他几处错长城都已经去过,唯独耷拉边长城没有走过。

耷拉边长城,早闻其名,早想前往踏访,却不太了解,甚至不知交通道路线与乘车方式。

终于等到收工放假,也想舒展一下筋骨,看一下近几天天气预报,周三阵风六七级,周四算得上微风,风力二三级,拟周四尝试探路,放假的前一天,就在群里征询意见,少有回应,估计外地的多要回乡过年了,本地的要么还在上班,要么准备过年有好多琐碎事要做,两三个有兴趣者,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参与;也没有问到有用的交通乘车信息。

于是做了点功课,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游记、二步路社区的轨迹、公交车时间与路线的资料,初步拟了一个方

案:乘去庄户的H34或者响水湖的H07,到马方台(或者云岭、旺泉峪村,可以向售票员打听)下车,回程可乘龙泉庄的H35返回,考虑H35下午的车是18:45的,时间有点晚,备选线路是返回旺泉峪村附近仍乘响水湖或庄户的车回城(实际回来时,从擦石口村步行至怀黄路水峪村公交站乘铁矿峪的H23路返回)。

正是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才知道这段长城,竟然有这么多吸引人眼球的亮点,包括:蝴蝶结、藏碑楼、御史楼、文字砖、玉石楼,以及修错边的传说等;而线路终点的摩崖石刻,一块“秦皇旧址”的明代石刻,暗含着此处有可能曾是秦代长城遗址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更激发了想一探究竟的念头。

没有人同行,又太过于被耷拉边这段长城牵动,于是就独自一个人出发。驴友四圆作坊所绘的此段长城示意图很好,是重要参考:

残月散清辉,照我寻长城

早上出发的时候,下弦月高挂在树梢头,散发出几许清辉;深蓝的天幕,镶嵌着几颗钻石般明亮的星星。

公交车站,灯火通明,大街上车辆稀少,冷冷清清。

车子出了城,过口头(圣泉寺),即沿怀沙河一路前行,三渡河,五渡河,六渡河,八渡河岭(这条线路对于我们说算是非常熟悉,我曾经不止一次骑行,最远行至七道河岭)。一路沿冰河前行,或者寒冰封锁,或者溪水潺潺。有山即有水,水汇成溪;有水即有人家,沿溪而居,汇聚而成村落;公路沿溪而行,将山间村落一一串起。

大约7:40在马方台站下车,路边的地名显示此处为连云岭村,与连云岭长城名称相合,而连云岭长城本名驴鞍岭,后被驴友改称为更有气势的连云岭,不知是长城得名于村名,还是因长城而更改村名;至于马方台的地名由来,连云岭与马方台的关系,并未查到相关资料。

晨曦正斜照在长城之上,给长城镀了一层金辉。远远看上去,这段长城盘旋在较低的一道山岭之上,背后是高耸险峻的大山,虽然有所残破,但仍显高大坚固而雄壮,两侧皆有垛口,由于地势较为低缓,更彰显这段防线的重要,一旦被突破,将面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境况。当然,背后险峻的大山,本就是天然屏障,难以逾越(实际上,这道看起来更高峻的大山背后,还应有数道长城防线,后面将进行探讨)。此处当为响水湖(磨石口)长城。或许是景区范围内,经过修复,才这么整齐完好。

长城向东延伸,更多地扣留了长城的原貌,部分地段残破不堪(当时不知道这段长城的走向,回来整理时,才知道这就是本次行程所走过的旺泉峪长城)。

离开南北向的公路,沿东西向的村道向东行进。

那美丽的蝴蝶结,一改惯常的威严,呈现一幅活泼调皮模样 

行大约1.45公里,到达一处山谷的谷口,长城从两侧陡立的山崖上垂落于地面,谷口有一处坍塌的水关,根据驴友游记,应为旺泉峪水关。本次的行程即从此处开始登城,登城口下海拔高度在300余米。

水关处谷口狭窄,两侧残断的墙体借助山势,极为凶险,根据驴友巨蟹恶魔的游记,此处水头毁于1972年的洪水,可惜了。

从水关外侧仰视东侧长城,城墙面临绝壁,凌空耸峙,悬于空中,高不可攀。

西侧的城墙,在此处往下兜了一个弯,往下垂的这一段,墙体在风雨的剥蚀下毁坏严重,阶段已断,目测不可攀登;山体中间,数个石窟,不知深浅;下部墙体中间,镶嵌有一块石碑;石碑侧下方,有一巨大的排水孔,以青石支撑洞口。别处长城的排水系统,以甬道地面向外悬伸的排水槽居多,此处以暗道排水,尚属首次见到。

石碑四周以花纹环绕,碑上的文字被风雨侵蚀几乎湮灭,无法分辨。根据驴友巨蟹恶魔查阅的资料,此碑文应为( 注:明一丈约等于今三点一米):

萬曆柒年秋防分修邊城二段共長六十九丈
一段自甕兒峪迤西起至斷頭崖止修完邊城五十三丈
一段斷頭崖起至西接良涿右車營止修完邊城十六丈
欽差管領保定等處忠顺營都司何克爵
軍門監督原任陕西行都司掌印署都指揮僉事李學詩
撫院監督委官原任參將署都指揮趙九思
昌鎮監督委官原任參將署都指揮僉事萬國
監工中軍正千戶王時中
監工千總百戶楊洲
管工把總官三員李尚質董光先張勳
萬曆歲次丁卯孟冬月 吉 立

从水关东侧那寻路登城。天色有些阴沉,山顶有呼啸的寒风阵阵驰过。

回望水关西侧那段墙体,是90度的垂直上升,完全无法攀爬。墙体虽然部分坍塌,但屹立在断崖之侧的城墙,依然算得上坚固异常,外侧均包裹着条石,垛口以青砖垒砌。不知当年这段城墙,是如何在此险峻之地修建,当年守城将士,又是如何通过这段垂直的城墙。

而对面那段城墙,如同在此处绕了两个弯,挽了两瓣蝴蝶结,如风吹丝带飘舞,这就是驴友口中的蝴蝶结。使得这段长城失去惯常的雄性的刚俊威仪之美,更添一份俏皮活泼可爱,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的美丽。

随着脚下长城的地势升高,能够更加清晰地回望这段蝴蝶结。其实,这段蝴蝶结的两端,都在峭壁之上,那段峭壁本是一段连贯平直向上方山顶延伸,如果城墙不在此处挽蝴蝶结,而是修建在峭壁之上,面临深渊,成直线向山顶延伸,即使敌寇能够攀上下面这段缓坡,也无法逾越上面的峭壁,加上峭壁上方长城的防守,这段城墙可称固若金汤,是否并无必要从绝壁上向下悬垂下来,然后挽了一个蝴蝶结后,又飘上山顶?

这样的修筑,定然增加不少工程量。

或许是,这段蝴蝶结的修建,并非长城一般被动防御的思路,而是变被动为主动,悬垂下来,是为了更加近距离地接近下方的水关,对于通过狭窄水关通道的敌寇,近距离地狙杀。

或许是,这段城墙的修建者,极具艺术气质,不仅是要修建出雄伟坚固的长城,并且要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美感,赋予长城不一样的性格或者性别。

脚下的长城,坍塌严重,有一段,外侧的垛墙完全倾倒于甬道之上,环顾四周,无可倚靠,俯视峡谷,深不见底,凛然而生一股寒意。

在高处回望蝴蝶结从峭壁上垂范的那段墙体,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这段墙体的凶险,不止一处,接近90度的垂范,不可攀爬。

两侧的箭孔,精雕细刻出花瓣状,装饰作用远大于实战作用,因此段长城高踞耸高的峭壁之上,距谷底过高,冷兵器难以直接发挥作用。修建此段长城的设计者,将审美情趣充分发挥,或许同样映衬着修建蝴蝶结的艺术品味重于实用?

往上有一段,墙体坍塌严重,露出墙体内部的毛石,石块松动,极易松散滑落,一般驴友均从南侧绕行。

发现疑似敌楼,或许是早期明长城遗迹

向长城外侧远眺,高大的山峦直插云天,山体之下多是峭壁林立,可以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形容,一般来说,这样的天险,本来就已经是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但是,就是在这样的险峻大山之下,发现一座疑似敌楼。

可惜的是,相机没电了。换了一块电池,竟然也没有电。第一块电池,只在一周半以前去白河湾踏冰的后半段使用,拍的照片并不多,没有电的原因,可能是天晚用闪光灯拍了几张照片;第二块电池,竟然是充电没有充进去。原谅我中度近视的视力不好,加上这几年又出现老花症状,视力进一步衰退。肉眼无法识别,比我视力好的相机无法工作,也就无法证实那是否真的是敌楼。

后来在第一座残损的敌楼上方,视野更加开阔处,再往北边的大山之下眺望,疑似的敌楼并不止一处,可能是两处甚至三处。

查《长城踞北》怀柔卷,第210页有段内容如下:

“第二,怀柔存在明代早期长城得到佐证。在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在渤海镇大榛峪行政村三队(云岭村)北1000米处,发现一段由东南向西北与明长城相连的残存毛石干垒墙体,墙体长308米、宽3米、高1米,初步认定为北齐长城。此项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清《怀柔县志》《承德府志》和高旺所著《内蒙古长城史话》中所述的怀柔境内长城大多是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筑的记载。”

视野之内所见疑似敌楼,与文字中新发现的明代早期长城(此段文字,虽有两个矛盾的说法,明代早期长城及初步认定为北齐长城,但还是表达了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筑的明代早期长城的基本观点),位置大致接近,应为该段墙体向东北的延伸;而明显的方形建筑,应是明代所筑,而不是北齐遗存;此敌楼与黄花城处所见二道关长城的孤立敌楼相似,不排除是与二道关长城继续向东延伸的结果,并在某个地段,与万历年间新修的有连续墙体的长城相接。

残破的第一座敌楼:夹扁楼

绕行一段之后,有一处上兵道,可以再次登上城墙。

在城墙上俯视峡谷中的蝴蝶结,以及走过的那段城墙,山崖陡立,城墙依附于直立的崖壁之侧,更加让人惊心。

往上行不远,墙体又坍塌成断崖,因外侧是绝壁,内侧也是陡坡,驴友一般不建议直接攀爬。没有人做安全防护,我还是选择从长城内侧绕行的好。

坍塌的墙体上方,是一座损毁严重的敌楼。

绕过那处坍塌的断崖后,再次从墙体倒塌的缺口登上敌楼,可以见到脚下的城墙向长城外侧的绝壁下倾倒滑落,所以刚才在坍塌的断崖处绕行还是明智的选择,谁知道中间的路段是何等的艰险。

坍塌的砖块,落满长城内侧的半面山坡。这座敌楼两侧由四孔券门组成,与城墙相连的两端,以通道相连,这也是一座夹扁楼,规模比河防口的夹扁楼更大。

残破敌楼的西端,残墙危倾,摇摇欲坠,这是驴友口中的火炬。

从残楼往上,墙体突然抬升数米,甬道并不相通。应当以此为界,划分为不同的防区及修筑的工段。上方墙体端头之下虽有驴友垒起的大量城砖,毕竟不牢靠,一个人还是选择绕行,第三处绕行(查其他驴友游记,也以绕行为主)。

绕行的地段,墙体松散,外侧包砌的条石孤悬欲倾,墙体内部的碎石稍经触碰即会纷纷掉落。

绕行到长城内侧的山坡上,可见上方这段城墙的垛口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墙体所用条石巨大而规整,修筑质量明显高于下面那段严重坍塌的城墙。那段墙修筑于绝壁之侧,地势不稳、由于过于险峻而无实战意义,都是可能导致墙体质量稍差的原因。

龙飞蝶舞奔云岭

从这附近向西远眺,群山起伏跌宕,长城如一条巨龙,在山巅与沟谷中大起大落,忽而一飞冲天,忽而又潜入临渊,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四次跌入深渊,又再次冲天而起。那美丽的蝴蝶结,伴随如入云天的巨龙,一路向西,越过响水湖长城,向云岭长城奔去,直至远处的西大楼长城。

这段内长城,由于数段都在地势低下的沟谷深处,被攻破的风险更高于他处。拒敌于险关之外的方法,就是在这条内长城防线之外,在更加险峻的山岭之外,修筑有多道防线,包括外长城,前文所述明早期长城等。

远处的山岭之巅,似乎一只巨大的蝙蝠,仰天翱翔。

第二座敌楼:宾馆楼

绕行上去不远,有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敌楼,被驴友亲切地称呼为宾馆楼。

(距起点大约2.93公里,海拔约588米)

宾馆楼前方不远,是一处上兵道。这段长城的上兵道,大多与敌楼并不重合,而是在墙体中部(靠近敌楼)修建,也是一个特色。

进入宾馆楼内部,墙体坚固,地面平整,不但外部像宾馆,内部也像宾馆。

登上二层楼顶,铺房残墙低矮,枯木丛生,一派荒芜。

宾馆楼的箭孔,更今生于实用性,没有复杂优美的雕饰,风格与防区分界限以西有明显不同。

宾馆楼的东侧立面。

第三座敌楼:缩脖楼

缩脖楼登上二层的台阶极为隐蔽,转了半天才找到。

缩脖楼往上,这段城墙很有意思地扭了几扭腰,像是腰肢发痒,扭身蹭了几下痒痒。或许也是长城修建者不甘于平淡吧。

第四座敌楼:只有通过上方的城墙内部的甬道登上二层

第四座敌楼,李顶层形成天井,并未找到登顶的楼梯。穿过敌楼内部到达后面,才看到上面的城墙可以直通二层地面。

第五座敌楼:藏碑楼无觅石碑

这是一座被驴友称为藏碑楼的敌楼,根据驴友北溟所述:

“原来,在御史楼(即第六座敌楼)有一通石碑,保存完好,碑刻为楷书阴文。碑文记载了修建此楼和附近长城设施的主要官员和经办人员名录。从碑文落款“万历八年孟冬吉旦立”可知,此碑立于1580年11月7日,迄今已有431年历史。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认定,此碑系整饬蓟州边备,巡抚顺天府所立的记功碑。因为碑文记载的官员职务中多有御史头衔,所以不知什么人把此碑称为御史碑并广为流传。御史碑原来安放在旺泉峪长城段海拔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的“御史楼”里,现被挪到现在这座敌楼中。据说,前几年兴建响水湖景区,旅游区老板曾想把石碑弄走,后经村民举报,在文物部门的干预下,石碑运到此座敌楼中而放弃继续搬移,所以,这块石碑在这里一直摆放至今。为此,户外朋友为这座楼起了个名字:藏碑楼”

如今石碑已经不在,曾在某篇驴友游记中读到,该碑被怀柔文物部门收藏,未知是否可信。

(藏碑楼距起点约3.94公里,海拔730余米)

藏碑楼两端门额上原均应有牌匾,今已不存。

藏碑楼没有找到通往上层的阶梯,敌楼中部形成巨大的天井。此楼中间的隔板应为木质,因年久腐朽而不存,而登楼的阶段应为活梯,也不存矣。

第六座敌楼:御史楼

第六座敌楼,即原放置一块石碑的敌楼,因碑文提到多名官职有御史的人名,被驴友称之为御史楼。这也是旺泉峪段长城上最高的一座敌楼。

(此处距起点4.28公里,海拔约780米)

御史楼两端的门楣上,原也应有匾额,今亦不存。

御史楼登上二楼的阶梯已经垮塌,但东西两侧相对称的位置,分别有残存的阶梯痕迹,墙体上还有阶梯券洞砖的残留。

楼内这个空间,应当是原安置石碑的位置:

石碑的碑文,根据北溟所载,应为: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真定梁梦龙:

整饬蓟州等处边防、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莱阳张梦鲤;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泗州刘光国;

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提巡按察司佥事、延安兵(备?)、镇守居庸昌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察同知、桐城杨四长;

军关(此二字疑有误)中军副总兵、都指挥佥事、抚宁徐枝;

分守黄花镇、驻扎渤海所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绥德李信;

分守横岭城等处地方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渔阳李时;

监工官总委、保定府通判、仁和周边;

军门督工委官、原任游擎(击?)、真定崔桂;

管工、镇边城守备、天津王针;

横岭路中军、原任(疑漏一字:守)备李太初;

镇边城中军崔尚武;

把总张安、郭斌、**:旗牌来思恭;

军匠贺禄、安仲银、韩住、马朝用、王举、王甫、孙堂等*建。

万历八年孟冬吉旦立。

御史楼的上层,也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天井,墙体中间有明显的隔板槽痕,应当也是木质隔板,因腐朽而毁坏,与藏碑楼形制基本一致。

藏碑楼上端的出口,门边墙体上有门栓孔,地面的石条上,有门柱立孔,这个敌楼是可以封闭的。

驴友巨蟹恶魔2017年11月来时,还拍摄到御史楼顶层的铺房,一年多的时间,这座楼就不见,实在可惜!

御史楼的外侧,驴友巨蟹恶魔还拍摄到一座烽火台,不知这座烽火台,是御史楼的附属构筑物呢,还是《长城踞北》所述的明代早期长城、与万历长城相连的一部分,或者是与蝴蝶结上方所见的群山之下的敌楼构成同一条防线。如果它们是同一条防线,则这段明代早期长城的走向,是从大榛峪村云岭三队与大榛峪长城(万历长城)交汇点始,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经蝴蝶结上方所见敌楼,至御史楼再次与旺泉峪(万历长城)相接。

箭扣附近多条长城的交汇点与多个结点

过御史楼,是这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819米。视野突然开阔,多个景观突然涌现在眼前,简直有些手足无措。从右往左,依次是鹰飞倒仰,北京结,西大墙,九眼楼,黑坨山;可以看到远近的数道长城:箭扣长城;北京结至九眼楼的西大墙长城,一般认为是外长城;其实真正的外长城,应自九眼楼开始向黑坨山延伸;九眼楼往延庆的火焰山方向的南山路边垣;北京结至脚下的内长城;往南,还有耷拉边长城构成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明代早期长城,此处虽然看不清,但它却是确实存在的一道防线。

箭扣附近的长城结点,最早知道的是北京结,是箭扣、西大墙、响水湖三段长城的结点;后来到过九眼楼,才知道九眼楼也是一处结点,是通向延庆四海的外长城、通向延庆火焰山的南山路边垣、西大墙长城的结点;如今走过脚下这段长城,才知道这个俗称“穿过”的地方(又称三通、三岔),又是一处结点,分别通向北京结、响水湖、耷拉边。如果御史楼是明代早期长城与万历长城的交汇点,那御史楼也将是一处结点。而明代早期长城在大榛峪村云岭三队处与万历长城,又会是一处结点。

所谓穿过,是北京结过来的长城,在与耷拉边交汇处,有券门通往耷拉边长城的内侧,因此非常形象地被命名。

“穿过”紧靠着北京结方向过来的长城的一座敌楼,已经残破不堪,半侧外墙塌断。

耷拉边长城全貌

耷拉边长城,远远看上去,可以看得到三座敌楼,其中第一座损毁比较严重,第二第三座保存相当完好。

耷拉边的北侧,北京结通往响水湖段的长城,山势低矮,山谷中有小道相通,极易被突破,是防守的薄弱环节。

即使如此,耷拉边修了一半,又能起到防御作用吗?耷拉边真的是修错了吗?

视线越过山谷,向对面的鹰飞倒仰方向望去。鹰飞倒仰西南侧,有一段墙体耸立在绝壁之上;墙体端头,有一座敌楼,据网友北溟和《长城踞北》介绍,该敌楼为圆形建筑。由于我的视力差,无法看出圆形形状,手机拍摄的效果也无法分辨。根据《长城踞北》,认为该段墙体为北齐长城遗址,但北齐长城没有发现过保存完好的敌楼,所以还有可能是明长城遗存。看来需要找机会实地查验一番了。残墙往下,是一道壁立千仞的绝壁,未再筑墙体;那段残墙+绝壁的屏障,与耷拉边长城相好隔深壑幽谷相对而立,实际上构成了又一道防线!如果在下面谷口再设置一道关口,将会对上方北京结至响水湖段长城地势低矮的薄弱段给予保障。

驴友北溟对图中的关键长城防守措施做了标记,我且直接借用,不再自行标记:

在此处,还可以远眺怀柔水库。

回望从“穿过”往耷拉边的这段长城,构成一段优美的圆形。

耷拉边长城的文字砖

其实在旺泉峪段长城开始,就在留意文字砖,包括在藏碑楼内部、御史楼内部,只是一直没有发现。到耷拉边段以后,却轻易就在甬道上发现大量文字,有些字迹剥蚀不清,有两块可以清晰地看出是“中部”、“左部”字样,与其他驴友记述相似,可以参见其他驴友记述。

耷拉边1楼

耷拉边第一座敌楼,残破严重,几乎看不出敌楼痕迹,似乎只是一处简单的上兵道,有些驴友的游记,只记载玉石楼1、玉石楼2,而未记载这座敌楼。不过,从位置、结构看,此处还应是一座敌楼。

玉石楼1

第二座敌楼,底座与券门的边框皆是汉白玉石雕就,门框条石上雕刻有精美的云纹、方纹。券门上方原应有匾额,今已不存。其实,御史楼、宾馆楼的形制也与此类似;另外,驴友巨蟹恶魔 还在第四座敌楼附近发现了一块“玉石楼”的长城碑,但该碑与该楼并不匹配,不知是错立还是施工人员偷懒丢在那儿,但至少说明,当初官方做长城保护时,即有玉石楼的命名。

此敌楼通向二层的阶梯,也有两道,对称分布于敌楼两端,并且能够对面看见两条阶梯(御史楼的两条阶梯只是对称,但不能看到相对的另一条阶梯)。

敌楼向前的券门边,有也门栓孔、门柱孔,与御史楼相近;但此处的门栓孔为石质,而御史楼是直接在砖墙上开设;此处门柱孔所在的石料,更加精美,与门框的条石连成一体。

玉石楼2

第三座敌楼,也是玉石楼,与玉石楼1基本一致,汉白玉石料,精美的纹饰,相对并且可以相望的双楼梯,门栓孔、门柱孔等。

独立于敌楼的铺房

玉石楼2下方,距离长城终点不远,甬道的一侧建有铺房,该铺房并不在敌楼内部或顶部。这种形制,在慕田峪的秃尾巴边长城处亦曾出现。

火车头(独眼楼)

耷拉边长城的尽头,是俗称火车头的建筑,或者类似肓肠。有驴友称其为独眼楼,但从其空间看,较为狭窄,甚至比上方城墙的甬道更窄,没有明显的边界,也没有顶,只是外侧各开一眼券孔,所以看上去形似独眼楼。三面下临深渊,深不见底,一般来说,不会有直接的军事斗争,只是起到瞭望作用。

从券窗往下看,峭壁下方,接近谷底的位置,有一个清晰的烽火台,与火车头遥相呼应。

谷底的小路,清晰可见,直通北京结-响水湖长城低矮的垭口,是一道天然的通道,如果防守不严,势必给敌寇带来在此处突破的机会。

根据驴友北溟提供的GOOGLE地图示意,峡谷东侧的山脊上,还应有数处烽火台遗迹,将其与所在的绝壁天险相连,正好构成第二道长城防线。并且,峡谷深处,原坐落着擦石口关(今已不存),正当要冲,易守难攻。根据后来在龙泉庄(擦石口村)所见到的擦石口城堡的长城碑,可以了解擦石口关的有关情况,碑文曰:

“擦石口城堡位于渤海镇沙峪北沟村。沙峪北沟村是通往关口通道,至大石湖处狭窄难行,宽不足3米,是一巨大凹,人行、马过、水流都需擦石而过,故名。”

借用熊鸽的示意图,我们把耷拉边周边的长城示意图整理一下:

补充完整以后,耷拉边长城就不是半拉子长城,不是修错边,而是借助山势天险,比擦石口段长城更为坚固的长城防线,虽然墙体修得短,但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

同时,我们可以知道,在耷拉边长城附近,存在着外长城(九眼楼-黑坨山)、南山路边垣(九眼楼-火焰山)、擦石口长城(北京结-响水湖长城)、耷拉边长城(耷拉边-擦石口关-鹰飞倒仰)的四重防线。可见对这个地区防御的重视程度之高。如果将关注的长城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知道,从箭扣的鹰飞倒仰往西,密如织网的长城防御体系:

东部,是刚才介绍的箭扣段四道防线;

黄花城附近,则有黄花城长城、二道关长城、三道关长城、南山路边垣、外长城五道防线;

再往西,延庆、昌平交界的关沟,是南口、居庸关、上关、八达岭水关、岔道城、更远的外长城计六道防线;

同时,还有一些类似大榛峪云岭三队的未识别或未定性的长城防线。

知道这些,不禁让人心潮澎湃。这短短的1000多米的耷拉边长城,隐藏着多少历史的秘密与信息,承载着多少的历史沧桑,饱含着多少戍边将士的血汗。那些过往的历史,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之中,湮没于枯草丛中。那段历史,也许已经成为永远无法破解的秘密,只在冥冥之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传递给少数人一些感知,却无法让所有人领悟。

其实,长城脚下的村落,有多少人都是戍边将士的后代。星移斗转,世代变迁,他们与长城的历史融为一体,他们的血脉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地融为一体。

从独眼楼处下山失败

离开耷拉边长城,准备直接下山,到达摩崖石刻景区,去看看那块“秦皇旧址”的石刻,去寻找秦长城或者燕长城的遗迹。

查看了一下独眼楼(姑且称之为独眼楼吧,虽然名不副实)旁边的一处垛墙,稍有点窄,一个人安全为上,再往上回退几步,在最后一处上兵道处出长城,有一条陈旧色彩斑驳的路标,下面有一条清晰的小径,于是尝试往下走。

没多久,山径越来越陡,时常没有落脚点,坡度差不多在80多度,越来越难行,越来越不像是路径,即使有人走过,估计也是强闯下去。想想自己一个人独行,万一遇到进退两难之处,没有安全保障,于是打开导航的轨迹查看,发现已经偏离轨迹太多,下载的那条轨迹,基本呈一条直线下降,这么说很可能是沿长城直线下降;于是回退到长城墙下,往下走,不多远,路径也过于陡峭,难以看清脚下的落脚点;再对照轨迹比较,发现偏离到了轨迹的另一侧;再往回校正,又回到第一次的路上,还是与轨迹无能吻合。

一定是轨迹出现了偏差,不能用于导航了。而且自己一个人,也不放心冒险探路。于是,决定按多数驴友的记录,向上返回至玉石楼1,从上兵道处出长城,此处路标的丝带密集,这条线路行走的驴友众多。在独眼楼处,轨迹显示距终点2.2公里;在玉石楼1处有个指示牌,至摩石刻景区4.5公里,看来得多绕一些路了。其实,多绕的路远远不止2公里多,还有从独眼楼处探路多走的路,返回至玉石楼多绕的路,以及下至龙泉庄后,返回摩崖石刻景区所绕的路。

题外话:野猪的嚎叫

还在独眼楼(姑且称之为独眼楼,虽然名不副实)处挣扎探路时,就听到远处的山林中传来几声野猪的嚎叫,那时还是有些担心的,特别是在陡峭的山崖上,一旦受惊,慌不择路,谁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不过,现在只好硬着头皮往着走了,兴许野猪闻到人的气息,早躲开了。

路遇鲜艳的蘑菇,鲜艳的蘑菇应当是有毒的吧,如同美丽的女子,总会让人忘乎所以,让人为之着迷,让人茶饭不思,让人如吸食鸦片一般戒不掉毒瘾。

既然蘑菇有毒,那就不再留恋。

没走几步,就见路边大片被野猪拱出的地皮或者草根,痕迹新鲜,还有新鲜的潮湿土壤,延续很远。也许就是今天的刨痕,也许就是刚刚的刨痕,也许就是在独眼楼处听到的野猪的刨痕。

走尽山间小径,有一段坡度较大的土坡,遍是浮土,似是被人工刨挖过;而后进入果园小径,很快就有水泥路面。这一片多栗林,还有残余的栗仁在路边。

如我所愿,野猪果然躲了起来。

寻找摩崖石刻

终于回到山下,到达龙泉庄(应当就是擦石口村)。问知村民,摩崖石刻景区还在山上,还要往上走。

沿途的溪流竟然不结冰,既然此地名为龙泉庄,想必这条山溪是龙泉的水吧。

景区看门的人好像不乐意让进,拿着我的年票左右检查了半天,说是没见过这种年票。我只得打开手机,找到年票目录中的这个景区名称。

门口的大狼狗凶狠地叫着,跳着,很怕它挣脱铁链,那估计就有恶性事件发生了。

没有见到在景区示意图,指示牌的字迹也几乎分辨不清了。

第一处石刻,是为观阑。

有水塘清澈见底,绿如碧玉,泉水仍从上方山中汇入。

第二处石刻,为龙枕石。

再往上,沟谷转了一个弯,横向走了一段,有几栋景区建筑,至此不再见到清晰的指示牌。再转向纵向的沟口,有箭扣长城的石碑,看来在山上看到的明显的路径,能够直通箭扣无疑了,因为这种长城碑,既是保护碑,同时也起到指示牌的作用。

沿纵向的沟谷继续前行,未再看到新的石刻或指示牌。可以遥见上方的耷拉边长城,果真如一列行进中的火车,在在半山腰奔驰,长城尽头的所谓独眼楼,更像火车头一般。

路边的沟里,一块黄色的牌子,也许是一处石刻;走近过去,杂草丛生,而且多粘人的或带刺的灌木或草;忽又见地上还躺着一块黄色的牌子,走近了看,也是名关,附近山体岩石上四处寻找,也未找到对应的石刻。

终于没有耐心。而且这么大的山谷,不知石刻分布于何处,就是上去了,也不见得找得见,找得全。于是下山返回。

查景区介绍,得知石刻共计11处,分别如下:

摩崖石刻景区的石刻:

 1、“一泻千里”(竖刻,左下方刻有“明宇”落款)。

与“观澜”遥相呼应。从周围环境上看,石刻下方的沟谷高低落差有30多米,曾是水流湍急之处,雨季时,洪水自上而下,似脱缰的野马,“一泻千里”即是对这种景象的写照。

2、“觀澜”(竖刻)二大字,其左有“懐埜”二小字;

3、“秦皇舊址”(横刻),“李逢时书”四小字;

4、“秦皇舊址”(竖刻);

5、“亟関逊险”(竖刻),左侧刻有落款痕迹,但因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意为万里长城的两个极关(山海关和嘉峪关)如和这一地区的地势相较,险要程度还要稍逊一筹。

6、“名関”(竖刻),其左刻“少山”二小字;意为此处关口无坚不摧,牢不可破,加之过去这里曾是长城古道,更是易守难攻。
     7、“天限崋夷”(竖刻),其左刻“懐埜”二小字;

关于“天限崋夷”历史记载没有做文字解释,但从字面上看:姑且可以认为“天”——天子,“限”——界限,“夷”——少数民族。言外之意是否可以理解为:这里已接近明朝的管辖界限。

8、“苍岩翠柏”(横刻),其右首竖刻“万历壬寅春”等小字,其左下有竖刻的“李逢时书”四小字;
     9、“如堆”,署名“少山”。此处原为“擦石口堡”、“擦石口关”,关口现塌废,

 10、“仰视见天”无署名。顺着长城古道前行,过石刻“名关”0.5公里,一块长约2米,宽1米左右的孤石斜躺在沟谷之中,从模糊不清的字迹中看出,孤石上写有“仰视见天”四个字,字体为隶书。据推断,这块孤石原本应位于南山脚下的石壁之处,因早年山体滑坡,造成石块坠落于沟谷之中。
    11、龙枕石,此处是龙王庙的遗址,此处以前有一个颇具规模的龙王庙,香火旺盛,民国28年一次山洪暴发将该庙冲毁,现今能看到的就是这块刻有龙枕石的巨石,和龙王庙的基础建筑,

根据驴友北溟的记述,石刻中县志记载有9处,2007年新发现的两处,分别是:“一泻千里”和“仰视见天”

行至公交车站,只有四点,离龙泉庄公交车的发车时间尚有两个半小时。向路边防火的小伙子打听,走到公路边乘其他车大约2000米,半个小时(实际是3公里)。于是决定步行到公路边等其他线路的公交车。

可惜的是,未能见到“秦皇旧址”的碑刻,从而也无法证实此处是否真的有秦长城遗址,只不过作为明人的精神追思,保留了秦皇的名称。

前行不远,发现擦石口城堡的长城碑,碑位于一座小山之下,左右前后寻找,都没有找到碑中所记城堡残存的一截北墙。

到达公路边没几分钟,等到铁矿峪的公交车,顺利返城,结束全天行程。

附记一:几点遗憾:

1、相机无电:两块电池均无电,导致无法清晰拍出旺泉峪北侧疑似敌楼、箭扣鹰飞倒仰向擦石口关延伸的长城中圆形敌楼;

2、绕行路远:由于轨迹偏差过大,而下山的路过到陡峭,沿长城往下走又看不明脚下的路,导致未敢从火车头(独眼楼)处下到摩崖石刻景区,绕行了约6公里路程,也间接导致未能完整贯穿摩崖石刻景区;

3、未能见到全部摩崖石刻:未能从山上全程贯穿摩崖石刻景区,没有见到特别是“秦皇旧址”的石刻;并且景区缺乏维护,没有示意图,指示牌不全,已有指示牌与实物难以匹配;

4、未能证实秦长城遗迹:没有见到景区介绍所称的秦长城遗迹,或许有,或许没有,只是这个遗憾可能很难揭开了;《长城踞北》一书认为,虽然怀柔地区流传的与秦长城有关的传说不少,但研究者倾向于怀柔境内无秦长城。

附记二:后续行走长城的设想:

1、本次留下“穿过”至北京结一段较短城墙没有走过,希望选个时间,带上帐篷露营,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把这一段与箭扣长城串起来走一遍;

2、从擦石口关至鹰飞倒仰,山上有明显的小路,并且在摩崖石刻景区有箭扣长城的保护碑,此处应该可以通往鹰飞倒仰,希望有机会可以走通,或者把露营与探索、环穿摩崖石刻景区-擦石口关-向东至残墙及圆形敌楼-鹰飞倒仰-北京结-擦石口长城-耷拉边长城-独眼楼(火车头)-残烽火台-摩崖石刻景区结合成一次户外活动。

附记三:本次行程小结

起点:H34至庄户的公交车,在马方台下车

终点:北沙峪村公交站

全程:17.4公里余

其中:有效行程:11.3公里

   绕行路程:6公里(包括火车头处绕行、返回至第一座玉石楼下山绕行、从擦石口村往摩崖石刻绕行)

最高海拔:819米(大约在“穿过”处附近)

登城处附近海拔:约300余米

最低海拔:170米(沙峪村公交车站附近)

附记三:鸣谢--引用及参考的资料

1、《长城——大榛峪段之蝴蝶结至三通楼》,马蜂窝巨蟹恶魔 (武汉) 2017-11-25,

2、《行走长城(11)从旺泉峪关至耷拉边》,新浪博客四圆作坊2013-11-8

3、《耷拉边长城考察记》,新浪博客北溟2013-2-25,原博文已加密,可通过新浪博客幸福安静转载地址查阅

4、《走长城系列之三---怀柔旺泉峪-耷拉边-擦石口-》马蜂窝熊鸽(北京) 2018-02-07

5、《长城踞北》怀柔卷

6、主要参考轨迹:二步路户外助手,旺泉峪-北京结=耷拉边-擦石口,上传者:“看,大伟人阿”

2019-1-31,2019-2-2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