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医八股,全面发展“泛生物学”研究!
中医的科学性依赖于“泛生物学”研究,在研究手段匮乏的时候,通过佐证来研究医学是一种办法!医学研究一定要突破“化学模式”,否则就会落入“实验机器人”的怪圈。
中医是一种属类管理的医学,把具有相同属性,相同物质转化规律的器官归结为一类,进行统一研究,并以此建立了五行结构。这是区别于西医的地方。例如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诞,唾液腺纹状管就具备保钠排钾的类肾脏功能,而涎也具有类脾脏功能。
中医广泛参考了不同生物的不同特性,肯定有人疑问,人和其他生物结构不一样,能不能统一研究呢?事实上,这些生物也是有机质构成,在物质转化方式和运行逻辑有一致性的地方,它们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各自独立形成特色的能量体,而这些环境就是主导这些生物构成的因素。毒蛇出没地方,百步之内必有解药就是这个原因。
链接这些一致性的关键点就是能量效应,举个例子,对于太阳能来说,只有一种能量形式能够实现太阳能的标准,那就是核能,这就是能量科学。不管你是什么物质,发生些什么变化,我只认可你的“能量效应”,也就是不搞千变万化,只搞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医学哲学上的先进性!
研究各式各样动物的特殊性,对客观认识各类物质作用有好处,中医就是这样的一个原理,不管你什么成分,只看你的能量效应,对身体各部位的效应是什么样的。例如前文所论述的,胰岛素应该称为“骆驼素”,胆碱应该称为“鱼碱”等。骆驼就是胰岛素含量高,储存食物的功能也强大,这对胰岛素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
“泛生物学”就是把所有生物统一考虑。这以物质医学思维无法想象的,必须使用能量医学范畴。内经有这样的描述,“东方生风,其虫毛,南方生火,其虫羽,中央生湿,其虫倮,西方生燥,其虫介,北方生寒,其虫鳞。”,这就是泛生物学的特性研究,研究哪种环境下哪种生物更多。
前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央生湿,其虫倮,这个非常常见,包括蚯蚓和土生幼虫,其特点是肉质比较肥厚,不增加其他物质的转化,是一种单纯的内容。古人把它推广到了人体,叫“脾主肉”,土中的氧气含量也比较低。这种倮虫一旦出了地面,就会死亡或者消瘦。就像非洲的“面包树”一样,到了中国就会变成“竹竿树”。
东方生风,其生毛,例如老虎、狼、羊等动物,这些动物不畏风寒,而毛的含义,大多是以皮毛抵御风寒,抗水分蒸发的意思。皮衣也多被人们用来抗风(北方人的说法),对于人来讲,就是典型的形容俄罗斯人的“长毛子”,假设你把蛇放到风寒地方试试。这个内容也许对脱发治疗的有所启示,生风类药物可以试试。
北方生寒,其虫鳞,看南北极的生物就是鱼虾类能够生存,或者以鱼虾为食,最出名的就是南极磷虾,要说爱斯基摩人就是以鱼为食,这其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个人认为龟甲类不能归结为介虫,应该归结为鳞的范畴。
南方生火,其虫羽,鸟类的体温是高于哺乳动物的,对温度有天然的抵抗力,天气热,那么鸟儿就兴奋。一般来说候鸟表现的比较明显,大燕南飞的原因也是如此,留鸟则在冬天会长出绒毛。
西方属燥,生介虫。我们看介虫等甲壳类的,一般水分含量比较少。沙漠生物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很少看到有倮虫生活在沙漠。
当然大多数的生物是共存状态,只不过是哪个动物更容易适应哪种环境罢了,医学需要吸纳这些特色,并研究他们的构成因素,应用于人体,对我们单纯研究某种元素有好处。这就是中医的泛生物化研究,也是五行的来源之一,需要加以识别。
而这些泛生物学研究不仅仅如此,很多生物研究都带来很多的信息,例如:土里容易生什么样的生物,金属离子的环境下易生什么样的生物,干燥环境下易生什么样的生物等等。并以此来推断他们与什么样的因素有关系,这些都能得出一些信息。而现代医学的科室划分、兽医和人医的划分、儿科和老年医学科的划分,都是逆“泛生物学”的行为。
而中药的药性有一大部分来自于这个研究。中药把碱金属离子含量高的称为重镇潜阳,有利于呼吸,就称为金,例如菠菜补充铁,石膏补充钙质等。还有中医把石药归为热药,五行属土,那么就可以看出碘、硒、磷、硫等物质在太阴属和阳明属里占据重要作用。还有吃植物性食物有什么好处,补充血清素等情况。
这都是科学,今后医学发展要打破现代医学的“医八股”的影响,只会做“物质分析学”式的实验。全面参考泛生物学的内容,以能量环境为载体,全面研究泛生物医学的范畴,纳入各类有机生物的统一研究,包括细菌等能量体,构建全体系的医学。这只有《逻辑能量学》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