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情商越高的人,在为人处世中,就会越“忌讳”这3条
为人处世就是行走于江湖,而江湖就像一个结冰的湖面,你只有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谨慎前行,才不至于踩裂这层冰面,让自己陷入水中。换句话来说,为人处世需要谨言行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俗话说的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副煮不熟、蒸不烂的鸭子嘴势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请相信笔者这句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笔者身边太多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有人一句话就把自己大好的前程断送了,有人一句话就为自己树起了一群敌人。所以祸从口从口出,是老祖宗实践过的千年真理。莫要不以为然,这句话也是笔者座右铭之一。
网上流传的那个经典的案例:老板让你出去倒杯水,你乖乖的去了,老板让你出去给客户买条烟,你飞快的奔去,然后又回来了。还等着老板夸你效率高。最后老板一拍桌子让你出去。这究竟是情商不够还是智商来凑。还是没头脑才让老板不高兴的。人云亦云,要笔者说,这是“缺心眼”,一次看不出,两次还不行?通俗的来讲就是不会看脸色行事,说句实话阅历还是太浅。
在澳洲(怕屏蔽)有一项关于“情商”和一个人的“性格”关系的小调查,调查人员发现,性格内向的人情商更高,而且他们的城府更深。也就是说性格内向和情商高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中国话就是闷骚型心里更会算计。(开个玩笑别不当真。)
虽然,笔者对这项调查的结果是否可靠存在一定的质疑。主要是因为,澳洲才多少人,2000多万人口,你想想还没中国一个市大,所以样本从“科学角度”来讲,不具有代表性。
但当看到那些滔滔不绝完全忽视旁人的“演讲者”的时候,笔者又不得不相信那个结论。也许有时候沉默寡言确实让人难以捉摸对方的性格,所以笔者还是感触颇深的,毕竟没有关系,澳洲人也不会吃饱着没事干去搞调查(老外的调查总是千奇百怪)。
不过,笔者倒是觉得这跟“言多必失”不无关系。一个人话说的越多,露出的破绽也就越多,别人也就越能把你看透。之前写过一篇《读心术》的文章,会识人的不一定非得是精通易经八卦的“道士”,随便找个阅历深的人,简单跟你聊几句,就能把你看透。之前有个负责HR的朋友,在最后议论用了一分钟就把一个优秀的种子选手淘汰了,只因为他没有看清前面的“坑”。
话又说回来,凡是又不能以偏概全,一杆子打翻一群人。相反那些口才很好善辩的人反而情商并不低,不是,有时候还是能够把人忽悠的心甘情愿,为其鞍前马后吗。
在人生这本哲学史中,谨言只是为人处世的一个方面。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中间会有数不清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会带来一段成长,每一段成长的背后是经验的不断总结。只有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让自己少走弯路。也就是说什么话该说,什么时候应该去说,什么事该做,应该什么时候去做,其实都有自己的章法可循。
接下来笔者将分享3条心得,想与那些想要已经在事业上小有所成的朋友共勉,希望也能够让大家有所心得,在自己的事业能够再上一个层次。
笔者承认,人一辈子其实就是在闯江湖,但不承认,闯荡江湖就是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事情的主动权,其实都已经掌握在自己手里,只不过我们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住。比如机遇来临的时候,有些人并没有把握住,甚至有部分人根本就没有认出它是个机遇,结果是自己与机遇与擦肩而过。笔者觉得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若有神明在世,我亦胜他半子”说的是真好(敲重点)。
做人不能太狂
现在这个世道有很多人,有点小地位、小成就,就开始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且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对待以前的同类人,就一副看不起的眼光,完全忘了自己曾经和他们生活的一样。远的不说,就像之前的徽州宴事件一样,某些人自以为自己有钱就可以目空一切,就可以不受规则制约,就感觉自己了不得,然而到最后其实受损的还是自己。
老子曰:“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一个人猖狂久了,老天都看不下去。德不配位的下场是必有灾祸。所以有些时候,正义也许会迟到太久,但不会缺席,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坏事做多了,总有翻船的时候。
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为人总是谨慎、低调。因为他们心中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深知“阴阳”两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拿古代很多名臣来讲,能够善终的往往都是平时低调、谦卑的人,那些招摇过市,最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所以,要记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曾经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卑贱时要锋芒毕露,富贵时要谨小慎微。这句话看着简单,实则能做到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那我们普通人做什么?可以做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小有成就时不得意忘形。记住一个人实现目标简单,守住初心很难。
凡事留有余地
逆境时自强不息,顺境时不落井下石。话不能说太满,同样做事也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关键时刻放别人一马,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效果,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千万不要把对方逼到绝路,因为兔子急了也咬人,每个人都有逆鳞,很多时候有人只图一时之快,结局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日后的自己多留一条退路。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符合孔圣人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方能左右逢源。可能有人会对这样的人不屑一顾。实际上“中庸”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学问,是一种修行高深的体现。深知中庸之道的人,往往比他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举个例子,有些人年轻时太过于霸道自已,因此把周边的亲朋友好友得罪光了,老年时,自己有点事情的时候,没人愿意帮你,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境地。
曾国藩家书中曾经写道: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讲的是做事情不要太圆满,有点小缺憾才是最美的,因为他深知月满则亏的道理。在这里引申一下他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多留一条后路,别把自己将来的给堵死了。
不要轻易许诺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对于自己认为不是很稳当的事情,就不要随便答应别人,轻易向别人许诺。因为一旦实现不了,就会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现实中人脉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身边的“朋友”自然而然也不会少。难免会遇到有些人托人办事的情况。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许诺,如果自己做不到就选择直接拒绝,并说明原因,别人不会真的怪你,千万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答应,最后又找各种借口推脱。这样不仅面子会丢失,到时候连里子也没有了。引申一点“拒绝”也是一种学问,直截了当,远比拖泥带水要强得多(长痛不如短痛不是没有道理的)。
举个最简单的的例子。比如说女生之间的逛街,你心里明明不想去,但你又没有直接拒绝,于是别人一直在等你,到最后,你实在推脱不开了,拒绝了别人。这时被拒绝的人心里肯定是这样想的:你不想陪我逛街,为什么不早说?浪费我的时间。有时候直接拒绝别人,别人非但不会生气,反而还不会因为你耽误对方的事情。
君子谨言慎行,说到做到,以信为本,不要信口开河,言过其实。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说话之所以非常的缓慢,不是因为他们口齿不伶俐,也不是装有学问,而是因为不敢轻率发表言论,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说到却没做到,就会让自己感到羞耻,所以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名节。
文章写在最后。
第一条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修养;第二条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举止;第三条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谈吐。当然,无论是修养还是举止,亦或是个人谈吐,真要铺开,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方面。笔者所讲的这三点,对于一个事业刚刚起步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记住一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人际圈子更重要。若要是能做到这3点,你的人际关圈子肯定会越来越大,这样自己的事业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