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职研,自我充电,你的焦虑就缓解了吗?
文:白鹿 张昕
来源:Dr昕理学(ID:PKUPsyXin)
原文标题:中年人的自我充电是老年人的保健品吗?
前几天,我带的一位在职研究生告诉我,她想放弃论文的撰写了。
她说:“我感觉看文献,解释数据对我而言太难了。这件事让我压力太大,而我的能力也真的没有达到写学术论文的境界。”
我说:“你觉得难点在哪里,可以和我沟通,看看能否解决,怎么解决。当然如果你觉得压力太大、能力不够,不想继续了,我也尊重你的选择。”
过了一会儿她回复道:“老师,其实我最近一直在扪心自问,学位证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要一个北大的证来向谁证明什么呢?我认为我并不需要。”
我问:“那你读这个在职研的初心是什么?现在目标实现了吗?”
她说:“初心是掌握真正的心理学知识,不被伪心理学欺骗。现在我也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所以我觉得这就够了。能不能拿到拿个证,从长远来看其实并不重要了。”
我说好的:“我明白了,你不必着急答复,再好好想清楚,我都尊重你的选择。”
你仍然有权放弃
和她聊完之后,鹿sama问我:“你不是说,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权和放弃权吗?现在怎么又劝她不放弃了。”
我说:“因为她前期该做的工作都做了,而且都完成得很好——你也知道我的,如果她的任务完成质量很糟糕,那我是绝对不会让她通过论文,更不会劝她不放弃的。
但她现在就差临门一脚,却放弃了,我觉得有点为她可惜。当然,如果这件事带来的情绪伤害已经超过了浪费学费、拿不到学位造成的损失,也请止损。
鹿sama说:“哎呀,那她现在这样怎么办呢?”
我说:“其实我并不担心她,我觉得她的思路很清晰,考虑得挺清楚的。我要做的只是再给她一点时间,去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要这个学位了。”
为何这样讲呢?因为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两种取向: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
简单来说,采取结果导向行为模式的人,非常在乎最后的结果(比如,取得学位证书),一旦结果失败,他们受到的打击会是非常大的;
而采取过程导向行为模式的人,看重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他们可以从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失败不会让他们一蹶不振,甚至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让他们更能应付今后的挑战,获得更多成长。
当然,现在的各种考证,往往也是迫于社会现实的压力;我劝那位学生不急于放弃学位证,其实也是出于这个世俗的考虑。
但是通过和这位同学的交谈,我认为,如果她真的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获得知识——知识也学到了,而拿学位的事她努力过了觉得够不到就放弃了,那么这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思考后的结果,而在我们社会目前的大环境大氛围中选择放弃,也是挺有勇气的做法。
因为过分纠结于考证的人(或者说结果取向的人),往往特别害怕失败、时时迫切需要向外界证明自己(也可能和内心的不自信有关,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满足感),他们也是容易被焦虑所困的那一类人;
而看重个人成长多于证书的人,反而不怕失败,因为他们比较的对象并非其他人,而是自己,他们关注的是自我的成长,因此他们反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自身能力,并且勇于进取。
我的行为是在为焦虑买单吗
鹿sama陷入沉思说:“其实我最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也报了在职研,我最好的女友最近也报了在职研——我们读这些自我充电、自我提升的课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就像你说的,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只是为了缓解心中的焦虑?
如果只是为了缓解焦虑,那我花这几万块去报一个在职研课程,是不是就相当于老年人花几万块买保健品呢?区别是他们缓解的是衰老、疾病的焦虑;我缓解的是被时代抛弃,被社会淘汰的中年危机的焦虑?”
我说:“首先,咱们要梳理清楚一点:焦虑这种情绪有没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
从进化上来说,人类的进步和焦虑分不开。就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被很多琐事牵绊而不自知,这是焦虑会像一个警报器一样提醒我们,你偏航了,该调整航道去追求你的真正重要的目标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缓解焦虑的行为本身是没有错的——无论是中年人的充电,还是老年人的养生。”
出问题的环节,并不是你去“对抗焦虑”的这个行为,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判断这个行为的合理性——即这些行为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你重新实现你的目标。
我说:“比如,你现在读这个在职研的目的是什么?你梳理过没有?”
鹿说:“因为:
1、我觉得心理学特别有意思,所以我想系统地去学习。
2、我想把我的媒体经验和心理学科普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始专业地做这一行,所以我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训练。
3、我想要一个学位,以后不用依靠你,我可以独立地去做这件事。
而我现在的焦虑是:
1、我想进入心理学这一行,但不知道能走多远。
2、我想做科普,但不知道能走多远。
3、我想不再依赖你,但不知道能不能走出你的光环笼罩。”
我说:“那么,你现在读研,其实正是对应着此刻焦虑的一个解决方案——所以没错,你读研,确实是在为你现阶段的焦虑买单。而你的担忧是,这份买单,到底是‘投资’,还是‘交税’,对吗?”
鹿说:“是的。我担心学到最后一无所成,然后就像那些买天价保健品的老年人一样……”
我说:“那你可以试试回答下面这几个问题,来看看自己的答案,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我觉得你可以坚持下去,这并不是一个‘交税’的行为。”
1、你购买的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保健品)是否是来自有保障的、正规的渠道;
2、透过包装的表象,这个产品的实质(无论是课程还是保健品)是不是如宣传一般“货真”?
比如,说是教授授课,确实是正规学校的教授给你们上课;说得到了国家认证,你确实能够查到相关的批文,而不是虚假宣传。
比如你上的研究生,上几年课,还带国家认可的硕士学位。而非那些来历不明的,三节课六万块的总裁培训班、成功学大师班、名媛\王妃培训班,这些才是对标老年人的天价冒牌保健品(价格死贵,还没luan用的那种)。说句题外话,真正能让你有所收获的投资,往往并不会太贵(比如我的课程!)
3、你的投入,有没有让你真的收获到想要的东西,有没有真的解决你的需求(职业规划/个人成长/养生保健)。
当然,这也取决于你有没有好好学/遵医嘱用药;
如果你的投入让你真正收获了想要的东西,那就是值得的。哪怕你报某个班的目标并不是去学知识,而是去积攒人脉的,那如果真的能得到有效社交,也算达成目标了。是不是焦虑也会缓解?
再退一步,哪怕你在课上呼呼大睡,至少解决了你的失眠问题,修复了身体……那也是有价值的!
再把咱们的话题说回来,大家大可不必纠结于“我最近的某些行为是不是因为我太焦虑了”,“这样的焦虑是不是有问题”诸如此类的疑问。
注意到自己的焦虑是好的开始,只有懂得焦虑的人才能真的尝试着做出改变。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应对焦虑。应对焦虑的首要任务恰恰是认识你的焦虑,并且透过(焦虑)行为更好地理解你内心的真实需求。
正视问题,积极应对,而非选择回避(放弃努力、不去想烦心事)。总之一句话,无论你的应对策略是舒缓情绪(比如正念冥想、购物、倾诉),还是解决问题(充电提升、购买保健品),只要行为能帮你有效缓解了焦虑,那行为本身就是有贡献的。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