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教育怎么啦?
教师的成长+家长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
公益人生,欢迎投稿:QQ1551410646
1
医患关系的紧张,大家有目共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政府的重视,民众的反思。可有多少人关心,应该最被重视的教育中,家校关系的紧张该何去何从呢?
前几天,接到上级部门打来的电话,有家长用信访的形式把学校告了上去,原因就是听说原任教的老师调走了,坚决要求该老师回来。
刚进入8月,一些家长的各种电话短信接踵而至,通过各种关系要求调换老师或者希望老师跟上去的信息天天都有,学校的正常行政工作就被这样那样的社会因素干扰着,需要拿出很多的精力来回应这些干扰。
一位老师正常调动,需要换任课老师,家长不依不饶,先用一个个短信指责,接着打电话抒发心中的不满,然后聚众到学校“问责”……没有任何先兆,没有提前沟通,没有事先了解实际情况……断定校长逼迫老师调走,断定学校不为家长考虑,断定老师不为学生着想。
怀孕生子,这是每一个女人的权利,谁都不能剥夺,但女老师不行。听说孩子的班级换了位怀孕的老师,家长就成拨地往校长室跑,要求坚决调换,如不换,就不依不饶,或者干脆一纸告到教体局……
……
每个人都有权力生孩子,也无法避免生病……任何一个单位的职工都是理所当然的,但落在学校,老师的身上就是不行,就要被人嫌弃!每位老师需要承担支教、交流、变老、退休等的无奈,但这个责任还是需要学校承担,又会有家长吵上门……
大家可知,老师们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曾记得看到过一张《教师职业病时间表》:工龄1年,是否过渡用嗓?嗓子渐渐吃不消;工龄3年,长期电脑备课,眼睛干燥模糊;工龄5年,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压力大,睡眠差;工龄10年,埋首备课,颈椎有点僵硬;工龄20年,生活紧张偶尔不规律,胃病找上门;工龄25年,久站后双腿时而麻木无力;工龄30年,各种毛病都出来了——这是老师的真实写照。
学校里有多少老师都是带病工作的,但上课、改作、辅导照样一丝不苟;又可知,有多少的准妈妈自从怀孕后没有休息过一天,挺着大肚子楼上楼下跑,教室办公室不停地转,没有耽误过一天的教学工作……
他们是因为在乎钱吗?不!如果可以,我相信200%的老师会选择在家休息。这些老师知道学校的困难,每一所学校的编制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多余的师资,代课老师又不好请,家长也不满意……一位老师的责任心驱使他们坚持了下来。
2
当前的教育怎么啦?
1.权利混淆。
就这么一个群体,谁都可以指手划脚,谁都可以指责,“这个老师我们不喜欢,必须马上换掉。”“我们要换成×××老师,其他的都不行。”“校长不答应,我们明天再来……”什么时候起,学校的行政管理由家长来掌控啦?什么时候起,家长的关注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学校的管理上来啦?我真的懵啦!
社会干扰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教师的尊严遭到无情地践踏,教师的教育权力被家长被媒体蚕食,舆论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老师,却以对佣人的态度对待老师!
学校、老师、家长各司其职,教育才能成功,像这样的混淆,教育的成功在哪里?
2.关注点变了
家长的关注点几乎都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上,字写不好,识字量少家长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去质问老师。现在学习教育是老师的事,家庭教育也是老师的事。家长们纵容孩子,家长不舍得管教孩子,也不允许老师行使教育的职责,导致老师只能明哲保身把学生当神一样供着,说不得骂不得,任由孩子无法无天!
3.信任缺失
只要遇到换老师,不管换好换差,家长都有话说,都会成群结对来校闹一次,好像不来闹过,自己的孩子会吃亏,学校会不重视。就是不相信学校会公平、认真地对待。
现在交通发达,不需用脚丈量;现在信访自由,不需像古时候那样告状有风险,或仗或绞或“滚钉板”,需受皮肉之苦。所以,只要对某一老师稍有不满,不会跟老师沟通,也不会到校长室了解情况,而是一封邮件就告到了教体局,更有甚者,直接到了市里,省里,中央,然后一级级下来,最后又到了学校。有的只要一句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有的只是一种误会,当面沟通就可以冰释前嫌……但就是喜欢这么大动乾戈,浪费许多无辜人的时间和精力。
家长只相信孩子的言行,只相信听到的片言只语,只相信看到的表面现象,对学校的信任度等于零——这是一种病态的现象,一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就像两夫妻整天互相猜忌,争吵不休所带来的后果是一样的。
4.功能错位。
教育中有一种畸形的错位,叫老师培养人格。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就是对老师的一种道德绑架。
在校学生,尤其小学生,除个别情况,智力水平不会相差很大,但是孩子们的成绩却是有天壤之别。孩子差异这么大,从表面上看是学习习惯的问题,是老师教育法的问题,往更深层看就是家教中人格培养的缺失。
我们常说,人格的培养要在学校中完成,老师的责任之一是要立德树人,要求老师有大爱,要因材施教,要对学困生有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这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在现实中更多的是一种幻想。
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举止得体,谈吐文明。但是孩子一回家,可能会被父亲非打即骂,甚至亲眼见到母亲被家暴。那么这个孩子心里,如何长出“文明”的种子?
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承担责任。但是孩子却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别人发生借贷纠纷,父亲背着母亲和小三约会。那么这个孩子如何理解“诚信”与“责任”的意义?
老师在学校里要求学生上进、努力,但是回到家里,他可能会被一种懒散、消极的气场淹没,那么他奋斗的激情来源于哪里?
老师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能塑造一个人的人格,不是说不能做到,只是这几率太小太小,因为孩子无法逃脱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骨子里的影响,他的人性不改,生活的表象就很难发生质的飞跃。
在教育问题上,老师和家长是同盟军,但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家长帮孩子扎根(培养人格),老师提供雨露阳光(文化知识)。这两个角色不能替换,更无法取代。
3
北京实验学校曾军良校长设定的“理想的教育”催人奋进。理想的教育应该由理想的教师与理想的家长,共同成就理想的孩子。
理想的教师:
教师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现在的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职责要求,但其实有些是超出了教师的职责范围的。比如承担教学任务之外,还得去从事大量的针对孩子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教育工作。正如我们不能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之外再去教授学校课程一样,学校和教师也要有明确的工作边界。
有别于家庭的自然性,学校终归是人为设计的产物。教育责任首先而且最终要由父母承担。
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履行使命、充满激情的教师。
2.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教师。
3.理想的教师,应该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方法科学、效果优秀的教师。
4.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善于合作,注重分享、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5.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6.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7.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具有反思与研究精神,不断发现教育规律的教师。
理想的家长:
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你自己的,不是老师的,你可以看电视剧,可以玩手机,可以打游戏,唯独不愿意陪孩子一起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你面对自己的孩子都如此没有耐心,又怎么苛求管四五十个孩子的老师对你孩子不细心呢?
学校,为何要做无限责任公司?“为了孩子的一切!”学校能做到吗?
国家在教育中应该做什么事情?当父母教育明显起不到作用,或者近乎不存在的时候,国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培训、监督的作用,督促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提升父母的教育力。
1.理想的家长,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家长。
2.理想的家长,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家长。
3.理想的家长,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家长。
4.理想的家长,应该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家长。
5.理想的家长,是永远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已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的家长。
6.理想的家长,应该是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来教训孩子的家长。
7.理想的家长,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性,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家长。
8.理想的家长,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家长。
理想的孩子:
评判,家长满意能否作为唯一标准?
家长喜欢分数,那会让家长满意的教育,不就是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家长如果是功利的,那么让家长满意的教育,不就是追求功利主义教育?你的教育必须让我满意,不能让我满意的教育就不是好教育!我就要投诉,就要给差评。于是老师头上不断有人拉屎,学校差不多成了滥砍乱伐的殖民地。
1.理想的孩子,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的学生。
2.理想的孩子,应该是积极进取,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
3.理想的孩子,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面前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4.理想的孩子,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
5.理想的孩子,应该是一个善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欢迎的“人缘儿“。
6.理想的孩子,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较少的时间赢得较高学习效果的学生。
我认为,理想教育的实现需要有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我梦中的理想教育环境只有一个字——“静”:校园宁静,没有一拨拨的外人来校检查或考核;老师心静,待遇高,福利好,不用挖空心思地通过做微商、办家教来赚点外快贴补家用;家长平静,不抱怨,有共情心,不焦虑,有教育力;社会安静,没有此起彼伏、似懂非懂的指责声……
清华教授宁向东说,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交流困难的;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愿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达到同一认知高度,用相同的认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