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家风”?
何谓“家风”?
赵忠心
何谓“家风”?
“家风”是一种风气、风尚、风俗。
“风气”,即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风尚”,即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风俗”,即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任何一个群体、团体、集体、单位,在共同生活中,都会自然而然地逐步形成一种共同追求、共同认可、共同履行、共同坚守的行为习惯、思想作风、价值取向等。这就叫“风气”、“风尚”、“风俗”。
诸如工厂有“厂风”,军队有“军风”,连队有“连风”,村庄有“村风”,学校有“校风”,班级有“班风”……同样,家庭也会有“家风”。
简单地说,所谓“家风”,即家世相传的风气、风尚、风俗。
“家风”是如何形成的?
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长辈所提倡,并通过日常生活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传递给子女、晚辈,用以约束和规范所有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从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家庭的风气、风尚或风俗。
学术界对于“家风”这个观念的界定、表述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完全统一。这并不要紧。
要紧的是,我们如何认识、理解“家风”这个概念的要点和精神实质。
我认为,理解“家风”这个概念,要注意五点:
一、“家风”是一种文化。
首先要明确,“家风”就是家庭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分层面的。分为文化表层、文化中层和文化深层。与此相对应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家风”属于精神文化,是深层面文化。
“家风”不是指的家庭生活中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比如喜欢吃哪类食物,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流行色的衣服等,这些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家风”的范畴。
而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精神上倡导什么,追求什么,贯彻什么,等等。即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高雅和低俗之分。不包括那些没有是非对错之分的层面的东西。
二、“家风”是一种家庭成员共同的信念、信仰、理想、追求。
信念,即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信仰,即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理想,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
追求,即利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点,并逐步成为行为规范,养成行为习惯。
“家风”的内容,既包括已经成型、形成的,相对稳定东西,诸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为人处世之道等等;也包括还未获得、尚未成型的,但是一直在极力倡导、积极探索、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等。
三、“家风”是一种行为规范。
“规范”,即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行为规范”就是判定行为是正确、错误的标准,言行举止依照的准则。
家风是世世代代建设,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被家庭成员认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为人处世之道等等,成为家庭成员都要贯彻、执行的标准、规定,即家庭行为规范。贯彻、执行了就会受到肯定、赞扬,违背了就要受到批评、谴责甚至处罚。
四、“家风”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不是单一的概念。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风尚、风俗。既然“成风”,就不是“单一”的了。就是说,“家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很丰富的。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即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世世代代家庭成员都认可并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为人处世之道的总和。可以称之为“风气”、“风尚”、“风俗”。
五、“家风”侧重于伦理道德层面。
“伦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
“家风”就是家庭文化。“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在家庭精神文化中,主要指的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思想观念。
诸如,忠贞报国、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敦品厚德、读书进取、重义守信、勤劳节俭、谦虚谨慎、勇敢坚韧、自立自强、宽厚诚实、团结友爱、和睦家庭等。
(2017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