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孩子最深的4种亲子关系,第二种最可怕

伤孩子最深的4种亲子关系,第二种最可怕

原创2021-09-18 09:15·男孩派

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父母如果用错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跟自己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作者 | 常常

闺蜜和我诉苦,说女儿最近越来越胆小。

客人问几句近况,她怯生生地看着妈妈,不说话;

在班里,她经常被同学戏弄,却不敢反抗;

老师推荐她参加朗诵比赛,她却不敢当众讲话……

闺蜜很纳闷:

“以前的她可不是这样,出门主动找生人问路,和同学有矛盾据理力争,任何才艺表演都踊跃报名。”

我对她说,孩子的这些表现,十有八九是因为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她回忆了一下,这几年亲子关系,的确越来越糟糕:

她是个急性子,注重效率,追求完美。

女儿是不紧不慢的性格,因此两人经常发生摩擦和争吵。

吵架的结果,自然是她仗着家长身份,极尽挑剔苛责,还强势地要求女儿认错。

久而久之,女儿不再自信大方,变得敏感胆怯,逃避人际交往,总是一个人待着。

回忆至此,她满是心疼与后悔:

“是我伤害了孩子。”

父母之爱本身并没有错,但方法不对,很容易怀着爱的初衷,做着伤害孩子的事。

养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陷入这四种糟糕的亲子关系。

控制型:

爱控制的父母,容易养出没主见的孩子

一个帖子在网上流传:

18岁的大一女生,性格好,勤奋好学,漂亮可爱,起初很受欢迎,可越来越不招人喜欢。

室友形容她;

“一点主见也没有,一点爱好也没有,什么事儿都要请示我,生怕自己做错,搞得我都有点烦她了。”

原来从小到大,她在父母的命令和要求下长大,稍有偏差就会被责骂训斥。

考大学、选专业,她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完全由父母一手包办。

上了大学,离开父母,她不知如何说话做事。

同学们愉快地体验大学生活,她却六神无主,每天都拉着室友问:

“我这样做好不好?我买这条裙子行不行?我参加这个社团行不行?”

她形容自己:空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

追根溯源,是父母控制型的教养模式惹的祸。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正确,只能做正事,那意味着,孩子不得不严格遵守父母的各种规则。

由此一来,孩子自己的精神生命,就失去了伸展和存在的空间,甚至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

新加坡一项为期五年的纵向研究显示,从小受控制过度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患焦虑、抑郁的风险也会更高。

父母爱控制,孩子易“空心”——没有“想要做”的事情,只知道“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

他们的想象力被限制,活力被压抑,韧劲被削弱,但总有一天,孩子要独自面对世界。

那个时候,父母意志再也起不了作用,徒留孩子慌张失控,茫然无助,止步不前。

溺爱型:

包办的父母,容易养出自私的孩子

看过一部令人压抑的动画短片《巨婴》。

男孩的父母对他极尽溺爱。

小时候,他只要喊一声“妈妈”,爸爸马上给钱,妈妈立马下单,玩具堆积成山。

长大后,他看到新款VR眼镜的广告,扯着嗓子喊“妈妈”。

父母年迈,积蓄无几,可他并不体谅,还大发脾气。

无奈之下,母亲掏出了自己的肾,儿子开开心心拿去,换了VR眼镜。

玩着玩着,他饿了,又开始喊“妈妈”。

可妈妈再也听不到了……

这时,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

他钻进了已经去世的妈妈的身体里,榨干妈妈最后一滴养分。

我们常说,惯子如杀子,骄纵养废物。

溺爱到最后,养废的是孩子,自食恶果的是自己,毁掉的是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

想起了我闺蜜。

周围人对她的评价是:“你啥都好,就是当妈当得太过火”。

儿子喜欢运动名牌的鞋子衣服包,她几乎上新一款给买一款。

儿子年岁越长,相应的东西就越贵,她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不让儿子失落,她开始买高仿。

没想到,儿子穿到学校,被同学一眼识破,逃课跑到她的单位,要她买正品。

同事看不下去劝架,她儿子愤怒地甩出一句:

“你怎么不问问我妈,她为什么这么没本事,还给我买假货?”

有人说她儿子不知感恩,有人说她不该打肿脸充胖子。

其实归根结底,这是溺爱种下的苦果。

溺爱的本质其实是父母没有把孩子当独立的人看待,他们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无条件满足、无底线纵容。

渐渐地,就给了孩子一种错觉:我是世界中心,一切必须围着我转。

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失控暴怒,歇斯底里。

溺爱是反向的、倒退的、反作用的爱。

父母当初给孩子的糖有多甜,日后就会被反噬得有多苦。

权威型:

霸道的父母,容易养出懦弱的孩子

曾有人问过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孙瑞雪一个问题:

“我的收入水平不高,我的知识水平也有限,我能培养好孩子吗?”

孙瑞雪回答: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有钱,是否高学历,取决于'规则’和'平等’。

我们的规则就是,我们要把那种等级关系、那种总是有一个人高高凌驾在我们之上的东西排除在外,使我们的生命都处在一种平等的状态中。”

一语中的。

很多家庭里,父母处于强势地位,习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

孩子若不服从,就非打即骂,用粗暴的方式让孩子害怕和顺从。

可“怕家长”并不是健康权威感的体现,是不平等的、单向的、以大欺小的关系模式。

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有口难言。

近期有个热搜,26岁男子小林,从小说话一急就会喘不上来气,还经常患肺炎,求医问药无数,都无法根治。

可小林从开始就知道病灶在何处。

6岁时,他误吞了一个哨子,但一直没敢告诉父母。

直到20年后肺炎再次来袭,医生在支气管中找到了哨子,小林才说出自己的心结。

原来他的父母非常强势,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且不允许孩子挑战权威。

小林隔三差五被父母批评,渐渐变得胆小懦弱,出了事不吭声,只能默默承受:

“小时候真的很怕挨父母骂,所以即便知道出了问题也不敢告诉他们!”

小林因为惧怕父母权威,让哨子在体内存在20年,差点酿成悲剧。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这种既令人心疼又怒其不争的孩子。

大人们总是说:

“太窝囊了,早说啊!”

“我这都是为他好!”

“他要是有我一半气场就够了!”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他们自己,就是懦弱孩子背后的权威型的父母——

强势霸道,唯我独尊,不容许孩子说“不”;

经常通过打骂等暴力方式,强迫孩子屈从。

这样养大的孩子,害怕冲突与负面评价,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社会交往中拼命扮演老好人,只为换取周围人的肯定。

内心呢?疲惫不堪、幸福感极低。

真正健康的权威感,不是靠年纪辈分,也不是靠暴力,而是靠父母的人格魅力。

令孩子发自内心信任、尊重、崇拜的权威,才是父母应该具备的权威。

忽视型:

冷漠的父母,容易养出缺爱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韦布博士举过一个例子,叫“沙滩上的凯瑟琳”。

凯瑟琳和父亲在沙滩上玩,正玩得开心时,妈妈说:

“到时间了,过来看书,你爸爸不可能陪你一天。”

这时,她的父亲没有任何表态,只是站起身,拍掉膝盖上的沙子。

凯瑟琳失望地从沙坑里走到妈妈身边。

多年以后,当凯瑟琳想起这一幕时,依旧很伤心: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景象让我感到如此的悲伤。”

表面看,是妈妈打断了她玩耍的兴致。

但根本原因,是父母双方对她的情感忽视。

妈妈不关注她玩得是否开心,爸爸没有任何回应。

韦布博士总结:

“情感忽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也许它每天都在发挥作用。”

想起身边一个阿姨的故事。

她的女儿小柔找了个“软饭男”,任父母苦口婆心劝说,就是不醒悟。

要知道,小柔的外在条件并不差:家境小康,名校毕业,工作体面。

男友待业在家,不找工作,或成天打游戏,或呼朋唤友胡吃海喝。

小柔却“看不到”这些,她帮男友付房租,替男友还信用卡,甚至给钱让男友买游戏装备。

每当周围人劝她悬崖勒马,她却振振有词地反驳:

“他24小时在家等我,我一回去就能看到他,有安全感。”

这句话直指根源。

她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她成长。

第一天上学、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演出这些关键节点,都是爷爷奶奶陪她见证。

小柔表面光鲜,内心匮乏。

极度缺爱的她,谈恋爱时自然被男友表面的关心体贴蒙蔽了双眼。

她不关注男友的上进心和品行,只在意他在不在家、会不会走。

忽视型的父母,就像影子一样,看似存在,但没有互动、没有陪伴、没有回应。

养育出的孩子,内心通常有个巨大的坑洞:匮乏自卑、迷茫无助。

为了填补坑洞,他们会失去理性,盲目向外抓取。

只要某个人给予他们爱和安全感,他们就会不顾一切、飞蛾扑火。

这也就是越缺爱的孩子,越容易误入歧途,或者遇人不淑的原因。

孩子是一面镜子,其短板和缺点,反射的往往是糟糕的亲子关系与教养模式。

那么,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呢?

《爱与自由》一书有一句话: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我想,健康的亲子关系,虽然没有统一标准,但有共通之处。

我们可以从两点入手:

第一,多倾听、少说教;多接纳、少挑剔;多鼓励、少批评。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真正为孩子好的方式,不是仰仗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去说教批评,而是以更高的视角、更长远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走一些弯路、吃一些苦。

当孩子需要我们时,正向沟通,积极回应;

当孩子不需要我们时,保持关注,给予抱持。

第二,温和坚定,赏罚分明。

做父母的,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过于放任,或过于禁锢。

其实,父母的作用,更像松紧带——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紧一紧,把孩子拉回跑道;

当孩子有序良好时,松一松,让孩子自我摸索。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有温暖的体验,他们才会被赋予自由、独立、完整的人格,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万物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

最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有不断成长、修正关系的父母。

用爱滋养孩子,用智慧引导孩子。

点个赞吧,愿每个孩子都在温馨有爱的家庭中,快乐长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