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成年人发泄方式:换头像、改签名、朋友圈三天可见

不然你就再也找不到我了

这是不念旧叔的第36篇推送

习惯把苦楚调成静音

一。

小孩清理情绪总是要闹得满城皆知,而成年人却是先从清理回忆开始。

改头像,换签名,设置朋友圈权限为三天可见,或者悄悄对某人屏蔽拉黑,成了好多人“环保式生气”的三步曲。

谈恋爱闹矛盾时,你哪怕咬牙切齿,但还是以一句“我没事,真的没事”结尾。

因为一点琐事闹不愉快,表面上什么都不说,只是像往常一样在临睡时道一句晚安。

等到对方也回了句不痛不痒的消息时,你迅速把一切社交软件的情侣头像换成其他图片,实在选不出适合的图片就直接换成纯黑或者纯白。

成年人的发泄的发泄方式很隐蔽,又总是期待。

打开朋友圈发了一段话,删了又写,写了又删。

期待这句话被看到,却又害怕这句话被看到,于是干脆把朋友圈设成仅三天可见或者仅自己可见,藏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性自愈。

二。

相对于小时候那个想胡闹就胡闹的自己,走上社会的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环保式生气”:

所谓“环保式生气”,是指内心已经生气到极端,但表面依旧(假装)风轻云淡,以不浪费资源、伤害他人、麻烦他人、不用收拾残局的形式,一个人安安静静发泄情绪的方式。

有太多人教导我们要控制情绪,教我们如何有情商地、有智商地化解问题。

但却几乎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发泄情绪,甚至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我们也会有情绪。

下面这些场景,你有没有似曾相识呢?

失恋了,比起找朋友倾诉,你更喜欢一个人,深夜买醉;

工作改方案时,你哪怕濒临崩溃,嘴上却还是说着“嗯,好的,我马上就改。”

被领导劈头盖脸一顿骂,你道歉、认错,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直到离开公司大门那一刻,被压抑住的眼泪才终于夺眶而出;

回到家,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你打开手机,想发条朋友圈,讲讲自己过得多么糟糕,却在反反复复修改好几遍以后,最终点了取消。

连你自己,都觉得自己太矫情了,还不如蒙头大睡来得实际。

摔手机太贵舍不得,摔盘子摔碗收拾又很麻烦,骂了人冷静之后还要去道歉,想想只有这种暗戳戳地表达自己不爽,不伤及旁人才是最优解。

成年人,连崩溃都做的这么懂事,也这么让人心疼。

三。

压抑的时间太久,总有一天会崩溃,可是,连成年人的崩溃也是“懂事崩”。

所谓“懂事崩”,是指成年人的情绪崩溃无法随心所欲,不能当众示弱,不能影响工作和生活——这种崩溃很懂事,也很无奈。

一个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其实就是一个大众状态的缩影,而电视剧的名字《都挺好》,就是对生活最好的解释。

明明每个人的生活早就乱成了一团麻,明明已经没有办法坚持看到明天的太阳了,但是想到所有能让自己牵挂的人和事,仍然还是会笑着对外宣称自己过得“都挺好”。

每个人都一样,第一天晚上哭到休克,第二天早上仍然若无其事地去上班学习。

不伤害别人,不浪费资源,不失为一种节约资源的发泄方式。

成长,大概就是逐渐把自己的苦楚调成静音的过程吧。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是的,我们的确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只是,午夜梦回的时候,忍不住要心疼下自己:

一段触动内心的话,默默念了好久截屏保存下来,选一张暗黑系的图片,悄悄发到朋友圈里。

打开购物车界面,看看里面一直没舍得买的爱物,静静地清空。

第二天早上起来,又是云淡风轻,生龙活虎。

有人觉得这种处理非常幼稚,但是也有人对此百试不厌,毕竟这类方式几乎零成本。

当你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无论是放纵的崩溃,还是“懂事”的崩溃,都让自己彻底地释放一次。

释放过后,明天继续坚强地生活。

生活很苦,愿那些漫漫长夜里哭过的人,都能更加坚强。

留言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