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为何如此风靡
珐琅彩料较厚处的釉面有极细的开片,并有明显的玻璃质感;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且无玻璃质感(不反光)。
珐琅彩瓷器的两大特性第 一,现存数量少。由于珐琅彩制造难度大、本钱高,制造一件珐琅小瓶常常要精描细绘3—4个月,所以传世的作品数量很少。据现有材料统计,在雍正7年8月14日至13年10月期间,共呈进珐琅彩“碗80对又17件,碟44对,酒圆36对,盘12对,茶圆26对又3件,瓶6对”。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共珍藏有清宫珐琅彩瓷400多件,有近200个花色种类。第 二,没有两件完整相同的珐琅彩。素胎入宫后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每件珐琅器都是单独绘画而成。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但是传世的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就成了珐琅彩高尚身份的代名词。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初期的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常见图案大都比较规矩,有九秋菊花、折枝大朵花卉、缠枝牡丹等;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纹饰则多是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诗词,凸显雅致。至乾隆时期,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但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珐琅彩瓷出现了西洋女人,由于乾隆对粉彩十分喜爱,于是,便有了珐琅和粉彩的结合的艺术品。
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不仅赢得清代皇帝后妃们的喜好,也赢得今人对其的偏爱。在今天拍卖市场上,部分藏家便把目光盯在了清三代时期的珐琅彩瓷。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充满玻璃的透明感,又不失釉色的饱满润泽,竟不知是以卷轴入瓷胎,还是釉色入画了。陶瓷制品是中国传统艺术、工艺的典型,历朝历代精品辈出。而馆中陈列的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又似乎与明代鲜艳的五彩、斗彩瓷有着些许不同。同样描绘自然界的姹紫嫣红,珐琅彩上的绿叶、红花的颜色与五彩、斗彩的红花绿叶不尽相同,并且虽然是传统花鸟题材,却好像平添了一种油画效果。
掐丝珐琅工艺发展到清代以后,制作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铜胎更薄,并且无砂眼,掐丝也更细,彩釉也比明代更加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镀金部分的金水较薄,但金色非常漂亮。清代晚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发展趋于停滞,总体工艺制作水平都不及前代,掐丝珐琅的胎体较薄,色彩鲜艳但很漂浮,做工粗糙。这个时期只有“老天利”,“德兴成”,等作坊制作出的掐丝珐琅工细,质量较好。他们所烧造的掐丝珐琅器物,造型多为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期的一些掐丝珐琅精品,器物上的款识大都是刻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