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和:脐左 右下少腹压痛=四逆散 抓主证活用经方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保和,整理/曹丽静
前面已经引述了《伤寒论》关于四逆散方证的条文,兹从略。这里主要谈四逆散证的腹诊特点。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适用范围远较王氏疏肝理气方为广泛。
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病案举例:
(1)李某,男,19岁,河北省冶金学校学生。2001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于元旦后下肢即出大量紫癜,呈点状及小片状,按之稍感疼痛,不痒、不热,曾服防风通圣散及西药无效。诊其腹症、舌、脉均如上述。
予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于5月27日又来治其头晕,诉上方服后紫癜即除,未再复发。
(2)申某,男,22岁,本校中医系学生。2007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入睡难,常躺下历2~3小时亦不入睡,但睡后即不再早醒,已1月余。白天当头部巅顶及太阳穴处发胀,诉有“血下不去”的感觉,并且头昏蒙,诉“看书似有不过脑子”的感觉。尤其下午及晚上头胀甚。并伴手足冷,大便干。平时两腿烦扰不宁,喜捶打,已两年余。诊其具前述腹症及舌、脉特点。
予四逆散合二陈汤,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9月13日。
头昏蒙及血不下行之感已除,两腿烦扰及入睡难已减十之六七。药后诉口渴欲饮,夜间觉烦热。
上方加丹皮、山栀、知母。7剂,每日1剂,水煎服。
9月20日再诊,诉诸症均除。
(3)苗某,女,19岁。本校中西医结合系学生。2000年2月27日初诊。
患者由7岁始即发尿频、尿不净,现每到一节课后的课间必须排尿,但去厕又常排不出而“等尿”,尿后又有不净感,颇为苦恼。平时少腹常有憋胀感。查其腹诊、舌诊、脉诊,均如上述之典型症状。
予四逆散原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3月5日。
诉已能在第2节课后排尿,但仍有不净感。
原方7剂。
三诊:3月12日。
能憋住尿了,现在可以3节课后再排尿,尿不净及等尿之感均除。
原方再服7剂而愈。
(4)李某,女,26岁,石家庄市工人。2004年12月21日初诊。
患者两颊满布痤疮已5年余。平时心烦急躁多梦,两腿烦扰不宁,夜卧两足灼热,常伸出被外始舒。咽部黏滞不爽,常欲咯吐却无物可出。便干已5~6年,两日一次,但便不净。查其具上述典型腹诊、舌诊、脉诊特点,并舌尖红,苔灰腻。
予四逆散加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浙贝母、苦参各10克,生大黄6克(后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2月28日。
痤疮已大减,未再新出。腿烦基本消失,夜卧脚已不再伸出被外。大便仍偏干。口渴欲饮。咽部仍觉黏滞。
上方加牛蒡子、射干、知母各10克。14剂。
3个月后来诊,诉服后痤疮已愈,除大便有时仍干外,余症均除。继予清热通便法收功。
(5)1989年暑假一开始,笔者即带学生去承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农民诊治疾病。到此地第二天上午,在某小学临靠操场的教室内诊病。病人都坐在长凳上等候就诊。突然有一50岁的男子“啊”地大叫一声,其呼喊声震惊了医生和待诊病人,大家都奇怪地瞅着他,却未见有何异常。可是,他却立刻走出室外,骑上自己的自行车,飞快地在操场上转圈骑行。约半小时后,他又坐在凳子上,但不过10分钟,又大叫一声。
笔者见此情景,赶紧问他哪里不舒服,其他病人也赶快让他看病。他说他就是承德人,距此地10公里,4年前因与儿子生大气,留下了这个毛病,必须隔10分钟到20分钟要大叫一声才觉舒,否则即胸闷难忍。去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病,已花去4000元,仍无效,今天听闻石家庄来医生了,就过来看病了。
笔者立刻想到了这是典型的肝气病,肝气横逆,冲激于胸则胸闷难忍,必大喊一声才能使郁闷之气得以排出。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难经·四十九难》曰:“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更使笔者联想到抗金名将岳飞《满江红》词中有一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活生生地勾勒出将军之官愤懑不平、直抒胸臆的激昂刚烈状态。此病患者也是如此。再查其腹诊、脉诊、舌诊,均具典型四逆散主症,于是开出四逆散原方。当时每付药仅3角钱,嘱其服两剂后到招待所再来复诊。
两天后的早晨,他来到了招待所,非常高兴地说,吃了1剂药后胸即不闷了,也不呼叫了,太感谢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还复发。笔者嘱其再服7剂,并留下他的家庭地址,由随队来的本校当地学生在开学前去他家再随访一次。开学后,该学生说,已去过他家,知其疾病一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