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陕西的客家人
陕西省西安市是世界四大古都(埃及开罗、意大利罗马、希腊的雅典、中国西安)之一,西安又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首都。陕西省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们客家祖地之一。现在陕西约有280多万客家人。
2008年十月,我曾参加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二十二届恳亲大会”。我是因为论文《刍论客家文化研究》入选这次国际客家人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有幸才参加这次盛会。在西安期间除了开会、考察陕西的客家人文外,还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
世界客属第22恳亲大会在西安市召开
十月十六日晚七时,世界客属第二十二届恳亲大会在西安南门瓮城拉开帷幕。此次大会主题为“炎黄根、客家情、促和谐、谋发展”,为期三天,来自海内外一百五十九个客家人联谊社团的三千多位客家人将通过恳亲联谊,共谋交流与合作。大会开幕式由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主持,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董中原、全国人大原常委、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刘盛良、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分别致辞。此次大会除了召开国际客家人学术研讨会、举行祈福活动外,还将举行西安市投资环境说明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陕西书画和工艺品展、西安特色饮食文化展等系列活动。
会议期间的交接仪式
会议结束后,我以梅州《客家人》杂志社编辑的身份考察陕西客家人的几个村庄,家乡人李隆秀教授为我作向导。李隆秀教授是广东梅县松口人,1957年考上大学后离开家乡,退休前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省政协委员,退休后参加客家社团活动,任陕西客家联谊会理事长。他对客家文化情有独钟,考察当地客家人文撰写论文,是目前国内有建树的客家文化学者。他向我介绍陕西客家人的情况和参观了几个客家村庄。
陕西客家联谊会于1994年8月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在西安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现有在册会员700余人。
客家人从广义的中原迁到南方后又从南方返迁到山西,经陕西客家文化研究所诤细调查,在陕约有28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陕西商州等地区。
客家后裔人在陕南商洛县罗家湾村,先期就有罗姓人4000余人,身处大山深处,从西安到此地有160多公里。现在修有村与村通的3米宽的水泥公路,但仍然路难行,在大山身处保留着深厚的客家文化,从建筑商有客家的建筑天特色,还保留着祖堂,逢年过节村民到祠堂参拜祖宗;特别是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客家语言,在罗家湾村,不论老人和小孩均会说客家话,保留了纯朴的客家文化和风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据说迁移到此地300多年,此村都未出现过刑事犯罪人员。保留着传统客家饮食,逢年过节,自己做甜饭(酒米糍粑)豆腐,味酵饭,婚庆保留客家风俗抬轿过火盆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至今还完好地保留了族谱,从族谱中讲述了从乾隆56年以来的宗人的各种记载和从广东长乐(五华)经过江西赣州等地迁来的,这些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记载,现今因年久失修和保存条件有限,有些已损坏,如果能及时进行抢救性的整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蓝田县葛牌镇75%的人口都是客家人(该镇有1.8万人),他们对客家情有独钟,该镇政府还准备举办客家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客家文化,发扬乐嘉精神,继承客家传统,传承祖先业绩,我们认为当地政府能这样的重视客家文化,我们客联会更应该义不容辞,大力支持,特别是可以通过活动来推动客家的事业发展,传播文化,发展经济。在山区的客家同乡还是生活在很艰难的境地,我们应尽力帮助他阿门。葛牌镇的客家人大部分姓齐和姓张,均是从江西迁至安徽,然后从安徽迁至此地的。由于辗转迁途,客家的东西保存尚少,但家谱均存,现也因保存条件有限,亟需抢救性保存。
李隆秀教授说:“近百年间,先后有部分客家人迁居陕西,这些人中有知识分子因工作分配落居陕西,我是工作分配到西安的,而今我祖孙三代都是客家人。现在陕西客家联谊会的领导人主要由在陕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国企工作的客家高级知识分子和企业职工组成。客家联谊会宗旨是以亲缘、地缘、血缘、业缘和文化缘为特征的乡谊亲情为纽带,构筑陕西与客家世界来往交流的“桥梁”,搭建从事经贸和文化活动的“平台”。目前已与海内外客属社团和知名客属乡贤建立了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在参观西安的名胜古迹期间,我边听导游讲解,边观看旅游地图。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古城,迄今为止已经历了3100年的历史沧桑。这里也留传下来了许多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各旅游景点的方位是:隋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区。钟楼,位于西安城中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处。鼓楼,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大街北院门南段。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区东北部龙首原上。华清宫遗址,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北麓。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观赏秦始皇兵马俑,这个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珍贵文物,而这个也成为了西安旅游的特色标志。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区内,是全世界保存的最完整的古城墙,踏上古城墙,仿佛时光倒退了千年,此情此情,也许只有您亲自来到西安旅游时才能体会得到。
西安古城墙
(本文发表在梅州市旅游局的《客都旅游》杂志2014年第1期)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瑜;校对:林诗晴;
策划:周逸帆;责编:李瑜;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年幼时因诸多原因而生活艰辛坎坷。老三届的中学生,曾参加学生大串联活动。1968年离开学校后,当过农民、村榨糖厂工人,学修家用电器、学修钟表,在福建等地流浪做工。知识和机遇攺变了命运,参加高考后终于圆了读书梦,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对文学情有独钟,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余家刊物发表文章约千篇(含网站);编著有《客家乡情》《客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书8本。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1998年吸收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在职其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受地方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对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有兴趣。先后聘为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顾冋、《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2009年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邀请参加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学术研讨会、西安客家学研讨会、赣州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有学术论文在在华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学院)等刊物发表。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