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B超引导下注入聚桂醇对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海南医学》
2018年1月第29卷第2期
B超引导下注入聚桂醇对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吴智慧1,唐小铁1,王艳娥1,宁勇2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注入聚桂醇对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无水乙醇为硬化剂,观察组采用聚桂醇为硬化剂,比较两组围术期应激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 12 h各应激指标水平除舒张压外均明显高于其余各时段的检测水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术后48 h血清应激指标血清皮质醇(Cor) [(201.22±16.27) ng/mL vs (199.58±23.47) ng/mL]、肾上腺素(AD) [(0.14±0.05) ng/mL vs (0.14±0.03) ng/mL]、去甲肾上腺素(NE) [(267.09±20.54) ng/mL vs (262.17±19.98) ng/mL]及血管紧张素Ang-Ⅱ[(51.34±6.84) pg/mL vs (49.99±6.78) pg/mL]及体征应激指标体温[(36.2±0.4)℃ vs (36.3±0.2)℃]、收缩压[(121.6±13.8) mmHg vs (120.3±14.5) mmHg]及血糖[(5.2±0.9) mmol/L vs (4.9±0.7) mmol/L]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72 h血清应激指标Cor [(203.22±18.01) ng/mL vs (201.47±20.13) ng/mL]、AD[(0.15±0.04) ng/mL vs (0.15±0.03) ng/mL]、NE [(267.10±21.45) ng/mL vs (264.54±21.38) ng/mL]及 Ang-Ⅱ[(49.86±6.25) pg/mL vs (50.65±5.67) pg/mL]及体征应激指标体温[(36.2±0.1)℃ vs (36.2±0.3)℃]、收缩压[(122.9±13.2) mmHg vs (123.4±11.3) mmHg]及血糖[(5.2±0.8) mmol/L vs (5.1±0.6) mmol/L]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过敏及血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出现腰部酸胀(4.7%)及发热(2.3%)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0.9%、25.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聚桂醇为硬化剂对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进行B超引导治疗,不仅能够对各应激指标有调节作用,同时能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B超引导;硬化剂;聚桂醇;肾囊肿;应激
文献编号:
1003—6350(2018)02—0170—04
单纯性肾囊肿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其发病率为 3%~5%,该类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1]。超声引导下注射硬化剂疗法对单纯性肾囊肿具有疗效明确、创伤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3]。硬化剂的选择是提高单纯性肾囊肿疗效的关键[4],而由于不同硬化剂使用引起的患者应激反应的变化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比较 B 超引导下注入不同硬化剂对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寻求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小的硬化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经 CT或B 超检查确诊为良性单发性占位;(2)所有患者均无肾囊肿手术史,初次接受手术者;(3)囊肿平均直径为 4~8 cm;(4)患者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意识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有恶性肿瘤者、感染性疾病者、严重器官障碍者;(2)肾包虫囊肿、囊壁钙化型肾囊肿、胶冻样内容物肾囊肿、肾囊肿合并肾功能损害者;(3)囊性肾癌者;(4)多囊肾者;(5)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最终入选 86 例,其中男性 46 例,女性 40 例,平均年龄 (40.5±11.4)岁。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肾囊肿平均直径、囊肿部位、临床症状、文化程度及 MMSE 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患者键侧俯卧位或卧位,首先采用B超(美国 GELOGIQ 400)探头对患者肾脏进行检查,确定囊肿的大小、位置、基本形态等,并设计穿刺的最佳进针路径及深度。穿刺并常规消毒穿后,采用5 mL 2%利多卡因局麻。超声介导下进行穿刺操作,当穿刺针尖抵达囊肿表面时迅速进针至囊肿内部,固定穿刺针后将针芯拔出。用注射器将囊腔内囊液吸尽后将1/4~1/3囊液量的硬化剂注入空囊腔中。其中对照组注入无水乙醇液,观察组注入 1%聚桂醇注射液。待硬化剂注射 5 min 后再次抽取囊液,若囊液仍为乳白色,则再次进行囊液抽取后注入硬化剂,直至抽取囊液澄清液体。
1.3 观察指标
于术前、术后 12 h、24 h、48 h、72 h 对两组患者体温、血压及血糖进行监测及统计。并于各时段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离心,取上清液后进行血清应激指标: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肾上腺素(adrenaline,AD)、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Ⅱ,Ang-Ⅱ)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差异。
1.4 评价标准
1.4.1 治疗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后3个月~1年患者囊肿完全消失为显效;治疗后3个月~1年患者囊肿直径缩小为原来的1/2为有效;治疗后3个月~1年患者囊肿直径缩小为原来的1/3~1/2为好转;治疗后3个月~1年患者囊肿直径未出现缩小,甚至增加,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不良反应监测 术后记录患者出现过敏、血尿、腰部酸胀及发热的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多组间采用 F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应激反应 (血清Cor、NE、Ang-Ⅱ、AD、体温、舒张压、收缩压及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及72 h除舒张压外其余应激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术后12 h的应激指标水平最高,明显高于术后24 h、48 h及72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及72 h的舒张压先降低后升高,且术后12 h的应激指标水平最低,明显低于术后24 h、48 h及72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应激指标于术后48 h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应激指标则于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表3。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3.0%,高于对照组的69.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过敏及血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出现腰部酸胀及发热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9% (3/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8.8% (21/43),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726,P=0.000)。
3
讨论
从生理角度上看,外科手术通过对患者去甲肾上腺以及肾上腺的分泌情况的影响,进而导致其心率及血压等一般生命特征的变化,主要会引起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6-8]。尤其当患者患有肾部疾病时,其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往往明显高于正常人,患者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变化更为明显;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越强烈,体内应激反应指标的改变也会越明显,进而引起生理紊乱,甚至会对外科手术的结果造成影响,降低手术成功率[9]。临床上多采用血清Cor、NE、Ang-Ⅱ及AD水平作为评估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影响程度的指标[10-12],其中Cor及NE参与多项应激反应过程,当机体受到手术等外界刺激时,糖皮质激素则迅速升高,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传递应激反馈信息,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体内Cor、NE、Ang-Ⅱ及AD水平在应激状态下的升高,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同时增加人体兴奋感及愉悦感。但若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即体内Cor、NE、Ang-Ⅱ及AD水平长期高于正常水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长期处于正反馈状态,很容易造成机体出现焦虑、抑郁、食欲减退等状态,同时减弱机体适应能力。故术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时间越长其机体适应能力越差。通常在手术成且术后无合并症情况下,机体越早解除应激状态,体内 Cor、NE、Ang-Ⅱ及 AD 水平越早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康复速度越快。本研究中发现,两组患者术后 12 h 体内血清 Cor、NE、Ang-Ⅱ及 AD 水平明显升高,随着时间推移,患者血清Cor、NE、Ang-Ⅱ及AD也逐渐降低恢复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24 h血清Cor、NE、Ang-Ⅱ及AD各浓度水平均已恢复,且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在术后72 h各应激因子才恢复至术前水平。说明聚桂醇注射液引起的创伤应激作用更小。据报道,患者应激反应程度与围术期安全性有关[13],即应激反应越高,患者出现手术意外的风险越高。这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相应证实。观察组应激反应程度较低,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安全性更高,故其治疗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B超引导下注射硬化剂法利用硬化剂能够使蛋白变性的功能,将肾脏囊肿壁内侧具有内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中蛋白变性、凝固,抑制该类细胞的分泌能力,并破坏细胞内环境使其死亡[14]。此外,硬化剂的抑菌抗炎功能,还能加速肾脏囊腔的黏连闭合,发挥治疗单纯性肾囊肿作用[15]。研究中显示,采用聚桂醇做硬化剂的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出现腰部酸胀及发热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由于聚桂醇呈泡沫状,进入囊内不易被剩余囊液稀释,效果持久[16]。此外,聚桂醇的泡沫状能最大限度撑开肾囊壁,扩大硬化剂与囊壁的接触范围,增强治疗效果。同时,泡沫状的聚桂醇对内皮细胞具有选择性,避免硬化剂因溢出而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采用聚桂醇为硬化剂对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进行B超引导治疗,不仅能够对血压、体温、血糖及血清应激指标等应激反应有调节作用,同时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硬化网
微创硬化治疗技术推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