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狗不理”包子远近闻名。近日,狗不理包子涨价上热搜,老招牌在当代渐渐“失宠”惹人唏嘘。
有个词叫“变本加厉(利)”,通过偷工减料,仗着祖辈的名号,唯利是图。多少老字号烟消云散,不是被时代淘汰了,而是经营者自己“作死”。那么经商到底应该如何才是正道?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里,涌现过一位伟大的商人,后世很多商人尊他为“商圣”。他曾“三聚财,三散财”,成了商界最早的传奇。
今天,我们来说说范蠡的故事,学习他的智慧,指导我们今天更好的经营事业和人生。
范蠡青年时代,曾在当时政治环境比较黑暗的楚国生活。后跟随越王谋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劝越王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范蠡在越王兵败,生死存亡之际,向勾践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并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才有了后来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后来越国取胜,越王劝其治国,他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大名之下,功成名就之时,他提出隐退:“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退隐前劝挚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楚国隐居,靠经营有道富甲一方,楚王请他为相,他说:“一介庸贾,不足为大王效力。所有财富可尽献大王。日后所去何方,还请开恩勿问。”散尽家财保身后,便辗转来到齐国,开始第二次白手创业。范蠡最后选择“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地,经营小生意“无敢居贵”,发财后富而好德,与人善仁。范蠡的经商之道,是为人之道、用人之道和经营之道,以道家的大爱无疆、以儒家的仁德为核心;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驰骋商场,叱咤风云,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从商之道,值得我们世代学习。
今天的商业模式早就进入了5G时代,但技巧只是手段,任何东西我们都要从了解他的道源和本质来指导我们具体的做事方法。中国人把经商看成人生大道,绝不仅仅是买卖行为,经商要求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也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所谓于己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小商也;于己有利而于人亦有利者,大商也;于人有利,于己无利者,非商也;损人之利以利己之利者,奸商也。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大商人并不重要,因为这个世界那么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站到山顶,但是如果一个人心安理得的生活,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都能从容面对,这也是一种成功。因为,到头来,不管你多会算计,最终评价一个人的是他的性格,品质,而这些只能通过自己的修行。范蠡和文种都是为越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能臣。但范蠡得以善终,而文种则被赐死。体现了这两人在危难来临之时的反应。范蠡提前预感到不测,所以就提前行动,退避。而文种后知后觉。原因在于,范蠡通晓《周易》--遁卦的智慧。按照此卦象:初六此时虽然和九四正应,但初六阴爻居柔位,又居最下位,说明他性格温和、地位不高,如此就可更好的隐藏。但初六具有优柔寡断、办事不决的性格,如果不提早的退让就容易错失良机。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却想走。那就为时晚矣。阴长阳消的遁卦,形容一种小人得势的情况。小人得势,贤明之士为了社稷的安危、或为保存实力,就需要暂时避开锋芒,以图时机到来时再去除掉小人。退让不及,就会孤掌难鸣,容易受到迫害。所以说,退让首先要懂得审时度势,也需要退让的把握时机。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时分清局势后,要当机立断,不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我们生于尘世即时缘分也是一种修炼,“对内”要学习社会运作发展的规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对外”才能及时响应周遭风云变化,时刻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