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复盘?
很多人对复盘有一个误区:认为“复盘”就等于“我做了什么”。
比如: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临睡前,总结一下: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收获?给自己这一天打个分;
周末,回顾自己这一周做的事情,发现没有达到预期,反思一下:是不是时间管理做得不好,没有能够腾出足够的时间?又或者:终于做完了一个项目,开一场总结大会吧。会上,大家凭着回忆和直觉,讲一讲在项目中做得好的经验、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把内容整理下来,封存起来,当成对这个项目的复盘……这也许是很多人习惯的模式。这种模式有用吗?有。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复盘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觉得“我做了很多事情”,从而感到很满足吗?或者,是让自己发现“我做得还不够好”,从而想办法去弥补吗?其实都不是。复盘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把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行动、每一个任务,都变成自己的养分,把它们吸收,化为己用,让自己比起过去的自己,再多迈出哪怕一步的距离。也就是说:一天过去了,它其实就已经过去了。你再去纠结它是否充实、是否留有遗憾,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关键的是:我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永远从过去获得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这才是复盘的意义。所以,很多地方会教你:要做每日总结,要给自己的每一天量化、打分,要经常反思“我做了什么”,要关注结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些方法对不对呢?都对。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里,其实效果是很有限的。一般人做事情,着眼于P和D。也就是:先考虑我要做什么,然后去行动。没了。也就是在行动之后,会去思考:我有没有达成我想要的结果?如果没有,是什么地方产生了阻碍?我如何能够克服它们、调整计划——这是反思。但最有效的是什么呢?是给PDCA循环,再套上一层“监测循环”,像这样:也就是说:在你整个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你都要始终跳出自己的角度,从第三方的视角审视自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记录下来,并加以审视,从中找出自己能够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也就是“我可以如何变得更好”。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复盘。复盘真正的意义,不是关注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着眼未来”呢?可以用IPO模型来讲。很多人不理解记录的重要性,把记录简单理解为做“工作日志”和“每日总结”,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一直都不提倡做简单的工作日志,记录下你几点几分做了什么工作、持续了多长时间——这样毫无意义。重点是什么呢?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记录下来“一切对未来可能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你面临的问题,可能是你采取的解决方式,可能是你产生的想法,可能是你作出判断和思考的逻辑……周一,我跟策划部门开了一场选题会。会上,大家讨论了手头正在跟进的一个内容项目的进度和后续计划。有专人做了会议记录,会后发给所有人——这是一个常规的流程。但这份会议记录是复盘吗?不是的。我在开会的过程中,会另外做一份自己的会议记录,大致记录下这么几个点:1、哪些想法令我耳目一新?记下来,以后也许可以借鉴。2、除了我发言的内容,还有什么是我想到但没有提出来的?记下来,也许能用到。3、大家提出的困难和困惑是什么?是否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模式?4、我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和结论?是什么使得我作出这样的判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也就是说:在会议的过程中,我会时刻切换自己的身份:一个是参会者的视角,一个是第三方的视角,用后者来观察前者,记录下前者的感受、想法、判断和收获。这当然很辛苦,也很麻烦,但只有这样做,你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个任务和项目,都好好地利用起来,让它们真正地“为你所用”。那么,具体应该记录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从这几个点开始:不用管格式,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再留待有空的时候,好好去加工和处理。记录下来的信息,如果没有对它进行整理,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一般会每天和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记录下来的这些碎片信息做整理,进行思考。大体上,我会按照这4个维度来思考——也就是前文“监测循环”里面的4个部分:这一步,可以非常好地让我始终紧扣“我要做”,而不是迷失在“要我做”之中。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毛病。难以拒绝,难以舍弃,反复奔走在那些不重要的琐事和事务里面,却遗漏了对自己来说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哪些步骤可以整合、省略、调整,更好地满足我的需求?我的每一期智识营,我一定不会“完全照搬”上一期的模式,而是一定会在里面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可能是一些环节,可能是一些内容,可能是一些跟学员互动的方式……每一期我都会去思考:这一期里面,有哪些做法是可以保留的,哪些地方还可以再优化?然后在新一期里面尝试新的做法。得到了验证和肯定,再把它沿袭到下一期;而反馈不够好的,要么砍掉,要么改掉……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先做到“好”,再努力去做到“更好”,最终让它无限接近于自己心中的“最好”。这一步,主要是针对工作中产生的碎片想法,把它们收集起来,再汇总到一起。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总是不断地在面临问题、解决问题,但如果不及时把这些收获记录下来,它们就会快速散失。那么下一次,当我们又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难以立刻调用出自己的经验,这岂不是非常可惜?所以,记录-汇总-复习,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强化自己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把那些“可能会用到”的信息储存在我们的“第二大脑”里面,等到需要时再去调用。这是比较大的一步。它实质上就是整合以上3步,去思考:在这个项目/任务中,有没有哪些东西,是我可以提炼出来、总结成方法论,迁移到别的地方的?举个例子:开了几次会议,是否能从中整理出一套比较高效的会议模式,试用到以后的会议中?运营一个社群,是否能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针,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是传授给别人?反复进行商务沟通,是否能总结出一套话术或心得,来更好地取得双方的信任、提高沟通透明度?其实,很多我在文章里分享过的方法论,都是我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归纳出来的。也希望你能总结归纳出属于你自己的方法论,这是第二步“反思”。也就是说:当你通过记录和反思,对自己的工作和项目进行复盘之后,一定要记得把这些成果“用起来”。也就是说:当你面临新的挑战和难题时,尽可能摆脱路径依赖,不要完全照搬以前的做法,而是想一想:我能否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把从过去总结提炼的东西,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