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商业模式探讨 去年软银投资的巨型独角兽WeWork爆发资金断裂危机,又是债务重组又是取消上市...

去年软银投资的巨型独角兽WeWork爆发资金断裂危机,又是债务重组又是取消上市,一众投资人损失惨重。墙倒众人推,大摩的股票策略首席分析师也跑出来挤兑WeWork,说 “为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提供慷慨资金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我一直理解不了WeWork能被看作科技企业的原因,也看不出它的商业模式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这不就是个大号的二房东么?怎么有了软银加持,就摇身一变成为和Uber,AirBnB并列的共享经济排头兵了。

Uber和AirBnB是用在线的方式来盘活个人闲散房屋,具备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属性。而WeWork几乎就是在还不错的办公楼里一层一层的租楼,然后再转租给有需求的公司。那这不就是一个批发再零售的模式吗?孙正义到底看上了WeWork的哪点特质从而不计估值成本地为它注资站台,关于这点我百思不得其解。

据说,在资金充裕的大牛市里,太在乎基本面是会耽误挣钱的。之前Luckin、OFO的商业模式一样为人诟病,但人家估值也涨不停,早期投资人个个挣的盆满钵满,成功甩锅给后面的接盘侠。

同样的经历,日常生活里也有,比如说,北京上海的房价涨太多被人诟病已久,但这并不妨碍房价接着涨了十倍。WeWork如果被定位成一家房地产公司,那估值恐怕只有它估值巅峰时期的零头,也吸引不来孙正义这样的国际大佬的关注和加持。只有积极拥抱“科技”,至少在商业计划书中拥抱“科技”,才能引来无数资本的热捧和关注。

最近读到一个叫做Ben Thompson的美股科技分析师写的一篇文章《什么是科技公司》(原文链接:网页链接)。Ben提出了对科技公司商业模式的一些有意思的关注点,笔者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生态

2)边际成本低

3)产品随时间不断迭代

创造生态本质上是要成为生态中各方赖以生存的核心,从而避免被竞争对手替代。芯片行业很多公司(如台积电、高通)依靠技术的不可替代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云计算行业(IaaS、SaaS)很多公司依靠绑定客户数据,客户数据迁移难度太大从而成为生态核心。

边际成本低这个很好理解,是许多软件和云计算行业投资人对投资标的最看重的东西。前期产品和市场开发完成后,后续的续费成本几乎为零。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科技公司开发的产品要尽量做到标准化,尽量做到容易操作简单客户容易上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二次开发的成本和人员培训的成本。SaaS模式受到热捧的一大原因在于基于云的标准化交付方式,极大节省了软件二次开发、本地服务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让软件销售的边际成本降低

产品随着时间不断迭代这是科技行业很多优秀企业的护城河所在。试想两款软件,一个是经过几年磨砺迭代了十几个版本的产品,一个是刚研发出来不久的产品,哪个软件更稳定?Bug更少?更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持续不断的产品迭代能让科技企业建立极高的护城河,让龙头企业和二三线企业随着时间的流逝拉开巨大的差距。有些投资人诟病科技行业“总是在变化”,不如几十年都不变的茅台好,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适度温和的持续不断的技术变化是科技行业头部企业的好朋友,能让科技企业如同老酒般历久弥新。

Ben所提的这几条,其实也是优质企业的特性,也可以拿来作为我们评估投资对象的指标。套用到三家共享经济的代表企业,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 创造生态:

Airbnb和Uber建立了平台,成为用户两头绕不开的撮合中心,随着用户数量和供应商数量的持续增长,这一生态也日益完善;而WeWork对于地产商而言是众多二房东中的普通一员,对应租客来说又是众多房东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2. 边际成本低:

随着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Uber和Airbnb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而WeWork需要不断租商业楼,资本投资重,且单位租金对应的单位收入看不到提升的可能。

3. 产品随着时间不断迭代:

这一点三者其实都不强,但WeWork的二房东模式又是属于这三者中最简单粗暴的,所以也是最无迭代可能的。

WeWork的衰败并不是外部资本偏好转变之类的偶然因素导致的,而是其商业模式和核心能力所内生决定的,膨胀的估值加速了这一衰退的过程,加重了这一失败的惨痛程度。

过去这些年,一二级市场积累了相当多的独角兽企业,随着资本退潮,这些独角兽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内生增长能力需要接受市场的检视,会有相当一部分类似WeWork的独角兽企业掉下神坛,行业去伪存真后相信科技公司们能够以更加健康的模式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