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它的帮忙 小伙不到半小时告别“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年纪轻轻的沈阳人小张深受该病之苦。小张今年32岁,患病已有一年,平日口服止疼药却效果甚微,最近疼痛加剧,吃饭、喝水都是问题。因为惧怕开颅,他迟迟没有确定手术治疗。几天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的医生只通过一个小小的“针眼”,就帮小张解决了问题,这多亏了东北首台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帮助。

  小张表示,自己被病痛折磨得无法正常生活,但又害怕开颅,最后选择了微创手术,通过一根穿刺针将能治病的“微球囊”导入大脑病灶处。然而,传统的微创也需要医生在X线指引下“盲穿”,也就是说,医生凭技术和经验进行治疗,一旦失败需要反复穿刺,容易造成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并发症。听过“盲穿”的介绍,小张既紧张又害怕。

  最终,盛的医生将东北首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3D结构光定位导航应用,让小张心里的石头落下。有了机器人“透视眼”和“机械手”的精准定位,医生无需“盲穿”,整个手术中小张从麻醉到苏醒时长不到30分钟,且创口只有针眼大小。术后,小张的疼痛感立刻消失,住院三日后便出院了。

  中国医大盛常务副院长刘云会教授介绍,脑部的外科手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医生如同“禁区的舞者”一般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时,为了更精准的定位病灶位置,不得不扩大手术的创口,这也增加了手术风险及产生的副作用。有了神经外科机器人的帮助,不仅能帮助像小张这样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还可以让脑肿瘤患者做穿刺活检更加精准便利。在这个“助手”的帮助下,神经外科医生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定位到患者颅内的细微病变,仅通过绿豆粒大(2-4毫米)的小孔,便能实现更加精准的微创手术。“传统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智能化,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今后,医院将把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经验分享给更多该领域的从业医师,提升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普及,让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刘云会说。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