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道德经》智慧故事|只有内心充盈,才能福至心灵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大意: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很难识别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邻的围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在本章中重点给我们描绘了一位体道之士的形象:小心谨慎、恭敬郑重、纯朴厚道、旷远豁达,可能貌不惊人,却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智慧。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晏婴和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澹(tán)台灭明的故事。

晏婴,字仲,谥号“平”,后人尊称他为“晏子”。齐国夷维(今山东
高密)人,他先后仕灵公、庄公、景公,从政50余年,齐景公时长期担任相国,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史书说晏子“长不及六尺,貌不及常人”,讲直白一点,晏子这人个子很矮,不够六尺长,相当于现在的1.4米,长相也再普通不过了。但历史上晏子的形象却又很高大,一直以品德、才干和忠诚为世人所称道。关于晏子的记述主要体现在三部历史典籍中:一是《晏子春秋》,二是《史记》,三是《左传》。其中《晏子春秋》一书囊括了晏子文化的绝大部分内容。此外,对晏子的言行、评价还散见于《论语》等书中。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晏子赞叹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子还活着,就是给他赶车也愿意。)”

司马迁为什么会如此仰慕晏子呢?在晏子的传记中,我们读到这样一则故事,现在已收入小学课本的《晏子使楚》,大意是说: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先是戏弄他长得矮,不把他当人看,故意设狗洞让他钻;接着又嘲笑晏子不配为使,讥笑齐国任人不当,显得“无人”;三是诬蔑齐人为盗,进而指责“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当然不是冲着晏子个人而是矛头指向他所代表的齐国,想显示楚国的威风,而晏子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最终赢得了楚王的尊敬,也有力地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在晏子之前,齐国还有一位有名的相国,就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自从司马迁将管仲和晏婴的事迹合写成《管晏列传》之后,世人便多将管、晏二人并称。这两人相比,谁更受人尊敬呢?宋代文学家苏辙认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指出了管仲生活上追求奢华享受的缺点,而充分肯定了晏子守礼清廉的美德。

再比如说,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澹台灭明,字子羽,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相丑陋(史书上记载他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孔子的学生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雍也》载: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向孔子进行大力推荐,但孔子此时却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总觉得澹台灭明长相难看,没多大才能,虽然把澹台灭明收入门下,却对他爱答不理,让他坐冷板凳。澹台灭明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学成后往南到吴楚一带游历讲学,澹台灭明并没有因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后来感慨地说: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是说: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后来在他聚徒讲学的南昌去世后,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在纪念缅怀这位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先贤,南昌城内有进贤门,东南有进贤县,进贤县有栖贤山,都是因澹台灭明而得名。

有人说,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看脸的时代”,的确现代社会生活是一场紧张、疲惫又绚丽多彩的舞台剧,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节奏快了,活动半径大了,但人与人之间交往反而浅了。在有限的接触时间里,“脸”,这个第一印象,就显得更加重要。很多人认为,“脸”长得普通,平日里就会被忽视;“脸”长得好看,就能引起关注,也就增加了几分胜算。实际上,人与人相逢、相识、相知,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人内在的魅力,所谓日久见人心。人生路漫漫,比外貌相比,一个人更应该注重自我提升,努力在智慧、德行、教养、个性等方面有所进步和完善,就像本章开篇所讲的那些“善为士者”,可能貌不惊人,内心却充实谦虚,温柔敦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句话,只有内心充盈,才能福至心灵。即使与富贵权势无缘,但“善为士者”拥有的思想与德行却更让人敬佩。拨开时间的迷雾,最后胜出在人心留痕的,终是那些具有良好修养、正直人品、出色才干和丰厚学识的人。

《中华诗文学习》主编、北京海淀区社区教育咨询顾问相京先生解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