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之死为什么是晚清的转折点?总不能靠苏乞儿保卫大清
僧格林沁1865年被捻军击败后处死,这确实算是晚清军事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清朝中前期的军队主要包括两种,也就是八旗军和绿营兵,这算是国家的正规军。八旗军包括满洲八旗,也包括蒙古各旗的军队,也包括清军入关之前在辽东地区已经编旗管理的汉人八旗。
清朝能够在东北崛起,主要依靠骑兵,征服东北蒙古各部之后,满蒙骑兵就成为清军的主力精锐。到入关之后,为清军攻城略地的,实际上就已经是投降的汉人军队了,但清朝最为信任的仍然是满蒙骑兵。
入关之后,清朝在各地设立将军府,分别驻扎一些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游牧民族为主组成的军队,作为镇抚地方的主要依靠力量。并且,清朝在这些驻地都另外修建满城,以驻扎这些满蒙军队。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满族,尤其是一些在农业时代比较重要的军事要点城市,都有一些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后裔,就是清朝驻军的后裔。比如现在著名的女明星佟丽娅,就是伊犁的锡伯族驻军的后裔,属伊犁将军府管辖。又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也是清朝时期满族、蒙古族驻军生活的地方。武威、荆州等地也有这种情况。
实际上,驻扎在各地的满蒙军队在各地不事生产,实际上是特权阶层,由国家财政统一供养,所以,这些军队在各地名义上是驻军,实际上早就战斗力衰退了。比如大家在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重看到的,吴孟达饰演的苏灿他爹就是广州将军,苏灿本人也属于这种人。
但这些军队退化得很快,战斗力很快就不行了。到康熙平三藩之乱的时候,满蒙骑兵的战斗力就已经严重衰退了,作战不得不主要依靠绿营兵。但清朝仍然始终把满蒙军队视为自己最核心的依靠力量,长期供养。
因为清朝始终很注意防范汉人势力在军事和政治中发展得过大过快,所以在军事上也长期维持着一支人数庞大的满蒙骑兵军队,在遇到比较重要的战争的时候,都要派出去参战,而且是作为绝对主力使用的。
但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不仅满蒙骑兵已经靠不住了,绿营兵也靠不住了,而以地主团练武装为主体的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汉人官僚组织起来的军队却发展得越来越快,发挥了主要作用。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捻军接踵而起。捻军和太平军不同,作战的机动性比较强,而湘军这时候的火器还不足以压倒捻军骑兵部队的冲击力,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机动性更强一些,本来被寄予厚望,结果却被捻军几百,僧格林沁本人也被俘后被处死。
僧格林沁死后,清朝视为维持统治的核心依靠力量的满蒙骑兵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只能完全依赖湘军、淮军和楚军这种地方团练武装发展起来的带有私人化军队特征的军队了。尤其是在李鸿章率领淮军剿灭捻军之后,淮军就成了清朝当时的主要军队。
这种局面持续了二十多年,一直到甲午战争中,淮军受到严重打击,势力才削弱了。这之后,清朝让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同时各地也都各自组织地方武装,比如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清朝就连远在西北甘肃的甘军都调来了。
在这个意义上,僧格林沁是清朝军事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在这之后,清朝赖以建立统治的满蒙骑兵就已经完全衰落了,最后一支蒙古骑兵也随着僧格林沁之死而被消灭了,清朝的统治只能依靠汉人军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