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泰帝为什么没有庙号?因为他不是核心

明英宗

夺门之变本身就是个悲剧,而这个悲剧的祸根就在景泰帝继位的时候种下了。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北狩,也先拿着当人质,到处讹诈明朝边关将帅,乃至围攻京城,敲诈财物,甚至以朝见英宗为借口,诱朝廷大臣也去当人质。好在当时朝廷主意比较正,也先没有得逞。

这时候明朝上下都比较恐慌,皇位空悬,觊觎的人也多。当时至少出现了三个人选,分别是英宗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宪宗,其次是英宗胞弟郕王,也就是景泰帝。除此之外,还有仁宗的儿子、宣宗的弟弟、英宗的叔叔襄王。

宣宗死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英宗和景泰帝两个儿子。宣宗驾崩时,英宗还很小,当时就有人提议立襄王为皇帝。但这时候宣宗的生母也就是仁宗的皇后张皇后表示,坚定支持英宗登基。成祖登基后对亲王防范比较严格,亲王无故不得出封地所在的城,要到朝廷来朝见,除了必须有皇帝见召的命令,还必须有金牌为凭。为了防止有人以迎立襄王作乱,张皇后特意将襄王的金牌亲自收起来藏着,以免被人利用。

英宗北狩时,宪宗还年幼,而这时候朝廷上下都比较恐慌,正是所谓”国赖长君“的时候,所以他很快就被排除了。这时候又有人提出来迎立襄王,但英宗的养母、宣宗的孙皇后支持立宣宗的小儿子、英宗的弟弟郕王。

原因也简单,郕王当皇帝,孙皇后好歹也还是皇太后,但是襄王是宣宗的弟弟,如果当了皇帝,孙皇后很尴尬,宣宗的位置也很尴尬。他又是英宗的叔叔,如果他上位,英宗基本上就没啥指望能回来了。就算英宗回来,就更加尴尬了。总不能叔叔当皇帝,侄儿前任当太上皇吧?

孙皇后

孙皇后也不是英宗的生母。但是在宣宗的时候,先立的胡皇后无子,又无宠被废,孙皇后悄悄抱养了宫人的儿子抚养,当成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所以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谁,史无明载。英宗登基后,她被尊为皇太后。

英宗本来就是孙皇后当初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抱来的,结果张太后去世后,英宗被王振诱导,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北狩,她又没什么依靠了。

如果英宗是这个年龄突然驾崩,国内外还比较太平,孙皇后的选择其实想都不用想,当然会是立英宗的儿子宪宗。虽然英宗不是亲生的儿子,怎么说是自己抚养大的,也跟儿子差不多,儿子的儿子当然也就算是最接近亲生的孙子了。

郕王就不同了,郕王出生时,英宗已经被确立为太子,所以郕王的生母吴贤妃也还在。如果郕王登基,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他会尊称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孙皇后虽然也是生母,但毕竟人家是皇帝的亲娘,远近亲疏是不同的。

但问题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弄个娃娃皇帝,朝廷上下没有主心骨,大明帝国能否安然渡过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就很难说了。为大明帝国安危计,只能另立长君。襄王疏远,宪宗年幼,那么就立郕王好了。

一般而言,皇帝外出亲征时,被留下”监国“的人,一般也都会被大臣默认为皇帝已经默认了这个人是有资格在特殊情况下继位的。襄王之所以先后三次被提出来当作继承人,就是宣宗在亲征汉王时襄王和郑王奉命留下监国。而英宗亲征瓦剌时,留下监国的人也是郕王。对出发时的英宗而言,这个决定其实并不奇怪,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还太小而弟弟郕王已经成年了而已,都是和他血缘上比较亲近的人,而且这也是有先例可循的。但对大臣和留守的人来说,在英宗被俘之后,就会出现继承权之争。

孙皇后在《明史·后妃传》上的形象一般,至少没有”贤“这种最常见但也是对后宫妃嫔最高的评价。但很显然的是,她是很精明的,在关键时刻也很有主意。在胡皇后以无子请求逊位的时候,孙皇后就曾表示谦虚,说皇后现在生病,说不定哪天病好了就生了儿子呢?这显然是在精明强干的宣宗面前卖乖固宠的手法。

英宗被俘之后,北京人心惶惶,孙皇后自然很清楚,这时候如果她非要坚持立英宗的儿子,危险是比较大的,但立郕王她又于心不甘,所以,她做了一个看上去折中的决定,同意立郕王为帝,但同时指定立英宗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宪宗为太子。

这就是说,她做了一个”隔代指定继承人“的决定。为自己选择继承人,这是任何一个主权者自然而然的权力,天经地义。不要说贵为天子的皇帝,就是普通老百姓,以谁为自己的财产继承人,也是他的权利。当这个权利也不完整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这种隔代制定继承人的做法,孙皇后当然不是第一个。

明宣宗

宣宗的父亲仁宗就因为过于仁厚,成祖并不喜欢,成祖更喜欢阴险狡诈而且好勇斗狠的汉王高煦,曾多次明确表示想要易储。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仁宗皇后张皇后很会做人,很得成祖夫妇欢心,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缙在成祖咨询意见时很委婉的说了句”好圣孙“,也就是说,虽然仁宗并不像你,但是孙子很像你啊,这不是一样的吗?所以,成祖在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立宣宗为皇太孙,也就是说,为仁宗指定了继承人。

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做法意味着:第一,公开表明自己并不喜欢现在这个继承人,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第二,现在的皇帝的权力是要受到约束的,主权是不完整的;第三,也是更为明显的,隔代指定的继承人才是自己真正愿意承认的继承人,只不过是他现在因为各种原因,还不能继位,所以由目前的继承人临时性的看守而已;第四,向继承人明确表示,这不是属于你的东西,早晚要还回去的。

仁宗与景泰帝不同的是,仁宗短命,而景泰帝却不短命。

仁宗登基后,宣宗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但仁宗只有十个月就驾崩了,宣宗就顺利上位了。虽然仁宗以仁厚著称,但那是他当太子的时候,还没有享受过皇权在手生杀予夺带来的快感。他登基后,曾因为大臣在朝会上当面和他争论,他就下令把这个大臣给囚禁起来,直到临死还惦记着这件事。如果他当皇帝时间长一点,宣宗是否还能保得住他的太子位,就不一定了。

也可以参考宣宗本人的做法。宣宗的第一个皇后胡皇后,是永乐十五年,由宣宗的爷爷亲自主持给他娶的,而且指定立为皇太孙妃。也就是说,胡皇后之于宣宗,和宣宗的太子位之于仁宗,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成祖指定的。但宣宗并没有因此就特别客气,而是在他登基才三年的时候,就下诏废黜了胡皇后,另立孙贵妃为皇后。

但景泰帝不但不短命,而且在他为核心的大明帝国中央的领导之下,安然渡过了英宗北狩带来的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危机。要知道,他登基的时候,面临的不仅是乘胜而来的强大敌人,而且朝廷比较重要的文武大臣都被英宗带着亲征去了,留下的都是原来并不在帝国核心决策权的文武官员。长期驻扎在北京的明帝国精锐京军也被英宗带走了,也先扣关时,北京的城防相当空虚。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盘,当时才二十三岁的景泰帝居然也翻盘了,成功抵御了来势汹汹的也先,使大明帝国危而复安。也就是说,景泰帝无论是对大明帝国的社稷而言,还是对朱家的皇权而言,都是有大功的。

对这样一个皇帝来说,他自然不甘心被人当作傀儡和皇位的临时看守。所以,景泰三年,他下诏废掉了太子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同时,他还做了两个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废黜了反对废掉现任太子立自己儿子见济为太子的皇后汪氏,另立新太子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此外,为了安慰已经回銮被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英宗,另立英宗的两个儿子为亲王。

夏五月甲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为皇后。封上皇子见清荣王,见淳许王。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用意非常明显。第一,表明国家局势已经基本恢复稳定;第二,朝廷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可以无视大臣的反对来废立太子和皇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向朝廷内外公开表明,现在他才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核心,并不是临时看守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他说了算。

此前,在英宗回銮之后,他无视大臣的反复请求,拒绝去南宫朝见英宗,也拒绝大臣朝见英宗,并且,为了防止有人以英宗复位为借口发动政变,干脆将英宗幽禁在南宫,不仅锁了南宫的门,连锁芯都灌了铅,让人打不开。而且,他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而尊他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也就是说,他不仅不会把皇位还给英宗,而且也废除了孙太后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的发言权。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的是,他什么都算到了,却没有想到,他自己的儿子见济在被立为太子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多点,就夭折了。而他只有这一个儿子,没有其他儿子。而且,有史料称,景帝后宫挺混乱,比较好色,甚至从教坊司多次找过妓女,其中著名的就是李惜儿。但他如此广种,却没有什么太子之外的收获。

到景泰八年,他病重的时候,还没有太子。群臣请立太子,他”不听“。这里的原因不难理解。群臣所谓的请立太子,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求他恢复英宗的儿子宪宗的太子位。但他这时候才三十岁,多少还有些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还是有康复的可能,于是表示拒绝。

一般而言,碰到这种情况,自然而然的选择就是从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继承人。但他麻烦的地方在于,他唯一的亲兄弟英宗也当过皇帝,而且还在世,英宗的长子又曾经做过太子,而且是被他自己废黜的。如果他不想打自己的脸,那么就只有在英宗其他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如果他反对英宗一系的近支继承,那么就是当时又有人提出的,迎立襄王。如果他肯就坡下驴,在这个与他执政的八年相始终的太子问题上向大臣妥协,那么立宪宗为太子相对而言是比较顺理成章的,而且也符合当时大臣的期待。

明景帝

他还没来得及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安排,他意料之外的政变发生了,也就是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宣布将景泰帝的帝位废黜,恢复为郕王,连他生前为自己营建的陵寝都被销毁了。一个月后,郕王薨,没有能进入帝王陵寝,而是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至于景泰帝究竟是自己病死的,还是英宗下了黑手,没有定论。一直到宪宗继位,才又给他恢复了帝号。

而在徐有贞、石亨发动夺门之变之前,他们曾经向孙太后请示,孙太后表示同意他们这么干,帮英宗复位。虽然无论孙太后是否同意,他们都会这么干,但有这个程序很重要,因为这个程序标志着他们的行动的正当性、合法性。当初群臣表请郕王继位,郕王逊谢,群臣正是在请示孙太后之后,以太后的名义敦请,郕王才继位成了景泰帝。而英宗复辟成功后,她又恢复了皇太后的地位,景泰帝的生母又被剥夺了皇太后封号,改称宣庙贤妃。

所以,皇太后、皇后这种身份平时看着似乎用处不大,但在关系到皇位继承的时候,她们的决定往往是能够左右结果的。这也是皇后之所以与天子同为生民父母的意义所在,就因为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皇帝的主权,在某些关键的”决定时刻“,她们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孙太后幸运的地方在于,她和英宗的身体健康状况都还可以,熬到了景泰帝病危,皇权继承出现了危机,而他们也等来了恢复权力的机会。虽然孙太后为景泰帝指定的继承人未能顺利继承景泰帝的皇权,但英宗复辟的结果对她而言,要比宪宗继位更好。

更重要的是,景泰帝被废之后,以亲王之礼下葬,宪宗虽然为他恢复了帝号,也修缮了陵寝,但没有为他确立庙号,后来也未将他迁葬明朝帝陵所在,这就意味着,宪宗之后的明朝诸帝也未承认他的领导核心地位,而是把他当作临时性的帝位看守者。

也就是说,景泰帝在位期间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并未达成,他的地位甚至不如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兴献王还有睿宗的庙号,可以附主太庙,而景泰帝却不能。一直到明朝灭亡,南明政权建立,才终于给了景泰帝一个庙号,代宗。这个庙号的含义不言而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