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当你相信因果时,才能对世间苦难无所畏惧
一、
世间并无苦海,苦海皆源于执念。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四处去寻找解脱苦恼的方法,有一天他来到一个禅师面前,他就跟禅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并且向禅师请教解脱人生的办法。
禅师就问他:“那是谁捆住你了呢?”
这个人说:“没有”,禅师又说:“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
其实世间的多数人都是如此,并没有人真正捆住住你,只是你的心里存在执念,不愿意放开人生应该放开的东西。
世间烦恼之念皆是由心而生,我们看见的事情并不是事实的本来状态,当一件看似不好的事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将这个事物过度的恶化,让一个本来不太糟糕的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此让自己更加痛苦,这个时候苦恼便产生了。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好,世间的很多烦心事其实都是庸人自扰,就像南怀瑾先生说的:“无故寻愁觅恨”。
所以说真正束缚你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情绪,而在这种状态下,就要有足够洒脱的觉知状态,来释怀这一切执念。
《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意思就是说:通达生命之道的人能够在危险的境地放手离去,而凡夫俗子则沉浸在世间的苦海之中无法自拔。
这个苦海,有的是因为主观意识的偏见,而有的则是因为自己欲念之中的贪心,不管原因为何,两者带来的结果都是让自己产生一个“心牢”,而渡过苦海的根本智慧,则在于自己是否拥有明智的心性基础。
“执念”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就在自己看不透世间俗事的表象,而执着于表象之中。所以佛家说:见诸相非相,才能即见如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慢慢修炼之后,才有能够放空和坦然的状态。
能不以事物表象束缚自身,明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才能以此修炼一个真正洒脱释怀的心胸状态。
你若不懂因果,则会不甘心于世俗际遇,如果你明白因果,才能够顺应自然,但是当你相信因果的时候,你就会无所谓世俗苦难。
世间因果不虚,万相背后自然有事物的本质,所有看似糟糕的当下,也就是那个需要你忍耐的过程,并非是糟糕本身,只是你的情绪看不破这表象,突破不了世俗偏见而形成的错误结果,所以你无法释怀。
二、
但是当你懂得背后的因果之理之后,也明白了道家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智慧,体悟到世间万事皆有因果,也有祸福相依,任何事情都是阴阳两面共同存在的,也是不断变换与发展的过程。
当你感受到这一切之后,此时你的概念之中也没有世俗所谓的好坏了,更不会因为当下的际遇而生出情绪。
《菜根谭》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意思就是说:饱尝人间酸甜苦辣的人任由时间反复无常,总是懒得睁开眼去注意一下;而看透世间人情冷暖,即便被人呼牛唤马的吆喝,也不过一味点头。
这句话中所说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尝遍世间之味之后,再懒得睁开眼去管他翻云覆雨;而另一种人是看透世间沧桑之后,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之中都能无动于衷,从容处事。
而这就是看透事物背后至理之后,能够明心见性的智慧状态。
有一位高僧特别喜爱兰花,在山中生活三十年,平时就爱种些花花草草,兰花也是他非常重视的东西。
有一次他有事要下山,临下山前就嘱咐自己的弟子要好好关照兰花,谁知道弟子给兰花浇水的时候,不小心将兰花碰到地上,非常惊恐,担心师父会来责备。
但是当高僧回来之后,并没有表现出责备的态度,弟子不解问他为什么,而师傅就说:“我并不是为了生气才去种兰花的。”
如果说情绪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执念也不能对事物产生好的影响,那执念本身也就没有任何有益的作用。
就像高僧的状态一样,他并不是强忍着不生气,而是他觉得这件事情没必要让自己生气,他的目的是体会种植兰花的快乐,但绝对不是因为打碎一盆兰花引起的嗔心,这样的人生状态,自然能够摆脱世间苦海。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