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一个卖轮胎的,为什么可以定义餐厅的等级?
前些年开始,“米其林星级美食”的概念被国内越来越熟知,有时候人们认为一个餐厅太贵了,可能也会说“这么贵,你以为你是米其林餐厅吗?”。
确实好像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将“贵”、“好吃”和“米其林”联系起来,可是对此不了解的朋友肯定会纳闷“米其林不是那个卖轮胎的公司吗?为什么好不好吃是他们去评定,而且受众还那么多呢?”。
所以这次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米其林和“米其林美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卖轮胎的米其林,是怎么开始评定餐厅的呢?
众所周知米其林是一家生产轮胎的著名公司,该公司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很有贡献的,比如在1889推出了第一条可以拆卸的自行车轮胎,在1895年推出了第一条轿车用的充气轮胎,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说,米其林也算得上是“历经百年、贡献卓绝”了。除了在自己“本职工作”上的优秀表现之外,对于专注于美食的人来说,现在说起“米其林”可能先联想到的是“米其林星级餐厅”。
米其林公司对于美食的评定源自于其发行的《米其林指南》这本刊物,其实最初这本《米其林指南》诞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人们多开车出门去找东西吃而已。
因为当时的汽车轮胎产业起步也没多久,人们还不太有开车去旅行、开车去路途远些的地方找东西吃的习惯,所以借着1900年巴黎召开万国博览会的契机,米其林公司将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等等信息整合到一本小册子上,这样就会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意愿开车出去,轮胎消耗的也更快,米其林的生意不就更好了嘛。
随着米其林的发展,这本红色的《米其林指南》名声越来越响、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的游客循着上面的指引去找餐厅品尝美食,也越来越多的餐厅在意这本手册上对它们的评价。而且米其林也很好的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们开始组建专门的美食品鉴团队,不断的去发掘、尝试更多的餐厅,让《米其林指南》愈发的完善。
直到1926年开始正式启用星号作为级别来评断餐厅的优良,由此才诞生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米其林星级餐厅”。
米其林星级餐厅都很好吃吗?到底不同星级代表了什么意思?
米其林真正的星级餐厅有三个标准级别,分别是一星、二星和三星,代表了不同的烹饪水平和推荐程度,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米其林一星:比较优质的烹饪水平,开车路过的话,值得停车一试的餐厅。
米其林二星:出色、优秀的烹饪水平,算是不容错过的、值得驱车前往的出色餐厅。
米其林三星:卓越的、出类拔萃的烹饪水平,值得专门安排一次行程去品尝的餐厅。
除此之外还用叉和匙来代表不同的用餐舒适度,1副叉匙代表及格线的“基本舒适”,叉匙越多说明用餐舒适度越好,最高5副叉匙代表顶级豪华的舒适度,这算是综合餐厅的环境、服务来评判的。
米其林的星级评判主要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比如:食材的水准、烹饪技术和口味、创新水平、烹饪水准是否能稳定维持等等,这其中除了宣传运作之外,也算是得力于米其林堪称“神出鬼没”的美食品鉴团,让餐厅和厨师不敢懈怠。所以这百年左右的时光当中,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前些年也开始进入国内发掘餐厅了。
欧洲之外,“米其林餐厅”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已
虽然米其林在很多国家倍受推崇,一家餐厅如果被评为“米其林星级”餐厅之后就会声名鹊起,但凡事难有绝对,比如对于中餐来讲,《米其林指南》的评定只具备少许的参考价值。
所谓“米其林餐厅”的这个美食文化源自于欧洲的法国,虽然法国的美食也是世界闻名、倍受推崇,美食文化也没有高低贵贱的却别,但美食文化的差异性可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说任何一种美食文化都不单单只是菜肴本身,脱离了当地的人文、物产、历史、饮食习惯等等因素之后,任何美食的魅力都会消弭大半。
所以“米其林餐厅”这种以欧洲美食文化为基础的美食评定方式肯定是具有局限性的,虽然米其林的美食品鉴团是由全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人组成的,所评判的标准也是有食材、性价比、烹饪技巧、创新水平等等硬性条件决定的,但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个人的口味差异、立场不同的选择等等,所以《米其林指南》推荐的餐厅是很好的参考,但并非绝对性的判断。
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于米其林餐厅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收藏哦。
大家对于“米其林餐厅”是如何看待的呢?可以评论分享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