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炼成一部让观众叫好的影视剧?| 剧说服饰史

来写呼声比较大的《鬓边不是海棠红》,防杠说明见:影视剧吐槽的那些事儿:专业解答“杠”和“疑”

其实这部剧我的倾诉欲不那么强,因为同时期的服饰科普内容之前算都写到过一点(请留意文中穿插的链接),不过大家都挺想看,我就剖析一下一部服化道看起来质量还不错的电视剧是如何“炼成”的?

好容易满足的观众们

我不得不说于正团队应该是目前最能发挥服化道价值的剧组了。2018年拍《凤囚凰》(👈🏻点击浏览相关文章),他可能只是发现服化道容易制造话题,是天然的热点。但2019年的《延禧攻略》开始他就完完全全发现在服化道上做一点“文化性”投入,就产出的非常正面的口碑,从而提升整部剧的质感。

观众们也的确十分容易满足,选用“粗糙”一点的面料,使之在镜头里更显质感,堆一些非遗相关的工艺,前有“绒花”(👈🏻点击浏览相关文章)今有“京绣”,就足以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

△ via@鬓边不是海棠红官微

△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 豆瓣

总之,以目前的影视行业水准,这样就足以“鹤立鸡群”了(全靠同行衬托)。

但有的时候,观众也是太容易满足了一点,我有时候看着点评都想替剧组捂住网友的嘴:“夸过头就是招黑了喂!”

△ 知乎截图

按照这位网友的说法,剧组这是连面料复原都做了呀!而且,在全剧加了阿宝滤镜的前提下,还能通过屏幕看出刺绣的“手工感”的话,绣工回头就要去检查哪里出现了错漏。

影视剧的服装要为镜头而服务,跟我们平时肉眼去看的不一样,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只是早些年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色彩上,而不是面料的视觉质感。

希望大家没把那些年被于正打翻的调色盘支配的恐怖这么快就忘了。

△ 《宫锁珠帘》剧照 / 豆瓣

不过如今大家都学会了统一用滤镜让整体的色调趋向一致,看起来不仅柔和,而且可以营造岁月感。

唯恐被冷落的设计师们

我也不懂何为那位网友所说的“面料现代了点”,难道那个面料自带科技功能?否则送个普通织物显微镜都不一定看得出来的东西,是怎么在镜头里看出来的?(关于面料的现代古代问题之前吐槽过,见《古人可能会喜欢很影楼装哦!| 知乎回答辑录》,织物显微镜的话题见《要想服饰选的好,织物必须要学好!——织物学习装备之放大/显微镜的选择》)这剧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了,距今连一百年都不到,难道还要用个“古代面料”不成?

不过观众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设计师也是这样去理解建国以前的电视剧。需要有足够的古典、足够的沧桑,但观众和设计师其实都无法敏锐捕捉和呈现年代跨度不大的服化道区别,最终就在已经建立过的样本之上去加工延展。

佘诗曼饰演的旧式妇女,设定是关外巨贾的长女,她的造型就像是直接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巩俐那边直接拷贝来的,除了加了剧组宣传过的大量刺绣。

△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 豆瓣

△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 豆瓣

《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是影史佳作,服装设计跟时代并不相符,形象更接近我们在《揭示陈逸飞等人笔下的伪中国风:旧中国不是乱穿古董衣的昏暗油画》里说过的一个想象中的旧中国女性形象。(防杠说明:不符合历史跟不符剧组需求是两码事)

这其实也就对应了那段网友评论里所说的“也有小心思——比如棉袄上都绣了点图案”,因为从剧组的设计师到观众,都觉得刺绣应该加,这是体现古典富贵的元素。

且不说古代装饰工艺有那么多,刺绣只是其中的一种。其实到了民国时期,日常穿着已经很少这样加刺绣了。

剧组甚至在大褂(长衫)上刺绣,其实更能体现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内心别扭。素的大褂,对于设计师来说唯恐自己被冷落,所以加刺绣,还有加那条从《延禧攻略》甚至更早就“祖传”而来的链子(👈🏻点击浏览相关文章)

△ via@鬓边不是海棠红官微

△ 1930年代,尚小云与荀慧生合影

我们之前在《大褂:带着相声艺术一起撩拨少女心!》里已经分析过为何大褂并不适合加绣花,但影视剧和一些古风设计师都有一种过度装饰的心理,总是害怕表现不出东西来,所以拼命做加法。幸好中国风这几年越来越推崇“性冷淡”的感觉,所以顶多也只敢加一些颜色不那么突出的刺绣了。

擦身错过的时间线

以前跟朋友开玩笑,民国剧为了让不同年龄的人物在着装上体现出年纪差异,做法往往就是一个年代的人去穿不同年代的衣服。老婆婆穿晚清,小妹妹穿20年代袄裙,太太们就穿30年代旗袍……

大概是为了突出佘诗曼这个“二奶奶”的“陈旧”,《鬓边》在开场白告诉我们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后就直接让她穿了民国初年的袄裤。剧组不仅这么做了,还这么宣传了,直接在服装宣传的物料上写了“大幅度的还原了一件民国初年夹袄”:

△ via@鬓边不是海棠红官微

△ 民国初年的上袄

△ 民国初年袄裤,香港历史博物馆藏品

整整20年的流行差距啊!二十年前,佘诗曼的这个角色恐怕才出生吧。30年代的中国,流行已经开始穿薄纱旗袍了,完全可以给她一件面料和设计都沉郁一些的旗袍的。

△ 1930年代旗袍

30年代可是民国时期最具有标志性的时代,大多数民国剧的形象都会以此为标杆,穿最摇曳的旗袍(详见《【旗袍】绝世审美之曳地旗袍》),剪最时髦的短发(见《厉害了我的短发女神!让传统服饰又时髦又美丽,就全靠你啦~》),就连男装都是最洋气的。即便故事没有像往常那样设在上海,北平的潮流也不该这么落后啊!

可民国初年就没有时髦女子么?问题其实不仅仅在20年的差距,更在于佘诗曼这个角色即便能够穿越到20年前,也只会是20年前一个陈旧的人物。

△ via@鬓边不是海棠红官微

△ 1910年代的广告画

男主的姐姐程美心设定,大概是全剧最时髦的,她的部分造型是带有爵士时代风格,又有一些是30年代特色,不过相对融合得比较好。所以,她和佘诗曼角色的同框,总是像穿越时空的对话。

△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 豆瓣

△ 1910年代的广告画

△ 1934年《良友》封面

这并非说在旗袍的时代里,这种两截穿衣并不是绝迹了,否则大襟衫(👈🏻点击浏览相关文章)也不会一直传承至今。而是说,款式只是一方面,同样的款式本身也有许多差异,这是被很多剧组所忽略的。

决定成败的幕后裁缝

这张马苏的剧照里,旗袍选用的料子还是有时代风格的,缘边却挑了一个不那么搭的白色花边。

△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 豆瓣

它本来更适合的缘边应该是“双镶”、“三镶”或者“电车轨”。

△ 广告画

这是前文提过的设计师心态导致的,所以当时就先推送《“掐牙”究竟是什么?中式服装上的边饰工艺们 | 读懂中国风》。这不仅仅是《鬓边》问题,而是绝大多数的剧组却都更偏爱花边。

不过目前剧中出现的几处旗袍,虽然不见得特别符合民国时的做法,却的确规避了以往民国剧旗袍里的一些问题。姬友就挺感叹《鬓边》找了一个好裁缝,比一些打着“古法旗袍”的民国款要强。

△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 豆瓣

领子啊,腋下啊,还有整体的廓形,都十分顺眼。女演员们的形态也很好,没有特意去挺胸拗S,整体轮廓也更圆润平顺。否则可以有多糟糕,下面这张探班照里的佘诗曼可以回答:

△ via@鬓边不是海棠红官微

剧组很聪明地添加了一些不见得真实却是观众喜欢的元素,比如出锋的大褂(出锋内容详见《古人保暖趣事:「出风头」和皮草炫富的明清往事》)。我在《潮拜新年!拿好入门级的国潮春节服饰指南》里也放了一张类似的商品照,当时就有很多人问那件是哪家的,说明大家是真的很喜欢这种暗色有毛毛的质感吧。

△ via@鬓边不是海棠红官微

△ 某宝相似款

相比刺绣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戏班那里又仿佛是花棉袄版的《白鹿原》。

△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 豆瓣

△ 《白鹿原》剧照 / 豆瓣

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这个粗糙,很多外国摄影师都曾拍下过类似的镜头。相比之下,反而是需要练功的戏班如此干净整洁令人有点意外。

△ 1933-1946,Morrison,Hedda

还有商细蕊的棉衣,和路上行人的棉衣,还可以看到绗棉的痕迹,就是衣服上那一个个针眼小坑。

△ via@鬓边不是海棠红官微

有些观众以为自己看到的质感只是面料,其实还有裁缝的功劳啊!虽然,裁缝没法让民国初年的设计变成民国二十年的,但至少可以让它看起来更真实也更协调。

尽管《鬓边》延续了《延禧攻略》的图包化操作(相关吐槽见《衬衣:于正告诉我们,存多少张文物图在硬盘都没用!| 剧说服饰史》),就是哐哐存了一堆图,用的时候不分年代不分场合,逮着哪个用哪个,但总的来说,的确是一个又聪明又精明的剧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