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会引来无数口水的话题,po主不得不先叨叨几句(虽然不会看的人还是不会看,看不懂的人还是看不懂),也算阐述下po主的立场与三观——本文并非要安利po主的观点给任何人,只是和标题里写的一样“就事论事”地讨论“汉服”这个词汇在服饰史的语境和意义。除此以外的建立在任意修改百度百科之上的定义,po主不主张也不认同。
暂举几例——
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逺遊冠:諸侯王所服,展筩無山禮無文。高山冠:齊冠也,一曰側注,高九寸,鐵為卷梁,不展筩,無山。秦制行人使官所冠,今謁者服之禮無文。太傅胡公說曰:髙山冠,蓋齊王冠也。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謁者《独断》是汉代蔡邕撰写的一本关于皇室对服饰等级的规定。联系前后语境,不难发现这里的“汉服”正是许多当代汉服爱好者所极力否认的定义:汉朝的服装。
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蛮书》为唐朝时樊绰所著的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这里的“汉服”才是相对于“蛮”的概念。
但是以上都只是一时之词,都是在一定语境下产生的,词汇与概念是临时的相对的,并不成服制体系。然而服饰史中却的确有成体系的“汉服”,内涵完整、等级分明——
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國,紫銀之鼠,羅綺之篚,麇載而至。纖麗耎毳,被土綢木。於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詳國服以著厥始云……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大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常朝仍遵會同之制。 上古之人,網罟禽獸,食肉衣皮,以儷鹿韋掩前後,謂之鞸。然後夏葛、冬裘之製興焉。周公陳王業,七月之詩,至於一日于貉,三月條桑,八月載績,公私之用由是出矣。 契丹轉居薦草之間,去邃古之風猶未遠也。太祖仲父述瀾,以遙輦氏于越之官,占居潢河沃壤,始置城邑,為樹藝、桑麻、組織之教,有遼王業之隆,其亦肇跡於此乎!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國,紫銀之鼠,羅綺之篚,麇載而至。纖麗耎毳,被土綢木。於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詳國服以著厥始云。 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綾袍,紅帶,懸魚,三山紅垂。飾犀玉刀錯,絡縫烏鞾。 小祀,皇帝硬帽,紅克絲龜文袍。皇后戴紅帕,服絡縫紅袍,懸玉佩,雙同心帕,絡縫烏鞾。 朝服:太祖丙寅歲即皇帝位,朝服衷甲,以備非常。其後行瑟瑟禮、大射柳,即此服。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給三品以上用漢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 皇帝服實里薛袞冠,絡縫紅袍,垂飾犀玉帶錯,絡縫鞾,謂之國服袞冕。太宗更以錦袍、金帶。 臣僚戴氈冠,金花為飾,或加珠玉翠毛,額後垂金花,織成夾帶,中貯髮一總。或紗冠,制如烏紗帽,無簷,不擫雙耳。額前綴金花,上結紫帶,末綴珠。服紫窄袍,繫〈革占〉鞢帶,以黃紅色絛裹革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綴飾,謂之「盤紫」。太宗更以錦袍、金帶。會同元年,群臣高年有爵秩者,皆賜之。 公服:謂之「展裹」,著紫。興宗重熙二十二年,詔八房族巾幘。道宗清寧元年,詔非勳戚之後及夷離菫副使并承應有職事人,不帶巾。 皇帝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衣紅襖;臣僚亦幅巾,紫衣。 宰相中謝儀,帝常服。高麗使入見儀,臣僚便衣,謂之「盤裹」。綠花窄袍,中單多紅綠色。貴者披貂裘,以紫黑色為貴,青次之。又有銀鼠,尤潔白。賤者貂毛、羊、鼠、沙狐裘。 皇帝幅巾,擐甲戎裝,以貂鼠或鵝項、鴨頭為扞腰。蕃漢諸司使以上並戎裝,衣皆左衽,黑綠色。 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夏收、殷冔、周弁以朝,冠端以居,所以別尊卑、辨儀物也。厥後唐以冕冠、青衣為祭服,通天、絳袍為朝服,平巾幘、袍襴為常服。大同元年正月朔,太宗皇帝入晉,備法駕,受文武百官賀于汴京崇元殿,自是日以為常。是年北歸,唐、晉文物,遼則用之。左右采訂,摭其常用者存諸篇。 袞冕,祭祀宗廟、遣上將出征、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后若元日受朝則服之。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華蟲、火、山、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文,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革帶、大帶,劍佩綬,舄加金飾。元日朝會儀,皇帝服袞冕。 朝服:乾亨五年,聖宗冊承天太后,給三品以上法服。雜禮,冊承天太后儀,侍中就席,解劍脫履。重熙五年尊號冊禮,皇帝服龍袞,北南臣僚並朝服,蓋遼制。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大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常朝仍遵會同之制。 皇帝通天冠,諸祭還及冬至、朔日受朝、臨軒拜王公、元會、冬會服之。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翠緌,玉若犀簪導。絳紗袍,白紗中單,褾領,朱襈裾,白裙襦,絳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其革帶佩劍綬,韈舄。若未加元服,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元日上壽儀,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皇太子遠遊冠,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服之。三梁冠,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翠緌,犀簪導。絳紗袍,白紗中單,皂領褾,襈裾,白裙襦,白假帶方心曲領,絳紗蔽膝。其革帶劍佩綬,韈舄與上同,後改用白韈、黑舄。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冊皇太子儀,皇太子冠遠遊,服絳紗袍。 親王遠遊冠,陪祭、朝饗、拜表、大事服之。冠三梁,加金附蟬。黑介幘,青緌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皂領,襈裾,白裙襦。革帶鉤〈角枼〉,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韈舄,劍佩綬。二品以上同。 皇帝翼善冠,朔視朝用之。柘黃袍,九環帶,白練裙襦,六合鞾。 皇太子遠遊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服。絳紗單衣,白裙襦,革帶金鉤〈角枼〉,假帶方心,紛鞶囊,白韈,烏皮履。 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冠幘纓,簪導,謁見東宮及餘公事服之。絳紗單衣,白裙襦,帶鉤〈角枼〉,假帶方心,韈履,紛鞶囊。 常服:遼國謂之「穿執」。起居禮,臣僚穿執。言穿鞾、執笏也。 皇帝柘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鞾,起自宇文氏。唐太宗貞觀已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皇太子進德冠,九琪,金飾,絳紗單衣,白裙襦,白韈,烏皮履。 五品以上,襆頭,亦曰折上巾,紫袍,牙笏,金玉帶。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礪石、金魚袋;武官〈革占〉鞢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烏皮六合鞾。 六品以下,襆頭,緋衣,木笏,銀帶,銀魚袋佩,鞾同。简单说一下就是,辽建立衣冠制服的时候,分成了两套制度“北班国制(国服),南班汉制(汉服)”,然后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其实写的内容虽然有点简陋(《辽史》就这尿性了),但是和一般二十四史里的冠服总体结构是差不多的。
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古籍记载中的“汉服”堪称服制的。其他提到的“汉服”,就如上文分析的,要么是作为朝代之用的,如明代《长物志》:“至于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佩朱履之为‘汉服’也。幞头大袍之为‘隋服’也。”要么作为区别少数民族之用,如《清史稿》:“上议取锦州,命偕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汉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
在没有前后文特定语境的情况下(如朝代、汉夷),单独的“汉服”概念、作为专有名词地“汉服”,那只有指的是辽国的“南班”服制,并且场合等级用服都有了相应规定记载。
我不管所谓“汉服复兴”、“汉服运动”究竟想要干嘛,但是不因私欲、私利篡改历史、否认历史是基本的良知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