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史上最美的三幅中秋书法
王献之《中秋帖》
晋·王献之(传)《中秋帖》,故宫博物院藏。“中秋”二字最早出现于《周礼》之中,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这件以“中秋”命名的法帖,现仅存3行22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虽然断句未达成共识,但表达思念的情感隐现其中。在中国书法史上,《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
赵佶《闰中秋月帖》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故宫博物院藏。这幅法帖是对中秋月的吟咏:“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于月夜的独特意境。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借物抒情是其抒发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为皇帝又是典型文人的宋徽宗,亦少不了这种情怀。这幅法帖用笔刚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又与诗境相合。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宋·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简称《中秋诗帖》),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关于“月神”的神话,在唐代出现新内容——月宫中除了嫦娥、蟾蜍、玉兔外,又增添了吴刚这一人物,体现出唐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米芾在《中秋诗帖》中引用了“吴刚伐桂”这一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以此暗喻仕途常为人阻,才华无法施展。诗文之间还有两句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体现着米芾对书法的严谨态度。
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
信书亦一难事。